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产业链融资:模式、问题及对策
——基于产业链金融的视角

2022-01-19薛小飞

茶叶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茶农产业链茶叶

薛小飞

(福建华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04)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中国茶叶就远近闻名,如今更是“茶香飘天下”。对于产茶之地而言,茶产业是繁荣一方经济和富裕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是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据统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37个县域以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有三分之一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茶产业在一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随着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产值规模逐年递增,茶企数量越来越多,制约茶企发展的融资问题也愈发凸显。在解决茶产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问题上,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产业链金融(Industrial Chain Finance,ICF)等金融服务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融资模式,产业链金融将应收账款质押、保理、订单融资、存货质押等基础性金融工具植入到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并结合传统的抵押、担保、质押等增信措施,有效解决茶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融资难题。但是我国茶产业链不强,导致基于产业链的融资效率有限,无法满足更大规模、更多主体的融资需求。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茶产业链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当前茶产业链融资的既有模式,深入探究化解茶产业链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方法,助力茶产业发展。

1 我国茶产业融资现状

1.1 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茶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一片小茶叶,蹚出脱贫致富路”,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产业,茶产业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等重要作用[2];茶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对形成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意义重大[3]。随着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视度提升,茶叶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茶叶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带动了大量农村居民就业,并辅助带动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茶产业对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已跨入中等水平。但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负面效应逐渐开始显现,推动绿色发展刻不容缓。茶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一种,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对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大部分茶区,茶产业发展有利于建设人居和谐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对形成地方绿色发展模式起着的重要作用。

1.2 茶产业融资现状

截止2020年,我国与茶相关的企业32.6万家,与茶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综合年产值超过7000亿元[4],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茶产业链上的茶农、茶厂、茶企等小微个体存在明显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繁的问题,制约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茶产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量茶农、茶企分散经营,缺乏必要的抵质押担保措施,融资难的问题凸显;而且茶叶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企业经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茶产业融资金额一般较小,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缺乏动力去从事该领域的融资服务。以茶叶的种植环节为例,该环节的融资金额一般在5万元左右,有的融资金额仅为1~2万。三是融资渠道有限,主要以地方农商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地区支行、邮储银行等为主,融资覆盖范围有限。四是融资手续繁琐,融资周期长。

2 茶产业链融资需求与风险分布

2.1 茶产业链融资需求分布

2.1.1 种植环节 种植环节以投入茶苗、化肥、农药等农资和茶园升级改造投入为主。茶叶采摘具有固定的季节性,一般在3~4月和9~10月,前期种植和管理上的资金需要茶农先行垫付,待茶青售出后回笼资金。茶树一般生长在山区,不仅受到地理位置和土壤的影响,还受到天气、水文、冻害、旱涝等自然气候的影响,可能出现茶叶减产,甚至是绝收的情况,因此融资风险较大。此外,部分茶农为扩大规模,需要升级改造茶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这就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融资需求十分旺盛。

2.1.2 加工环节 加工环节以支付采购款和支出加工成本为主。茶青季节性上市,交易一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加工企业需要支付大量资金采购茶青并迅速投入到加工过程当中,这期间需要支付采购款、加工费用、人工成本、包装费用等,这是一笔较大的资金。茶叶的加工,需要优质的鲜叶原料、良好的天气条件和精湛的加工技术完美结合。茶叶加工师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例如安溪县好的茶叶加工师傅每天3000元还很难雇到[5]。而且,部分企业亟待扩大厂房以扩大加工规模,就需要技改投入、设备引进等,融资需求旺盛且融资规模较大。

2.1.3 销售环节 销售环节以门店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投入为主。成品茶往往需要专门的门店进行销售,涉及到门店租金、门店装修、人工成本、广告费用等支出。对于一些大型茶企,还需要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等,资金需求规模更大。

2.1.4 品牌管理环节 品牌管理贯穿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部环节。我国的茶叶种类众多、品种多样,根据产地的不同又会划分出多种多样的茶叶品牌,因此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当前茶叶市场品牌杂陈,标准不一的情况下,茶企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支付较高的代价去建设和管理品牌,因此会存在较大规模的资金需求。

2.2 茶产业链融资风险分布

2.2.1 种植环节 种植环节的融资风险比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增信措施有限。茶农本身可供抵质押财产有限,如果以未来茶青收入为融资还款来源,又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二是货品价值评估难度大。大部分情况下,茶青价值受到气候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评估难度极大。三是预期收益不稳定。种植主体多为个体户、小作坊、小企业,茶青采购多为口头协议,茶农预期收益很容易丧失。基地农户受小农意识影响,面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来看,产销难以有效对接,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茶农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够紧密,影响整个产业链边际信用度的传递[6]。同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数合作也是以口头协议为主,龙头企业订购农户标准化茶叶只是从企业当前经济利益出发,一旦受到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经常会毁约订单。

2.2.2 加工环节 加工环节的融资风险相对于种植环节较小,但该环节的融资规模一般比较大,加工企业更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也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具体而言,茶叶加工受到技艺、设备、气候以及生产者素质的影响,产品价值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融资不能稳定锚定茶叶产品价值,使得融资评估难度加大。

2.2.3 销售环节 销售环节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销售预期不达标,企业营收困难,无法及时足额偿付融资本息。当前,我国茶叶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部分茶叶企业有产品无客户,或者价格低、成本高,销售越多、亏损越大;此外,受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竞争的影响,不同茶类销售形势此起彼伏,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的企业也有较大的风险[7]。

2.2.4 品牌管理环节 我国茶叶品牌管理混乱、品牌滥用问题早已有之,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令包括银行在内的非专业人士真假难辨。这些问题至今也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对企业融资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影响到茶叶的市场形象。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基于茶叶品牌的融资不具有吸引力。

2.3 茶产业链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一,茶产业链条彼此割裂,这与产业链金融的运行逻辑相悖。当前,国内茶产业链很难形成收益稳定、链接紧密的链条,不同环节之间是割裂的。加工环节对种植环节是集中加工对应分散化种植的过程,采购存在不确定性,采购商可随时解除协议,茶农预期收益不稳定。成品茶到销售环节,就与种植环节、加工环节断开链接,形成独立的商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嵌入畅通顺滑的融资服务,产业链融资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茶产业强地域属性与商业银行服务普适性之间存在错配。茶产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针对茶产业链的融资只能依靠地区分行、支行的创新。茶产业链各个环节融资风险大、收益空间狭小,本身又受季节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作为风险偏好为厌恶型的商业银行而言,介入的主观意愿不足。此外,多数商业银行在茶产业领域耕耘较少,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不具备相应的价值评估能力,很难在金融产品设计上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

第三,茶产业链整体缺乏必要的增信措施,融资风险较大。茶产业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并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对茶叶的价值评估难度大,银行无法有效预测预期收益。同时,大多数茶企业、茶农并不具有足值、足额的动产或不动产用以增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各个主体也无有效的知识产权用以质押,造成了产业链整体增信措施不足,融资难度加大。加之茶产业链融资金额小、收益低,商业银行主动性相对不足,造成了融资难的局面。

第四,我国茶产业发展中非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不符合链式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茶叶“不标准”的特性,茶产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我国茶种类众多,地区分布广泛,茶业发展过程中的栽培管理、加工工艺、包装要求、品牌管理等均千差万别,很难与产业链金融所要求的标准化适度匹配。当前,借助于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有形的茶叶转化为无形的可质押的数据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但仍有诸多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亟待完善。

3 茶产业链融资模式创新实践及经验总结

3.1 茶产业链价值构成与产业链金融

3.1.1 茶产业链价值分布 茶产业既是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特殊产业。其一,茶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链包含种植、加工、销售三大传统环节,近年来又产生了依托三大环节的文化旅游环节[8-9]。其二,茶是一种具有“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通过做优一产、做深二产、做强三产、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10]。其三,茶产业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和延展性,具备多方向延伸的能力。茶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体现了农业、文化与旅游的综合功能,具有地域性、经济性、文化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等特色[10-11]。

产业链之内,茶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以大型茶企为主体,上游建设茶园基地或从农户直接采购,在中游建设茶叶加工厂,进行标准化加工,下游统一销售渠道以增强品牌溢价,是茶产业链价值构成的主体。产业链之外,以茶文化、茶生态为底蕴,以茶生产为主要活动,融合现代茶业、茶旅游、茶餐饮等新型发展模式快速兴起。特别是,以“茶业+旅游业+文娱康养业+其他产业”为基本模式的综合性茶产业发展模式大量出现(图1)。

图1 现代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及价值构成Fig.1 Development model and value structure of a modern tea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注:根据刘启航[12]研究成果整理。

茶的多产业融合性特点决定了其价值分布的独特性,并对茶产业链的融资结构产生独特的影响。从茶的种植到销售,产业价值逐渐递增,茶叶的溢价空间逐步扩大。通常,茶产业链的价值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处于种植环节和加工环节的茶农、茶企的利润空间较为有限(图2)。从融资的角度分析,价值链的完善与提升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构茶产业链价值,促进价值合理分配,是解决茶产业链融资困境的重要前提。

图2 茶产业链价值不同环节增值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added value from different links in a tea industry chain

3.1.2 基于产业链金融视角的融资解决方案 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上茶农、茶企等主体的融资难题只能是透过产业链寻找可行之法,推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单纯依靠传统抵质押担保等措施解决茶农、茶企的融资风险问题无异于“竭泽而渔”,脱离产业谈融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茶产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链本身具有脆弱性,不解决产业链链接松散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机构短视、茶农收益不稳定等现实问题。研究表明,产业链的联合增信功能有利于解决小农担保能力不足问题;产业链使得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形成联结关系,实现信息在产业链环节的双向流动,减少信息不对称及传递阻碍,带动更多小农户形成集群[13]。农业产业链金融能紧密契合农业发展需要,降低信贷风险,是一种农业信贷经营管理创新模式;农业产业链可将农户与企业联结,形成共同面对市场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从农户个体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14]。因此,以产业链金融的视角看待茶产业链整体的融资困境更能全面系统理解融资的难点、堵点,也更能有针对性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解决方案。产业链金融基于产业链上的各类交易主体,从产品的原始生产到最终销售,将基础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嵌入到产业链中,打通产业链、构筑顺滑的交易流,从而有力解决产业链运作中的资金需求、支付需求、结算需求等。目前,产业链金融在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的支撑下愈发显现出超强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去化解茶产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境,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3.2 茶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案例

3.2.1 政府主导型:福建安溪模式 茶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支柱,因此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主导模式当中,由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当地人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机构,与企业、茶农结对帮扶,充分解决茶农、茶企的融资困难,并建立集中收购机制解决茶青销售问题。以福建省为例,2020年茶叶产量为46.1万吨,较上年增长4.9%[15],茶产业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为解决茶产业链融资困境,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结合中小微茶企和茶农融资的难点堵点,创新推出多项具有借鉴意义的融资模式,推出了包括“惠农e贷(武夷岩茶)”“茶企贷”“茶农贷”等在内的特色产品,有效解决了地方上茶农、茶企融资难题(表1)。

表1 福建省茶产业链融资产品及成效情况介绍

茶产业链融资对政府主导的依赖性较强,单纯依靠市场化行为很难彻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问题。茶业作为诸多贫困地区的支柱性产业,解决融资困境既要有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激发市场活力,更要有政府的规制和引导,将茶产业打造成造福一方百姓的朝阳产业。在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中,必须紧紧依托茶产业链,联合多部门、多主体打造一体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切实履行“支农支小”社会责任。

3.2.2 银行主导型:茶都支行模式 商业银行是解决茶产业链融资难题的主要载体,在解决地区茶产业链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表2)。以中国农业银行安溪茶都支行为例,农行在产茶主要地区设立专营分支机构,定点、定向服务于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针对大多数茶农、茶企缺乏抵押品的问题,茶都支行推出“公司+农户”贷款模式,即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公司+农户”搭建龙头企业“丝线串珠”,为茶农贷款提供担保,实现农行、茶农、茶企互利共赢。产品和服务上,专门出台茶产业信贷政策、茶园抵押贷款。依托安溪农资监管平台在全国首发“金穗快农贷”产品,实现系统化、智能化、自动化发放农户贷款。

表2 部分商业银行茶产业链融资模式介绍

金融机构在茶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资金供给的主体。茶都支行模式中,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优势,扎根县域茶经济发展,将金融资源优势与县域产业优势相结合,实现产融融合式发展,具有典型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一方面,商业银行既履行了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获得了规模收益;另一方面,区域借助金融力量实现茶产业的增速扩容,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壮大县域经济发展规模。

3.2.3 银企合作型:湖北楚茶模式 银企合作型是基于大型茶企、地方茶企联盟或茶叶类交易所,并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制定解决产业链上融资难题,为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提供支持。以湖北楚茶为例,湖北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地之一,拥有恩施玉露、赤壁青砖茶、英山云雾茶等诸多名优茶品,茶叶贸易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湖北楚茶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较为明显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此,众多商业银行开启了一系列的扶农、支农措施,其中,武汉众邦银行基于自身数字银行发展优势,并结合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大型茶企深度合作,创新性推出了以“众链贷”为代表的融资产品,在茶产业融资领域进行了有效推广。再比如蒙顶山茶叶交易所推出的“数据质押”融资模式,交易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标准的茶叶标准化,通过交易所平台实现质押,以解决广大茶商融资难、融资贵、用款急、金额小、抵押物质地低等问题[17]。

银企合作模式相较于政府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而言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优势,是目前解决茶产业链融资困境更具普适价值的一种方式。银企合作解决了银行和企业分散城镇地区而无法直接服务于县域农村等区域发展的弊端,将金融服务的触角通过大型茶企延伸至广大产茶之地,密织了一张茶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供应网,既能带动主要产茶之地经济发展,也能兼顾非以茶为支柱产业的乡村地区发展。而且,银企合作模式不仅仅是在茶产业链融资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涉农领域均能有所应用。

3.3 3种融资模式的比较

茶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创新为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各类融资服务模式也为其他区域提供了金融样本。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3种融资模式对解决茶产业链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效果比较见表3。综合比较来看,基于银行自身的数字服务能力和产业调研能力,从茶产业链出发,实现银企互动、银企合作对解决融资问题的作用更为有效。

表3 3种融资服务模式的效果比较

4 解决茶产业链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4.1 产业发展维度

解决茶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在茶产业链本身,促进茶产业规模化、品质化、价值化、标准化发展是解决融资困境的根本。

4.1.1 持续拓宽茶产业链条 构建“健壮”的茶产业链是解决融资困境的首要任务,应以政府、茶叶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为主导,建立统一的茶叶产供销流通渠道,持续拓宽茶产业链条。一方面,推行标准化种植、加工模式,同时更要集合地方地理环境、文化属性、气候特点等因素,推出区域性特色化的茶叶经营模式。另一方面,融合旅游、文娱、餐饮住宿等产业,实现横向发展。例如,结合实际情况建设一批茶庄园,打造一批茶叶特色小镇,推广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事研学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茶业新经济发展模式。

4.1.2 注重茶叶品质和品牌管理 品质是茶叶的生命,品质管理是茶企的生命。品质是最好的广告,精包装不代表是好茶叶,要压缩中间过多的包装环节,树立有品质的品牌才有助于茶叶打开销路。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增强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相应的融资风险也会大幅度降低。同时,加强茶叶品牌管理,杜绝品牌滥用的情况,将品牌管理贯穿至产业链的全部环节,有效解决融资过程中增信措施不足的问题。

4.1.3 不断加强茶文化建设 饮茶最终饮的是文化与生活,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深度挖掘茶叶背后的文化脉络,将茶文化基因植入到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茶产业高品质发展。当前,各地推出了茶旅模式,但在景区建设、文化宣传、产品包装等方面基本雷同,表面看各有千秋、文化特色鲜明,但都缺乏文化神韵,有文化之形却无文化之神,特别是在资本快速复制推广下的茶文化可谓“味同嚼蜡”,消费者早已无感。为此,推动茶文化建设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包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地区文化景区建设、茶企业广告宣传等方面,需要具有高素质、真文化的人才参与进来,而非资本速效。

4.2 金融创新维度

融资产品创新最终是服务要素的重构创新,商业银行融资产品都是基础性的,如何把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嵌入到茶产业链融资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以创新服务模式解决融资需求。例如,政府可以设立融资担保基金,用于茶农补贴、担保贷款、补偿风险等;引入保险机构,推出涉茶、涉农保险产品,建立银保合作模式,化解融资风险;可以在保障茶农产权确立、产权稳定的前提下创新推出产权质押模式;也可以以公用品牌为质押,建立标准化的品牌估值、评级体系。此外,商业银行应加强产业调研能力建设,提高自身产业专业素养。在开发茶产业链融资产品的过程中,应加强与茶产业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的沟通和交流,真实了解融资需求和症结所在。

4.3 数字经济维度

茶产业的发展要深入融合数字经济时代,注重数字赋能,推动产业发展数字化,将数字转化为融资信用。当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茶产业融合提供了“基础设施”和转型升级的机会。实施智慧茶园工程,建立茶园物联网应用基地,结合5G、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茶园、茶叶品质溯源系统,解决不动产抵押和动产质押的监管问题。综合茶叶交易、茶叶大数据、茶产业服务和茶文化推广等功能,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通过数据沉淀评估交易价值,解决信用评估数据维度缺失、数据失真的问题。

5 结语

茶产业是推动我国产茶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茶产业链具有较为明显的脆弱性,茶农、中小茶企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问题较为突出。基于产业链金融的视角,包括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大型茶企等在内的主体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价值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仍围绕传统融资方式进行碎片化创新,不足以支撑茶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融资问题仍有一定难度。为此,应当从茶产业链建设、产业链金融创新及茶产业链数字化经济发展等维度进行努力,探索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茶农产业链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筑牢产业链安全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早春茶”开采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