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景式群体建筑设计以龙游县城东公共服务综合体、公共文化综合体方案设计为例

2022-01-20谢冰

中华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游县景观空间

谢冰

本文结合方案设计分析,探讨了在以地景建筑为主要构成手法的语境下,通过抽象的几何构成语言,重构场所,将城市景观与情感记忆融合在建筑之中的一次建筑设计尝试和探索。

随着当前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一座座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逐渐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日益缺失,熟悉的场所与空间慢慢消逝,如何通过建筑这一媒介,对上述现状进行修补、融合与重现,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项目概况

本案基地位于龙游县城东中央生态廊道西侧,周边现状为农田和村落,整体地势平坦。北临龙翔东路,西临伯珍路。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3.3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6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6.8米~96.8米。由商务办公楼、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图书文献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子项组成。

二、设计理念

1.区位分析

本案位于龙游县城东新区中心位置,为新城规划结构中的重要“轴”、“心”,是版块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基地位于荣昌东路与伯珍路交叉口东北侧,北临龙翔东路,东临友钦路。基地北临衢江,南靠东华山生态度假区,是连接城市山水体系的绿色廊道中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的设计执意将场所的自然环境、生活活力,重塑于新场地之中,以“共享”为设计命题展开,以“山-石-塔-韵”为主要设计理念(图1)。

图1 总体鸟瞰图

2.规划理念

“绿”“动”空间,仿生概念。

绿色生态与运动空间作为本项目整体规划的两个基本空间要素,提出了协调“绿”“动”空间的规划设计思路,并以根和叶的生长及脉络关系的仿生概念引导整个地块的布局结构,这种生长关系不仅有积极意义的隐喻,也为项目在运营中根据变化拓展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架构。

本案通过紧凑的城市界面和开放的自然界面的塑造,将自然与都市有机的过渡并联系在一起。

起伏的地势和建筑,与周边的建筑一起,创造了韵律和动感的城市天际线。相对开敞的空间,塑造了“山水之珂,雁塔流青”的门户形象。

通过下沉广场和通道实现本地块与南北两侧及基地内部的立体衔接,使文化艺术中心、图书文献中心、广电中心、青少年及老年活动中心区的人流都能很方便的到达彼此所属区域及中心的体育运动核心区,同时通过平台、连桥、下沉广场和车行、骑行、步行、滨水游、屋面等的多流线组织顺利解决了各种运动休闲流线的交叉问题。

3.场所重构

“茶田绿谷·流水游龙”。

本案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将龙游当地的茶田、坡谷、河流、台地、块石、古塔等元素通过构成手法进行提炼,有机融合在场地范围内,各元素之间彼此呼应、融合共生,汇成了一副清新隽永的山水卷轴。建筑形态规划上以西北角商业地块百米高层为龙之眼,基地内其他建筑用统一的构成手法围绕此幢高层展开,形成相互呼应、形态连续的效果,远观如一条盘错的游龙,有行云流水之势。一体化的设计,将原本零散、杂碎的建筑形体化零为整,多点成线,形成了一张极具识别性的地方名片,令人过目难忘(图2)。

图2 总平面图

本案采用地景建筑的设计手法,按照尊重自然,依形就势,化整为零的设计原则,将错落有致的场地景观与建筑本身有机融合,地形高低起伏。建筑将体块进行适当扭转,顺应地形,与景观自然衔接。屋面可由位于两端的草坡漫步而上,在屋面设置的跑道与场地内跑道自然衔接,形成环形动线。建筑起伏的天际轮廓线,绵延如叠翠之山峦;场地中部的水体景观,蜿蜒如粼粼之江河,二者相辅相成,共呈“形山围水”之景,呼应了地块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

4.建筑造型

“山水之珂,雁塔流青”。

萃律空亭瞰钓矾,锦鳞游泳兴遄飞。

龙游县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游县的姑蔑文化带有很典型的良渚文化印记,石文化、玉文化极具代表性。而以舍利、横山、龙洲、鸡鸣等“龙游八塔”为代表的塔文化也极富盛名。本案在建筑形象上以“山水之珂,雁塔流青”为设计理念。

珂者,白色似玉的美石。雁塔则有进士及第的美意。几大文化活动中心和中间绿岛上的景观小品建筑被设计成“珂”的形态,如银白色的美玉,大小相间,互卧水边,自然地点缀着连绵起伏的坡地景观,而本项目西北侧商业地块的高层建筑提取了塔檐的元素,被设计成一座绿色之塔,层层叠叠的塔阁积淀着龙游建筑数千年的文化、艺术和精髓,形成亦古亦今又清新脱俗的建筑形象。

5.建筑表皮

以“龙鳞,堆浪”为主题,以当地的竹编肌理为意象,采用参数化设计的纹样铝板,整体表现为有疏密变化的镂空肌理,如同蛟龙之鳞,灵动俊逸,又似衢江堆浪,波光粼粼(图3)。

图3 沿街立面图

6.建筑平面与空间

各单体多层建筑的平面设置,以通高景观中庭和内院为核心,环绕布置走道、门厅、垂直交通等功能,流线简洁,使用高效。并结合上人屋面与局部退台处理,实现与外部景观空间的有机融合。

整体架空景观平台,作为地表景观的延伸,将下穿道路与底层设备用房等隐于其下,将各区块建筑功能在其上进行汇聚、互动与联系,将室内外景观进行有机穿插和渗透,将底层功能性平面流线与休憩交往性的场地上下脱开,互不干扰。

地下空间通过下沉式广场或是地块整体下沉等形式,引入“风、光、水、绿”,使地下空间“地面化”,打造地平线以下的城市倒影。基地中部下沉的唐尧路主路半下沉,顶板上移,同时将顶板景观立体化,使得唐尧路南北侧地块的景观连接面最大化,避免了对景观空间的打断和割裂。

三、结语

本文对地景建筑的设计手法及构造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特定场所的重构,希望能够唤起特定时空的集体回忆,构筑一座有情感的建筑、一处有共鸣的场所。

猜你喜欢

龙游县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龙游县冬季雾霾污染过程中碳质气溶胶特征及区域传输分析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大市场监管模式下基层食品监管探析
山区小城镇总体风貌设计的思路探索
龙游县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