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找矿方向及靶区优选
2022-01-20罗太旭王宗元黄合祥肖述刚孙聪伍程迁群
罗太旭,王宗元,黄合祥,肖述刚,孙聪伍,程迁群,余 莉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八队,云南 昆明 650217)
0 引言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地处特提斯巨型锡矿带和环太平洋巨型锡矿带两个巨型成矿带的交汇区,是滇东南成矿带最重要的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其锡资源储量占世界锡资源量10%以上①-④[1],矿区开采历史已有上千年,建国以来,已累计探获锡、铜、铅、锌、钨、铋、钼、镓、铟、镉、锗、铌、钽、铍、铁、金、银等有色、稀有及贵金属矿产20余种①-④[2-4],累计探明各类有色金属资源量达1800万余吨,其中锡资源量达400万吨。
矿区以个旧大断裂(一级)为界,分为东区和西区,其中东区沿五子山复背斜从北到南分布有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五大矿田及若干矿段,已探获矿体1300余个,大型矿产地14个,中型矿产地10个;西区有牛屎坡大型砂锡矿床及数十个中小型锡、铅等矿床(点),总体地质工作程度较低。2003年,全矿区保有(探明)锡资源储量32.8万吨,仅可保障开采7年,属于严重危机矿山;2003—2017年间,云锡公司地质找矿直接投入达22.57亿元,新增锡资源储量95.63万吨,开采、损失、加密升级等消耗锡资源储量65.8万吨;至2018年,全云锡公司保有(探明)锡资源储量97.04万吨,其中个旧矿区保有锡资源储量62.6万吨。长期大规模的开采导致地表砂矿、浅部(500 m以上)探明的锡矿体已基本耗尽[4-5],资源保有量急剧下降,找矿难度不断加大,要保证矿区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新一轮找矿方向指导下步找矿显得尤其紧迫。
本文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找矿勘查成果及认识,进一步总结矿区成矿规律,提出个旧矿区新一轮找矿方向和思路,对下步部署矿区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成矿地质条件
1.1 地层岩性
东区以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碳酸盐类岩石为主,厚度大于3000 m,出露面积占矿区面积的60%以上,为矿区内生矿床的主要围岩。地层出露较完整,层序北新南老,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段,上段白泥硐段(T2g3)主要为中厚至厚层状石灰岩,靠近底部夹一层硅质砾岩(厚度>2 m);中段马拉格段(T2g2)主要岩性为中至厚层状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夹石灰岩,中下部含两个同生角砾岩夹层,厚度为1~45 m,为白云岩组成的同生角砾岩;下段卡房段(T2g1)主要岩性为石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石灰岩互层,中下部含泥质较多,是矿区最主要控矿层位。
西区以中三叠系法郎组(T2f)为主,厚度大于800 m,三叠系个旧组(T2g)分布于西区东部及东南部。法郎组上段(T2f3)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页岩、泥岩及泥质灰岩;中段(T2f2)主要为含泥质灰岩、灰岩;下段(T2f1)主要为页岩、砂质页岩、钙质页岩、薄层泥质灰岩等不等厚互层,夹炭质页岩及泥灰岩透镜体。
1.2 主要构造
个旧矿区构造复杂,主要构造行迹为复式褶皱和断裂,断裂产状大多呈陡倾斜,SN向、EW向、NE向、NW向构造交替作用,构造运动剧烈[6-7]。SN向的个旧大断裂(一级)从矿区中部通过,将矿区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夹持于个旧断裂和甲介山(一级)断裂之间,近EW向的个松断裂、北阴山断裂、老熊硐断裂、白龙断裂将东区分割成梯子格构造格局,控制着东区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和卡房五大矿田;西区主要有NE向的牛荒坝断裂、杨家田断裂、普洒河断裂、轿顶山—贾沙河断裂、龙岔河断裂等,NE向断裂与侵入岩体走向一致,为西区主要控岩、控矿断裂。东区横跨于五子山复式背斜上,西区主要分布于五子山复式背斜西翼和贾沙复式向斜之上(图1)。
图1 个旧矿区构造纲要及主要矿田分布示意图(据注释①改编)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为燕山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所形成,在成分上具有由基性、酸性到碱性的演化特点,在活动上表现为间歇性(脉动式)多阶段的侵入形式,与矿床关系密切的是东区隐伏于地下深部的粒状或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东区主要有马松、老卡、白沙冲等岩体,沿NE向的五子山复式背斜核部侵入,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总分布面积约200km2,岩体多隐伏地下,经物探探测各区深部岩浆岩相毗连,其上有多峰式突起。北端的马松岩体,总体呈NWW向,其上自西至东有白沙冲、北炮台、尹家洞、松树脚等突起依次斜列,与上部褶皱构造大体吻合,如荷叶坝穹窿,其下便是呈锥状的松树脚突起;南端老厂-卡房岩体则呈NNE向分布,其上自北向南有菊花山-兰蛇洞、晒鱼坝-05、4033-1021、竹林、竹叶山、新山等一系列走向北东的小突起,总体呈右行雁行状排布,并在白沙坡地段裸露地表,岩体因侵入的围岩性质悬殊,岩浆侵入时选择交代,导致岩体形态极为复杂,有时具舌状超覆呈蘑菇状或多层超覆呈塔松式,这种复杂多变的形态是矿液停积的有利场所,对成矿极为有利。
西区岩体出露面积约320 km2,主要有龙岔河、白云山(长岭岗)、神仙水、贾沙(辉长岩)四大岩体出露,外形总体呈似肺状,西边一叶主要为龙岔河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大体沿NNE向的龙岔河断裂带侵入;东边一叶由贾沙辉长、二长岩、神仙水黑云母花岗岩及长岭岗碱性杂岩组成,沿NE向贾沙复向斜核部侵入,并受近SN向的隐伏断裂及NE向断裂之复合控制,使其外形呈南北延长的北窄南宽的楔形,岩体彼此毗连,以交代、蚀变相互过渡,并向东倾斜、隐伏地下,有资料研究表明极大可能与东区岩体相连。在其南部外缘沿NE向的杨家田断裂及轿顶山断裂,分别在牛坝荒、石门坎、八里寨、银掌寨、轿顶山等地有一些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出露。
2 成矿规律及控矿模式
2.1 成矿规律
矿区总体受NE向五子山复式背斜和贾沙复式向斜的控制,各类矿床几乎分布在这两个褶皱构造中;五子山复式背斜控制了东区所有的矿床,横跨五子山复式背斜之上的近EW向断裂构造的东西两端因受近SN向断裂的控制,造成了梯子格式,每一个“梯子格”控制着个旧东区的一个矿田[8]。矿田内次级断裂和花岗岩岩株控制着矿段或矿床。以锡为主的各矿床的产出,主要受有利层位、构造、花岗岩三者有机组合联合控制。每一矿田中有一个或二个以上的小花岗岩株控制矿段,并以花岗岩为中心,从内向外,由高温矿床向中低温矿床逐步演化或从接触带向外依次形成矽卡岩白钨矿床→锡、铜矿床→锡、铅矿床→银、锡、铅、锌矿床。区内矿床在空间分布上通常表现为上部有砂锡矿,中部为各类层间矿,下部为接触带矽卡岩硫化矿[1],总体成矿作用围绕花岗岩突起成矿,表现为上有背斜穹窿、下有岩株突起[9-10]的岩浆组合最有利成矿,断层加互层及断裂扎根部位是矿化最为富集的最佳场所(图2)。
图2 个旧矿区成矿模式图(据注释①改编)
2.2 主要控矿模式
矿区主要控矿模式有以下6种(图3)。
图3 个旧矿区构造控矿模式图(据注释①改编)
1)背断突式:上部为背斜构造,下部有花岗岩小岩株突起,加上背斜构造中发育一系列NE向、EW向构造,是区内最好的控矿模式,沿岩株接触带常形成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在其外侧有利成矿层位产出层间矿床。
2)向断凹式:上部为向斜构造,其轴部发育成矿期或成矿前的纵、横向断裂,下部花岗岩呈凹槽状或盆状,即“向斜、断裂、凹槽”式,沿断裂带及有利成矿层位产出层间矿床,花岗岩接触带赋存矽卡岩硫化物矿床。
3)断裂加互层式:成矿期、成矿前断裂切割个旧组的白云岩与灰岩互层带,矿液充填交代层间滑动构造或破碎带,形成层间整合式矿床,即是互层带与断裂交切式。
4)断裂式:矿液沿断裂构造充填交代,形成脉状矿。
5)断皱式:由断裂和陡立岩层组成的挠曲带(亦称陡立带)中赋存层间矿床。
6)塔松式:花岗岩株的接触带由于花岗岩舌、岩枝沿层间构造或不同岩性界面(如玄武岩、辉绿岩床与碳酸盐岩的界面)贯入,在剖面方向形成多层凹陷构造,围绕岩株的四周发育,呈似塔松状,这类接触带的构造中充填厚大的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
上述控矿形式显著地反映出矿床产出的特征和规律。矿区内矿田成带,矿田中各类矿床重叠,形态各异的矿体成群分布。这种产出特征严格受花岗岩株、地层岩性和同生或早期隐形构造(断裂,褶皱)的控制,即个旧矿区长期地质研究以及找矿勘探实践形成的“岩控、层控、构控和金属分带”控矿模式[3]。
3 找矿新成果
1)东区受五子山复式背斜控制,SN向断裂夹持、EW向断裂分割,概括为“两层、三纵、四横”矿床分布的格局[11](图1),两层即区内上覆碳酸盐岩、下伏花岗岩,均为赋矿岩层;三纵即西带、中带和东带,其中西带主要为五子山复式背斜西翼,包括马拉格、老阴山、大箐、驼峰山以及西部凹陷带等;中带主要为五子山复式背斜轴部,主要有荷叶坝、芦塘坝、马吃水、高峰山、塘子凹、湾子街、金竹林、新山、龙树脚等;东带主要为五子山复式背斜东翼,包括麒麟山、阿西寨、白龙井、期北山、竹叶山以及卡房东部等;四横即从北往南的马拉格-松树脚矿田、高松矿田、老厂矿田、卡房矿田。
2)大马芦矿段[12],近年来大型层间锡矿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向断”式成矿模式,富厚矿体的赋存规律也从“层脉相交”发展到“梯状结构”,再次验证了个旧矿区“上有层间矿、下有接触带矿”的规律,证实了向斜核部存在花岗岩突起这一重要成矿部位。
3)高峰山接触带矿床,属于高松矿田,受老卡花岗岩体控制,为深部与碳酸盐岩接触带超大型锡矿床,受花岗岩体控制,工程揭露了数十个矽卡岩型锡铜多金属矿体,求获锡金属资源量17.7万吨,锡的平均品位为1.47%②。突破了个旧矿区“背断突式”成矿模式,在大向(背)斜翼部发育小的花岗岩突起,丰富了“小突起成大矿床”的理论,同时也开启了高松矿田接触带找矿的新局面。
4)中带老厂矿田黄茅山、湾子街、塘子凹矿段是东区的成矿中心,近年来围绕老卡岩体周边层间、接触带、内蚀变花岗岩的找矿均有新发现,特别是在3-9矿体下部花岗岩捕掳体中探获近万吨锡铜金属④。因此花岗岩及花岗岩内捕掳体成矿为老矿山找矿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空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拆墙填沟打空白”是老矿区找矿的可行之路。
5)老厂矿田东部接触带,老卡花岗岩体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展布,在岩体转折部位常有接触带锡铜矿体产出。老厂东有玄武岩产出,在其中探获的玄武岩型13-8铜矿(群)体,并在其深部揭露的玄武质凝灰岩(?)中探获3个层状锡、铜、铅、锌多金属矿点,对深部玄武岩边缘开展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区在玄武岩之下的深部接触带还发现了锡铜矿体产出,突破玄武岩提供铜成矿物质的限制,深部层位及接触带是锡铜矿找矿的重要远景区。
6)西凹蚀变花岗岩找矿③,风流山花岗岩内蚀变带矿床的发现(锡金属资源量2.4万吨),突破了“断裂扎根”的花岗岩找矿模式,在花岗岩体内一定深度范围发现密集分布的锡矿脉,为在个旧矿区花岗岩体中寻找大型锡矿床提供了实例,对扩大个旧矿区找矿空间意义重大。含矿蚀变花岗岩以强富钾为主要特征,锡、铜多金属元素富集与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萤石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上述成果的取得,进一步验证了“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中大规模成矿作用往往与小岩体有关[8]、成矿作用发生在混沌边缘或地壳中物理化学条件急剧变化的部位[13]等观点在个旧矿区找矿勘查的指导意义。
4 成矿理论新认识
1)成矿环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个旧及华南西部在晚白垩世(约80 Ma~100 Ma)处于陆内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动力学环境,这意味着地幔上涌,幔源成矿流体可能参与矿区成矿[14]。
2)成矿时期:最新成岩成矿年龄测年结果显示,个旧矿区成岩成矿均小于100 Ma,几乎是“同时、瞬时”完成的,属于“爆炸”成矿[15]。同时,成矿年龄的微小差异也暗示着成矿的大致顺序(图4)。
图4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东区花岗岩、锡矿成矿时期图
3)成矿顺序:通过总结近年来探获的矿床(体)规律,锡矿床的成矿与花岗岩侵入时期有密切联系。总体来说花岗岩侵入越早,成矿效果越好,花岗岩侵入越晚,成果效果越差(图5)。
图5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岩浆侵入时期与成矿时期关系示意图(据童祥,2003,略改)
综上所述,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形成于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壳幔物质强烈相互作用的背景下[16],有利于幔源物质(流体和成矿物质)大量涌入地壳,造成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类型的花岗质岩石,为成矿提供持续的热力和广泛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层间剥离层、剥离空间)。
5 找矿方向探讨
如前所述,个旧矿区开采历史近千年,保有资源量已难以持续支撑世界“锡都”地位。如何在新一轮地质找矿中取得新的突破,在研究前人大量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特征,应用上述成矿规律和控矿模式,通过对矿区成矿环境、成矿时期、成矿顺序的再认识,结合个旧矿区现状与实际,提出矿区下步找矿方向和思路。
5.1 东区找矿方向
东区虽然经过长期的勘查和生产,但依然是新一轮找矿重点靶区,重点是老矿区深部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外围及老矿区之间的空白地段。目标类型:一是产于花岗岩内接触带的锡石-石英岩-石英脉型接触交代矿床[17];二是外接触带矽卡岩交代矿床[18],含花岗岩岩体边缘凹部的矽卡岩接触交代矿床;三是花岗岩上部大理岩中似层状、透镜状、囊状、筒状、脉状热液矿床和产于白云岩中的细脉状、网脉状热液矿床[9]。根据近年来的找矿成果、典型矿床剖析及新的认识,结合现有地、物、化、遥资料,大致提出四个目标区域(图6):
1)芦塘坝—麒麟山地区:该区域位于马拉格矿田南部,区内三、四级断裂构造发育,总体受近EW向的松树脚断裂、麒麟山断裂,NW向的大箐东断裂、莲花山断裂,NE向的芦塘坝断裂控制,这些断裂往往与深部花岗岩体有直接接触,为深部矿液运移提供有利通道。在断裂与花岗岩接触部位即通常所称的断裂“扎根”部位,不同方向的断裂交截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场所,是寻找“向断凹式”、“断裂式”矿床的有利区域。此外该区域包含了云南省锡矿潜力评价B5309207004号预测区(个旧市阿西寨),预测锡资源量到大型规模,B5309207003号预测区(个旧市松树脚),预测锡资源量到大型规模,具备寻找与侵入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接触交代、蚀变型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建议在该区以“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开展相关地、物、化及验证工作,拓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找矿空间。
2)老厂东凹:根据已有物探资料和矿山近年勘查成果的综合分析,老厂东区域内为老厂隐伏花岗岩体向东的延伸,岩体围绕期北山、白龙井两个突起向东逐渐下倾,在区域内形成上、中、下三级花岗岩凹陷带构造的规律[4],其中上、中部凹陷带目前已基本完成勘查控制,下部凹陷带找矿是在近年勘查工作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具有封闭或者半封闭的花岗岩凹陷带内的形态转折部位,特别是花岗岩凹陷带中有变玄武岩或含泥质层作为上覆遮挡层配置时最有利矿体富集;此外,在断裂与花岗岩交截部位即断裂“扎根”部位,尤其在花岗岩上部两条互为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成矿前断裂“扎根”地段最易形成花岗岩脊状突起,而突起之间往往形成花岗岩凹槽,这种“平行断裂+花岗岩”配套形成的交汇区域,是今后灵活运用“向断凹”控矿模式寻找“凹槽式”矿的最佳选择,是找寻接触带矽卡岩型锡铜多金属矿最有利的部位。该区域与矿区已有同类矿床对比分析,其必要的控矿因素即地层、构造、岩浆岩均已具备,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尤其在期北山花岗岩突起北沿、白龙井突起南沿之间,与蒙子庙断裂交接附近是成矿条件最好,找矿远景最有利的地段,其中在期北山凸起往东约1.2 km处,已施工的ZK04-1601(孔深1347 m)未触及花岗岩的部位,建议今后借助大比例尺深地震反射剖面及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工作手段,布设1~2个2000 m以上超深孔(或分支孔)进一步探索深部花岗岩内外接触带、花岗岩内部矿化之谜,为摸清矿区深部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研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等工作提供直接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
3)风流山地区:2015年,在该区开展了普查工作③,探明的34号矿群锡资源储量达中型规模,区内矿体主要产于断裂扎根致使花岗岩形态在空间上突然转向和变陡的部位,赋存于花岗岩边缘相~过渡相的内蚀变带,距花岗岩体接触界面0~750 m的范围内,主要以矿化带的形式产出。矿带内分布密集矿脉群,矿脉彼此大致平行、参差并列,整体与花岗岩接触界面呈大致垂直,单条矿脉厚度0.2~5 m。目前主要勘查高程在1700~1850 m之间,尚有高程1500~1700 m和1850~2050 m,约400 m垂高的勘查空白区,高程1500 m以下及1850~2050 m之间,已有工程证实花岗岩内蚀变带锡铜多金属矿体的存在,还具有很大的找矿空间和找矿潜力。此外,云南省锡矿潜力评价预测区内锡矿金属量17.39万吨,建议在该区针对花岗岩内蚀变带锡铜多金属矿开展系统的勘查工作,扩大找矿远景。
4)仙人洞—龙树脚地区:在卡房矿田龙树脚以东、近EW向仙人洞断裂与龙树脚断裂之间。该区域断裂构造发育,NE和NW向、EW向断裂交错,在断裂破碎带中多见退色蚀变、赤、褐铁矿化,部分地段有民采锡、铅锌、银矿石,NE向断裂破碎带中有金矿化。根据以往物探电测深资料显示,在田坝子—新寨一带存在一花岗岩体突起,推测在深部花岗岩突起顶部接触带,特别是断裂“扎根”部位是寻找接触带矽卡岩硫化物锡铜多金属矿床有利地段,在地表浅部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层间剥离带可寻找锡铅、铅锌银金脉状、层脉相交矿床③。此外,据云南省锡矿潜力评价,最小预测区(A5309207007)锡资源量到大型规模,是寻找花岗岩外接触带Sn-Cu-Pb-Zn-Ag系列“层脉组合式矿床”的有利区域。因此,建议今后在该区域的找矿以两条断裂两侧为重点,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选用合适工作手段开展工作,以了解个旧矿区矿体往东部延伸情况,元素分带等特征,解决下一步在个旧矿区东区“哪里做”和有效工作手段选择的问题。
图6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东区找矿靶区示意图
5.2 西区找矿方向及思路
西区历史上有过开采活动,有很多老硐分布,矿点星罗棋布,曾经也大规模开采过锡砂矿,找矿勘查经历几进几出,总体未见较大的突破,多少年来地质工作者们从未放弃,在西区已陆续找到牛屎坡锡矿、田房锡矿、和平锡矿、陡岩锡矿、檬棕铜铅锌多金属矿、普雄下纸厂铅多金属矿、大黑山铅矿等矿床。西区从地层、构造、岩浆岩上看,具有与东区相似的条件,个旧矿区成矿模式总体上与花岗岩体的侵入息息相关,矿体通常以某个花岗岩岩株突起为中心,围绕岩体顶部与四周成群成带产出,而以岩枝、岩舌形成的凹陷部位往往成为接触带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因此深部花岗岩体突起的存在是寻找矿体的前提。从地球物理特征上看,西区花岗岩总体密度比地壳及围岩低,根据1∶5万重力测量成果显示,西区处于大面积重力低异常区,其梯度带与西区岩体分布相吻合;大量研究表明,西区与东区花岗岩属同类同源花岗岩,同样属于成矿母岩[5]。总体上认为,西区大范围花岗岩体对锡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是极为有利的,在找矿思路上应以已知矿床、矿点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或深部延伸找矿;在找矿方法上,要以地质、物探、化探等方法相结合,不能单纯依托物探异常或化探异常;在找矿目标上,应把寻找花岗岩内的矿化及沉积岩内的矽卡岩型矿化(层状和裂隙脉)、花岗岩接触带矿作为重点找矿目标,要注重陡倾斜花岗岩脉与底部缓倾斜主岩体之间上接触带,两个陡倾斜岩脉接近底部主岩体的凹部等地方;在重点区域选择上,根据近年来的找矿成果,结合现有地、物、化、遥等资料,提出三个重点找矿突破区域(图7):
图7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西区找矿靶区示意图
1)张保寨—梨花寨地区:该区位于西区神仙水花岗岩体的南缘,区内主要断裂有杨家田—石门坎断裂(一级)、牛坝荒断裂,近EW向、NE向、SN向次级断裂构造发育。沿杨家田—石门坎断裂局部地表有类似神仙水花岗岩小岩脉侵入,推断与神仙水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为同一岩浆活动的产物,可能为神仙水岩体向南东侵位的分支岩体,小岩体在深部可能与神仙水岩体相连,形成隐伏花岗岩体,并与个旧组、法郎组地层形成接触带、凹陷带构造,可寻找与东区相类似的接触带、凹陷带锡铜多金属矿床以及与断裂侵入有关的“断裂式”、“断裂加互层式”矿床。区内已发现的矿(化)点较多,比较大的如保和和平村锡多金属矿,矿体主要产于T2f1薄层状碳质灰岩及层间剥离滑动构造面层位中,已知倾向延伸达100多米,平均厚度为1~2 m,锡的品位为0.404%~15.60%。
2)八里寨—头道水村地区:该区夹持在NE向的五子山背斜与乍甸孟宗向斜中部的凹陷构造部位,东部与老厂矿田、南东部与卡房矿田相毗连。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受NE向的牛荒坝断裂、八里寨断裂,近SN向的个旧断裂、小寨断裂、风筝山断裂及EW向头道水断裂、NW向的小铺子断裂控制,地表出露有石门坎、八里寨、头道水三个小花岗岩体。从微量元素测试结果看,其中头道水岩体含锡量为世界含锡花岗岩128倍、老卡岩体的32倍。区内新发现矿(化)体数个,如区域中部一典型的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个旧组白泥硐段第一层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中,经工程验证矿体厚度在0.17~1.02 m之间,锡平均品位为0.11%~4.95%,预测该区域具有寻找层间矿、接触带硫化矿较大空间。
3)陡岩锡矿外围及深部:陡岩锡矿位于西区龙岔河斑状花岗岩体南缘,红河北岸,主要分布于陡沟—小寨后山一带,矿体沿北西走向大于1500 m,宽度大于300 m,矿体主要分布于个旧组陡岩段第三层中厚层块状灰岩夹薄—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岩及角砾岩中,以氧化矿为主,目前主要控制的9个矿体位于高程600 m以上,以往资料研究认为陡岩锡矿属与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关的锡石-硫化物矿床[18-20],深部600 m以下及外围以北靠近龙岔河岩体一侧有寻找花岗岩接触带矿床的前景。
6 结论
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个旧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成矿规律及控矿模式等条件,结合近年来找矿勘查成果及认识,指出了个旧矿区新一轮找矿方向和思路:一是东区马拉格矿田以南的芦塘坝—麒麟山地区、老厂东凹、风流山地区、仙人洞—龙树脚地区为重点目标找矿区域;二是西区以张保寨—梨花寨、八里寨—头道水村一带、陡岩锡矿外围及深部作为重点找矿突破目标区域,采取地质、物探、化探相结合方式,以已知矿床、矿点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或深部寻求找矿突破的工作思路。
注释:
①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八队. 云南个旧锡矿矿集区矿产地质调查课题成果报告[R]. 2020.
②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八队. 云南省个旧市老厂矿区高峰山矿段锡铜矿生产勘探报告[R]. 2017.
③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八队. 云南省个旧市老厂矿区风流山矿段锡铜矿普查报告[R]. 2017.
④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2020年度新增资源储量估算报告[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