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2-01-20王洪亮唐阳华
王洪亮 唐阳华
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王洪亮a唐阳华b
(湖南科技学院 a.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b.学报编辑部,湖南 永州 425199)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合理搭建课程群、产教融合、师资提升、教学模式改革等建设路径,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以实现将工匠精神融入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突出数字工匠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新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与动手实践中感悟与践行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地域文化;本科高校;产品设计;工匠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制造业正由数量型逐渐向质量型转变,这一趋势将“倒逼”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与产品设计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产品从强调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加持,因此,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统工匠精神不仅是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的灵魂,也是人类体验高质量生活与感受器物之美的重要保障。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数字工匠”是数字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应该扎根于地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驱动下将热爱专业、刻苦钻研、注重细节、认真执着的态度贯穿于日常的学习与实践当中。
1 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工匠精神”的体现
传统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纹样、地方民俗等众多文化形式的整理与挖掘,让传统手工艺、民间手艺、工艺美术等优秀地域文化进入课堂,既可以营造精雕细琢、刻苦钻研的传统工匠精神氛围,又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实践操守,通过知行合一的形式起到目染耳濡,达到培育传统工匠精神的目的。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区块链、3D打印、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数字时代的技术应运而生,并对传统的制造、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带来巨大冲击。现代“数字工匠精神”既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又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全新阐释。“数字工匠”是指懂得三维数字化技术,从事数字化工业的应用型人才。数字工匠从传统工匠侧重的创造物质化的“有形之物”转向创造虚拟化的“无形之物”。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的数字工匠表现为各类地域文化的活化应用与创新,如“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传统纹样的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设计等,“数字工匠”将是新时代精益求精的先行者和践行者。
2 产品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工匠意识普遍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
导致工匠精神缺乏的原因很多,从教师自身来讲,地方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年轻教师大多存在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导致“教”与“学”环节双向能力提升受限,这是导致师生工匠精神缺失的一大原因。大多数教师无法接触到真实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流程,导致很难将真实的情境融入教学,工匠精神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很难形成。课程设置缺乏深入思考与精雕细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明确的要求,培养目标不足以与工匠精神的特质相匹配。
2.2 缺乏工匠型名师引领、教学改革扶持政策不到位
工匠型教师由于大多来自企业和实践一线,长期的职业操守造就了他们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特质。地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普遍缺乏工匠型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导致常规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师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另外,现有教学改革政策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等方面缺乏工匠精神引导,与工匠精神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还完善。
2.3 培育工匠精神的模式单一
由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含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四个方面,因此培育工匠精神的形式应该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很多地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产品的创新设计或创新思维,一味的求快求新,而忽略了对学生敬业、精益求精、专注等品格的培养。单一的培育模式难以在个人层面和企业层面形成工匠精神的完整内涵,应当在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动手实践、校企合作等众多角度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尝试。
2.4 缺少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资源整合与协作体系
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的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应该注重工匠精神与地域文化的双重引导,需要一定的资源整合与协作,这是由地域文化的广度和工匠精神的多元化内涵所决定的。当前地方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缺乏相应的教学平台以及与文化部门、企业、社会资源整合与协作机制,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地域文化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在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中缺乏系统协作和资源整合意识。
3 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1 设置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可以按照三类课程进行,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
1)人文类课程,本科高校只有弘扬人文教育才能让工匠精神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弘扬,作为人文维度的课程设置可以依据不同高校的地域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各类地方文化课程,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课程等。此类课程适宜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并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人文课程学习既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又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专业类课程,此类课程设置要依据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做到系统性、实用性、地域性、前瞻性,依据不同的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模块化设置,在各门专业课教学大纲中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细化成可实施性强的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同时注重数字化工匠意识的引导,灵活采用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具备工匠意识。
3)实训类课程,实训的过程往往是对学生工匠精神直接塑造的过程。地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具备地域性特点的实训基地,配合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匹配的实训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目标任务中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3.2 设置地域文化工作室及研究机构
地域文化既是文化软实力,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置专门的地域文化工作室或研究机构在整合、挖掘、创新地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引领意义。地域文化工作室及研究机构即是地域文化引领机构和传播机构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与实践平台,他们对地域文化进行长期细致的研究,将为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线下实践等众多环节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与设计素材,为地域文化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资源共享与技术支持。
3.3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更新教学观念设置多元化师资结构
师资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推进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在地域文化与工匠精神双向引导下,师资建设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1)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围绕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不仅包含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包括师德师风、教育理念、个人价值观以及自身情感态度等方面,以达到与工匠精神的完整契合。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如何在新形式下找到工匠精神培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是教师面临的难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会运用新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反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形式将地域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3)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博采众长,强调师资的专业性、针对性、多样性。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中长期发展计划,增加双师双能型教师比重,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平台。将专业对口、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技师、工程师、非遗传承人等纳工匠精神培育的师资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4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工匠精神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因为植根于当地文化,其本身便带有地域文化的底蕴。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当中,推动文化育人。通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竞赛、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官网等形式和渠道有针对性的传播和践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遍布校园各个角落。
3.5 建立数字工坊等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数字工匠精神
设置工作室及数字工坊等平台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采用工作室制度与导师制度双管齐下的形式,学生将获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更高的自由度,更容易形成中国传统师徒制,可以让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得到更深入发展,避免学生个体发展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利于工匠精神的氛围营造。同时根据数字经济时代个性化、智能化、技术化的特点,设置数字工坊平台,从数字工坊平台,学生可以了解“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等当今技术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化平台,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获得更大提升,达到产品制图与CAD融合、设计思想与3D打印或三维软件融合、产品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与软件分析验证相融合等数字化处理能力,从而达到数字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
3.6 借助校企合作型的多样化模式培育工匠精神
借助校企合作型的多样化模式培育工匠精神,将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载体,以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创新设计和创新创业活动为目的,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工匠精神。在培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专业课程+企业竞赛、专业课程+企业项目、课外实践+工作坊/数字工坊等多种形式,在此过程中夯实学生的传统工匠精神和现代数字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和现实任务情境下的职业品格和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学习能力。
图1 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7 制定可实施性强的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方协作管理体系
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其广度和多层次性,因此其培育过程也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完成,走合作共赢之路,制定可实施性强的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方协作管理体系,在虚实融合的协作环境中共同培育工匠精神。在这一协作关系中,学校、地域文化研究机构、企业、工作坊/数字工坊、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合作与共享的关系(如图1)。在地域文化的依托下课程设置体现工匠精神、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各部门、各环节,多元协同形成驱动最终达到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
4 结 语
地域文化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沃土,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是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数字工匠精神的统一,两者都以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根本目的,都具备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一系列精神实质,体现的都是对产品、对社会、对自我的高度认知与负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应当主动承担起培育工匠精神的职责,立足地方文化,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协作共同完成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培养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设计人才做出贡献。
[1]刘萍.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8):150-151.
[2]徐彦秋.高等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江苏高教,2020(12):78-81.
[3]魏娜,高玉萍,薛继红.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实施路径探索——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9(01):57-59.
[4]缪学梅.产教融合视域下的现代工匠精神培养效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0(05):56-64+70.
[5]柏洪武,徐益,钟富平.数字工匠“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24-28.
[6]单日,陈国栋.工匠精神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创客空间教学模式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1):75-77+80.
[7]康溪顺.地方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1):122-125.
G42
A
1673-2219(2021)05-0097-03
2021-08-03
2019年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湘教通(2019)291号。
王洪亮(1978-),男,山东寿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家具设计。
(责任编校:文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