APP下载

基于内生发展能力的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影响因素研究

2022-01-20杨姗姗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生成果变量

杨姗姗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的 “三扶脱贫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志智双扶” 强调文化功能,以实现精神扶贫、文化扶贫以及人力资本扶贫并重。[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是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符号,是文艺创作之源和文创设计之魂。

作为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将其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开发,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和现实的经济资本, 有助于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功能,助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开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2]。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过程当中,民族地区非遗脱贫积累了大量经验, 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成效。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发布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 等重要文件,使非遗扶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扶贫开发中的创新方式。近年来,云南怒江州、广西龙州县、贵州雷山县等作为国家首批 “非遗+扶贫” 重点支持地区, 其非遗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12月, 国家级贫困县已设立非遗扶贫工坊近1000 家,在民族地区积极响应下,非遗扶贫工坊持续带动非遗项目发展、人口就业以及乡风文明建设,非遗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体现出非遗助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为推进 “脱贫攻坚” 走向 “乡村振兴”,民族地区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3]然而,当前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影响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过程也尚未明晰,难以为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正确指引。有鉴于此,文章基于内生发展能力的视角,提出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因素及理论假说, 并利用调研获取的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研究结论对于厘清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实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因素及其假设

内生发展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能够自由获取所需生存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个人所积累的,能够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其具有明显的内生性[4]。对于内生发展能力的构成,众多学者已展开相关探讨。罗君名认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体系的构成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其应当包括资本自我积累能力、资源及要素优化配置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社区治理能力与文化软实力等诸多内容;[5]汪梦琪认为城市内生发展能力应当被分为五个子能力,即人口发展能力、资源与环境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体制与管理能力。[6]武文风等学者提出贫困县内生发展能力应当包括生产经营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社会协调能力以及人口发展能力。[7]综上可知,学者们所构建的内生发展能力体系,囊括了经济、社会、制度几个方面,文章在综合上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非遗扶贫的特性以及民族地区非遗扶贫发展的实际状况,从内生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将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管理与服务能力、人口发展能力、文化建设能力五个方面。

(一) 经济发展能力及其假设

经济发展能力是指民族地区居民在非遗脱贫过程中所体现的增加自身收入、发展地区经济的能力, 它能够反映居民各项经济开发能力对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重要作用。王关区指出稳定脱贫成果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力,在于充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资源;[8]喻态薪认为贫困地区和已脱贫地区应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能力,以免当面临外部冲击时,出现脱贫摘帽又戴帽的情况;[9]朱路平认为应当建设农村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促进贫困地区积累经济发展能力走上内源性的正常发展道路,以巩固脱贫成效;[10]孙强强,代金金认为经济发展能力是家户可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发展能力的培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期至关重要。[11]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力与巩固脱贫成果紧密联系,在巩固非遗脱贫成果方面,民族地区居民所体现的经济发展能力在非遗扶贫开发过程中锻炼与形成, 未来也将持续反哺非遗脱贫成果的巩固。假说一(H1):经济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 社会发展能力及其假设

社会发展能力体现在民族地区非遗扶贫以及巩固非遗脱贫成果所依托的宏观社会环境建设,民族地区具有活力且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居民非遗脱贫的潜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学者们普遍认为, 社会发展能力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主要内容,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至关重要。[12]肖建中认为道路基础设施在提高地区生产效率和贫困群众收入、增强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阻断贫困脆弱性的代际传递;[13]左婷等认为基础设施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对贫困地区的发展与贫困人口的收入提升至关重要;[14]周侃,王传胜认为公共服务建设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任务,贫困人口是否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是衡量脱贫成效的核心指标之一。[15]由此可见,社会发展能力是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能力能够持续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提供稳定的保障与良好的发展环境。假说二(H2):社会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 管理与服务能力及其假设

管理与服务能力在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中起到重要的统领与协调作用,其计划、组织、管理等职能的合理发挥能够帮助建立起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确保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邓崧,周倩认为党和政府治理能力对于稳固脱贫成果、高度衔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6]吴宇,许元博认为政府提供的良好发展环境与民间组织提供的相关资源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具有 “造血” 功能的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新型发展模式;[17]杨发庭,张亦瑫指出后脱贫时代巩固脱贫成果要求政府引导绝不退出,同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18]何志强,罗兆均指出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维系作用,可以防止民族地区脱贫后劲不足和返贫现象的出现。[19]由此可见,非遗脱贫及其成果巩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持续引导,辅以民间组织的协调与支持。假说三(H3):管理与服务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四)人口发展能力及其假设

人是发展的主体,人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是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亦影响到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口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人口的数量规模、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主体意识上,必须注重人口发展能力在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中的重要作用。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核心载体,如今已成为民族地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承接着民族地区众多非遗扶贫培训项目,其数量规模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刻影响着非遗扶贫项目的持续性开发与经营,更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提供了源动力[20-21];从更大的范围上看,王怡,周晓唯认为只有激发贫困人口主体意识, 依靠贫困人口自身力量,“授之以渔”的造血式扶贫才能产生持续的自我减贫动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得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22]李健,毕国栋指明培育群众主体意识、贫困户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能力是实现稳定脱贫成果的根本动力。[23]假说四(H4):人口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五)文化建设能力及其假设

文化建设能力是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活力之源, 它体现了民族地区脱贫主体对文化的重视程度, 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其主要表现为居民是否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以及自主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贺培育,邓子纲认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惠民工程有助于增强脱贫文化支撑、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24]双宝等学者认为加强脱贫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四五” 时期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路径;[25]马伟亮, 杨文毓认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与保障, 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有助于营造良好乡村风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6]将非遗融入脱贫攻坚过程,是实现地区文化脱贫与精神脱贫的重要路径, 也是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当地文化建设能力对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积极的反馈作用。假说五(H5):文化建设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模型设定与指标选择

(一) 模型设定

结构方程是一种验证性的分析方法,其根据理论才能构建假设的模型图,包括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27]。测量模型主要用于因素分析,其公式如下:

上式中,Y 为内生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X 为外生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η 为内生潜变量;ξ 为外生潜变量;ΛY 为内生观测变量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它表示η 和Y 之间的关系;ΛX 为外生观测变量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它表示ξ 和X 之间的关系;ε 和σ 为测量方程的残差矩阵。

结构模型主要用于路径分析,其公式如下:

(3)式中,B 为结构系数矩阵,它表示结构模型中内生潜变量η 的构成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Γ 为结构系数矩阵,它表示结构模型中ξ 对η 的影响;ζ为结构模型的残差矩阵。

基于内生发展能力,文章总结得知以下五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管理与服务能力、人口发展能力以及文化建设能力, 据此构建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其中,五种因素为外生潜变量,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为内生潜变量。如图1 所示。

图1 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二)指标选择

文章结合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评价体系以及基于内生发展能力的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力(F1)、社会发展能力(F2)、管理与服务能力(F3)、人口发展能力(F4)、文化建设能力(F5)以及巩固非遗脱贫成果(F6)六个潜在变量指标进行描述,制定了26个可测量的衡量指标,见表1。

表1 潜在指标与观测指标

第一,经济发展能力可用经营管理能力(X01)、生产技术能力(X02)、风险承担能力(X03)、自主创新能力(X04)四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

第二,社会发展能力可用基础设施建设(X05)、社会保障体系(X06)、信息媒体的关注度(X07)、社区参与力度(X08)四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

第三, 管理与服务能力可以用政府行政效率(X09)、民间团体组织活跃程度(X10)、教育培训体系(X11)、心理扶贫的信任机制(X12)、受益与激励机制(X13)五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

第四,人口发展能力可用传承人可持续发展能力(X14)、传承人群的数量与规模(X15)、居民主体意识(X16)、致富与创业信心(X17)四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

第五, 文化建设能力可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X18)、文化生态空间保护(X19)、社区精神文明建设(X20)、非遗文化品牌建设(X21)四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

第六,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可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X22)、人口素质 提 升(X23)、家庭 劳动人口 数(X24)、非遗资源丰富度和原真性(X25)、地区知名度(X26)五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

三、数据来源及模型分析

(一) 数据来源

龙州壮锦就业工坊位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 于2017年7月在广西区文旅厅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2018年6月, 该工坊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支持的全国首批“非遗+扶贫” 就业工坊。自成立以来龙州壮锦就业工坊以传统手工技艺的 “生产性保护” 和 “推广性传承” 为主要任务,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了 “非遗”文化的力量。目前其生产队伍仍在不断壮大,年产值80 多万元, 使当地54 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1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龙州壮锦就业工坊对于当前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为重要的价值。因此,本文选取龙州县政府机构、企业、居民、学者等相关参与主体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设计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320 份,采用表列删除法剔除19 份问卷,经过整理有效问卷301份,有效回收率94%。该问卷采用Likert5 级量表法来度量各观测变量,要求被调查者对问题选项进行五个程度的打分,最低赋值为1,最高赋值为5,分值越高代表被调查者对该选项的评价越认可和正面。

(二) 模型分析

1.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在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文章运用SPSS20.0 软件中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

由表2 可知, 问卷 总体Cronbach'sα 系数为0.763,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而各分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管理与服务能力、人口发展能力、文化建设能力以及巩固非遗脱贫成果6 个潜在变量的α 系数分别为0.845、0.941、0.911、0.944、0.900 以及0.896,均满足大于0.70 的要求,且各观测变量与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因此,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各分量表效度分析结果表明,6 个潜在变量以及整体量表的KMO 值均大于0.70, 且各研究变量的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5,表明该量表效度良好。

2.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为保证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更具科学性,本研究进行了数次的拟合分析与因素修正,最终的拟合指数均在标准值以上(见表3)。各项重要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理想值, 其中RMSEA 数值为0.041,当RMSEA 数值均<0.05 时表示模型适配度良好;CFI、RFI、TLI、IFI 是判别模型契合度指标,数值均>0.90,说明模型契合度较高; 适合度指数GFI 数值>0.90说明模型解释力较强;X2/df<2, 表示模型与样本数据契合度可以被接受。可知,最终所构建的模型适配度良好,均可以被接受。

表3 模型适配度指标检验

3.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能够通过构建的理论假设模型路径系数和载荷系数来揭示潜在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最终修正模型以及运算结果, 如图2 和表4所示。

图2 最终修正模型

表4 修正模型运行的路径系数及验证结果(N=301)

结构方程修正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能明确各观测变量能被其潜在变量所解释的程度,这个系数能够解释说明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同时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影响因素的辨别与分析有重要意义。由图2 可以看出,X22、X23、X24、X25、X26 标准 化 路 径 系 数 分 别 是0.783、0.808、0.818、0.750、0.802,说明选取5 个指标能够很好地解释巩固非遗脱贫成果这一潜在变量;同理,其余各类可测变量都能合理地解释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管理与服务能力、人口发展能力以及文化建设能力,表明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影响与假设一致。由表4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管理与服务能力、人口发展能力、文化建设能力对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非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是0.560、0.423、0.370、0.311、0.482,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假设H1—H5 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上文所构建的结构方程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对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对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

在各类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强度最大,经济发展能力与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自主创新能力>生产技术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居民所体现出的非遗扶贫项目生产开发能力,能够保证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产品的数量与产业规模,确保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脱贫、精神脱贫;居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与风险承担能力,则是非遗项目持续产生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非遗脱贫效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自主创新能力则贯穿于非遗扶贫项目开展的始终, 它在非遗扶贫项目生产、开发、经营、推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也会在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中持续发挥独特的优势。

2.社会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

社会发展能力是影响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重要方面, 它在宏观层面提供了相应的保障。社会发展能力与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社区参与力度>信息媒体的关注度>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参与力度确保了巩固非遗脱贫成果过程中广泛而持续的社会动员,以充分开发社区非遗文化资源,激发村民参与非遗脱贫的潜能与活力;信息媒体的关注较多地从舆论层面增强民族地区及外界对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关注度, 引起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也有助于开辟非遗产品的客源市场,提升地区知名度;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非遗产品生产、销售与流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在互联网线上销售与运营模式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确保非遗项目的持续对外交流与传播,成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重要 “生命线”。

3.管理与服务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

管理与服务能力主要由民间组织治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组成,在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规划、协调与管控作用。管理与服务能力与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受益与激励机制>政府行政效率>民间团体组织活跃程度>教育培训体系>心理扶贫的信任机制”。政府对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理解及行政效率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非遗脱贫成效及其巩固;同时,非遗脱贫及其成果巩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脱离民间组织的协调与支持,它需要多方协作、合力推进。根据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实际开展情况,可知民间组织治理与政府行政管理协作所建立的教育培训体系、心理扶贫的信任机制、受益与激励机制等,其设立是否合理以及运行是否高效都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

4.人口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

人口发展能力与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居民主体意识>传承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传承人数量与规模>创业与致富信心”。对于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而言, 人口发展能力对其的影响主要落脚于非遗传承人, 在非遗扶贫项目的运营中,非遗传承人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生产者与开发者,更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与经营者,因而非遗传承人在巩固脱贫成果中所体现出可持续的主体意识与创业致富信心尤为重要, 它能够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更大的范围内动员社会居民的全面参与。与此同时, 传承人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增强传承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非遗资源的丰富度和原真性, 有助于稳定和扩大传承人队伍, 使得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中不断有核心主体的参与和发展动力支持。

5.文化建设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

文化建设能力是仅次于经济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是非遗脱贫的重要依托, 亦是非遗脱贫的重要成果体现。文化建设能力与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生态空间保护”。非遗文化品牌建设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直接关乎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丰富度与原真性的维持,亦是提升地区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建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则促进了民族地区特色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唤起全社会民众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精神文化层面巩固非遗脱贫成果;非遗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脱贫与精神脱贫,因此,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建议

基于对民族地区的相关调研数据,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内生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建设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管理与服务能力、人口发展能力以及文化建设能力对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综上,可以得出民族地区进一步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的相关建议。

第一, 持续强化非遗在民族地区文化脱贫、精神脱贫中的作用。非遗是民族地区群众创造的凝聚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珍贵文明成果, 长期以来,非遗一直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持社会稳定、丰富民族地区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如今,非遗已深度融合到脱贫攻坚过程中,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脱贫、文化脱贫以及精神脱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应当深入挖掘非遗扶贫的潜力,持续强化非遗扶贫的作用,在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构建非遗扶贫长效机制,增强非遗扶贫的可持续性,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在加强非遗文化产业开发与经营的过程中,对其文化内涵与价值进行重新认识, 鼓励贫困人口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言行,以获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提升,力求在经济上富裕、在精神上富足。

第二,坚持民族地区内生发展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在脱贫攻坚时期,外部帮扶是脱贫的重要推动力量,多种社会力量的协同帮扶使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胜利。如今,民族地区已进入了稳定脱贫成果的重要阶段,如何充分激发当地民众运用非遗成果创造财富的 “内生动力” 显得尤为关键。但是,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并不意味着外部力量的全部退出,它需要在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赢得国家以及社会层面的有效帮扶,坚持内生发展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如在非遗扶贫项目的运营中,不仅要从汇聚多方力量着手,积极引入外部企业、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的参与和支持,更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培养,在巩固脱贫成果实践过程中锻炼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市场意识和集体精神。而在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方面,同样也要注重综合运用好内部和外部两种力量,持续做好传承人才的协同培养工作,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做好巩固非遗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践证明,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非遗扶贫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乡村振兴则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延伸, 能够确保补齐巩固脱贫成果的短板。因此,在民族地区巩固非遗脱贫成果过程中,应当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以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助推民族地区产业兴旺,以非遗扶贫项目的经营和创收助推民族地区生活富裕,以非遗文化传播与弘扬助推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以非遗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助推民族地区生态宜居,以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育助推民族地区治理有效。而乡村五大振兴则应当予以巩固非遗脱贫成果积极的反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内生成果变量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学校文化:激活自我教育的内生力——以西亭小学和美文化建设为例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趾甲内生—糖尿病患者易患并发症之二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