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价值
2022-01-20袁振国肖连祥
于 敏 袁振国 肖连祥
1.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南 开封 475000)
2.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MR室(山东 济南 250000)
临床上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较少见,以鳞状细胞癌多见[1],其他包括腺样囊性癌、淋巴瘤、嗅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由于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特殊,病变位置隐蔽,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2],极易发生误诊,常常不会引起患者重视,晚期由于病变侵犯范围较大,累及多个鼻窦、鼻腔、眼眶及颅底而难以判断其原发部位。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64例经过病理确诊的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26岁~75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7个月。临床表现:鼻塞31例、鼻出血或涕中带血26例、头痛19例、流涕15例、突眼9例、嗅觉和听力下降7例、面颊部肿胀5例等。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其中鳞状细胞癌30例,腺样囊性癌12例,淋巴瘤1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7例和黑色素瘤5例。
1.2 检查方法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检测仪,扫描参数选择220mA、120kV,层厚5mm,扫描范围上界至额窦上方1cm,下界至下颌骨下缘。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剂量1.5mL/kg的碘对比剂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注射流率为3.5mL/s。MRI扫描采用东芝VANTAGE 1.5TMRI扫描仪,常规进行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扫描前参数设置为:T1加权成像中TE 15ms、TR 450ms;T2加权成像中TE 100ms、TR 4500ms;层厚为5mm。向患者静脉注射0.1mmol/kg剂量的钆喷酸葡胺进行增强检查,其注射流率为2.0mL/s,进行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FS-T1WI扫描。
1.3 图像分析由至少两位副主任以上级别影像诊断医师一同阅片,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边界、密度及信号特点、强化特征、邻近软组织结构侵犯程度、骨质破坏;结论有出入的地方,经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2 结 果
2.1 肿瘤位置肿瘤主体位于上颌窦26例,鼻腔23例,筛窦11例,额窦3例,蝶窦1例。
2.2 肿瘤大小最大者最大径约9.0cm,最小者最大径约2.3cm,平均最大径为5.4cm。
2.3 肿瘤形态与边界51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其中9例可见颅底内外沟通),13例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54例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10例边界较清楚。
2.4 肿瘤密度及信号特点CT平扫53例肿瘤密度不均匀,其中47例可见囊变、坏死,5例可见出血,6例可见钙化;11例密度尚均匀,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平扫中有53例T1WI呈不均质等、低信号,8例病变内可见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另11例T1WI呈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有53例呈不均匀强化,11例呈均匀强化,其中43例明显强化,21例轻中度强化。
2.5 邻近骨质破坏、软组织结构侵犯49例病变周围有明显骨质破坏及软组织结构受侵犯(23例侵犯眼眶、19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10例侵犯颌面部,9例侵犯颅底,8例沿神经侵犯,6例侵犯鼻咽),7例病变周围骨质受压吸收变薄,5例病变周围骨质增生硬化,3例病变周围骨质无明显异常。
2.6 图像分析典型病例分析结果见图1~图3。
图1 鳞状细胞癌患者,右侧上颌窦内不规则形肿块,周围软组织结构受侵。图1A:CT横断位软组织窗病变呈等密度;图1B:CT骨窗显示明显骨质破坏;图1C:FS-T2WI显示病变呈不均质稍高信号;图1D:FST1WI横断位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 腺样囊性癌患者,鼻腔鼻窦内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周围部分骨质破坏,累及前颅窝底。图2A:T1WI矢状位显示病变呈等、低信号;图2B:T2WI矢状位显示病变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其内多发小囊状更高信号及条状低信号;图2C:FS-T1WI矢状位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明显强化、信号不均匀,其内见多发小囊状无强化区,表现为筛孔样强化。图3 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鼻腔鼻窦及前颅窝内不规则“哑铃”形软组织肿块,细腰位于筛板水平,颅内病变周围及边缘可见多发囊肿。图3A:FST2WI冠状位显示病灶呈不均质稍高信号及高信号;图3B及3C:FS-T1WI冠状位及矢状位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及囊壁呈明显强化。
3 讨 论
3.1 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复杂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2],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化,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手术和病历资料已经确诊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边界、密度及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并能准确地评估病灶的范围及周围结构受累情况,发现相对特异性征象,对肿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2 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临床早期症状隐匿,常常不会引起患者重视,延误治疗时机,随着病变的不断进展,因所在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可表现为鼻塞、分泌物增多、鼻出血或涕中带血、鼻衄、头痛、嗅觉减退、听力下降、面颊部肿胀、眼球突出等。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在本研究中有30例,是最常见的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3],好发年龄为50岁到7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上颌窦,其次为鼻腔及筛窦。本研究中28例鳞癌生长方式呈浸润性,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多数伴有坏死或囊变,周围骨质破坏较显著,与文献报道一致[4]。邻近软组织受侵,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等、稍高密度,MRI平扫T1WI呈不均质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DWI显示弥散不同程度受限,其中8例病变内见斑点斑片状钙化或少量出血,增强扫描CT及MRI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另外2例病变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及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邻近软组织及骨质未见受侵。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有12例,本研究中居于第二位,与文献报道一致[5]。好发年龄为40岁~60岁,无明显男女差异,好发部位为上颌窦,其次为鼻腔和筛窦,肿瘤生长比较缓慢。本研究12例ACC生长方式均呈浸润性,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CT平扫表现为等、稍高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以高信号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2例病变内少量出血,增强扫描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变内可见多发小囊状无强化区,表现为“筛孔状”强化,与肿瘤细胞具有圆柱瘤样微囊腔隙内充填有黏液样物质有关,在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发生率并不高。ACC具有嗜神经生长的特点[4,6],但是并不具有特异性,CT表现为受累神经孔道扩大、边缘硬化及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受累神经增粗和异常强化、周围正常脂肪间隙消失,其中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是最常受累的神经,本研究中有2例侵犯三叉神经,1例侵犯面神经。
淋巴瘤(lymphoma)有10例,本研究发病年龄为40岁到60岁,男性居多,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3个亚型,其中NK/T细胞型多位于鼻腔,T细胞型多位于鼻中隔,B细胞型多位于上颌窦;在亚洲以NK/T细胞型淋巴瘤最常见[4]。病变多数为弥漫型,也可以表现为局限性。本研究中7例生长方式为弥漫型,表现为范围广泛、边界不清、累及多个鼻窦及鼻腔、周围骨质均有破坏,但是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微[7],与肿瘤范围不成比例,其中2例侵犯鼻翼鼻背和邻近颌面部皮下软组织,3例侵犯眼眶及颅内,1例侵犯鼻咽。另外3例生长方式为局限性、无周围软组织浸润及骨质破坏。8例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MRI扫描T1WI及T2WI呈等信号,DWI显示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病变内见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有7例,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分别为10岁~20岁、50岁~60岁[8],发病率基本相当,其发病部位沿着嗅黏膜分布,常见部位为鼻腔、筛窦,属于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容易侵犯邻近结构,虽然为恶性肿瘤,但是大多数生长缓慢,血供丰富[9]。本研究中5例ONB生长方式为浸润性,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周围骨质破坏,4例侵犯前颅窝,3例侵犯眼眶,其中1例病变内斑点斑片状钙化,另外2例为膨胀性生长、呈椭圆形,边界尚清;实性部分CT平扫表现为等、稍高密度,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质稍高信号,DWI显示弥散受限,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当肿瘤侵犯颅内时,呈“哑铃”状表现,细腰位于筛板水平,颅内病变周围或边缘可见囊肿是其特征性表现[4,10],囊壁呈明显强化。
黑色素瘤(melanoma)有5例,好发年龄为60岁到7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发病,发生于鼻腔几率高于鼻窦,以鼻中隔前下部多见,发生于鼻窦者以上颌窦多见[11]。本病恶性程度高,淋巴引流及血流较丰富,易出现远处转移。本研究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周围软组织结构受侵犯,骨质破坏较轻微,未出现远处转移,CT平扫为不均匀混杂密度,MRI平扫其中2例病变内发现斑片状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另外3例未出现特异性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DWI表现弥散受限。黑色素瘤内T1WI信号的高低主要与黑色素的含量、分布及易出血等因素有关[4,11],黑色素含量高者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对于黑色素含量少或无黑色素者,T1WI信号不高,影像表现不典型,诊断存在困难。
总之,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相对复杂,又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比较多样化,对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方面和定性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影像学检查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本身密度及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周围有无骨质破坏、邻近软组织结构有无受侵犯等方面,认真分析肿瘤相对特异性的征象,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定量和定性诊断,但是最终还需要病理结果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