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可视化图形设计应用研究

2022-01-19马楠

湖南包装 2021年6期
关键词:可视化少数民族云南

马楠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在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形成了多语言、多文字的民族发展格局,极具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这些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与人思想交流和信息传达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独具个性的思维方式,还是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价值观的重要呈现载体,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精神内涵和民族文化非物质遗产的集中体现,也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云南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实践自身分化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在多元文化交融和文化教育推广的需要,汉语言文字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使得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都出现了兼用或转用汉语言文字的情况,少数民族文字原有的信息传达功能正在逐渐衰退。如何借助创新驱动和跨界发展的理念,破解少数民族文字在信息识别、视觉传达和传播推广中的困局,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今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服务于民族区域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成了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在“融合、创新、互联”等多种创新意识于一体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启发下,运用视觉传达设计体系中“图形联动视觉,信息传达思维”的理念,将少数民族文字从字形、结构、语义、发音等多种角度进行可视化图形设计,充分挖掘并利用少数民族文字的内在文化优势,可为少数民族文字在开发与利用、传播与保护、创新与推广中探寻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领域:一是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探究少数民族文字的语义、字形和构成要素;二是通过对少数民族文献古籍的整理,侧重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发现与保护;三是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字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形式,将其与现代字体设计结合进行艺术化处理。至于民族图形设计,则更多集中于对民族图案、纹饰的设计应用,较少涉及针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可视化图形设计的研究。所以积极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构成特点、视觉特征和文化内涵,运用可视化图形设计手段,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可视化图形设计,将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激发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生命力,这将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保护和开发,重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推进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创新运用的全面发展。

2 可视化图形设计的意义

2.1 可视化的概念

可视化是研究视觉传达中“看”的科学和艺术。从字面理解不难看出可视化的内涵,一是需要让表现对象具有视觉呈现的具象性;二是需要让表现对象能够被人们的眼睛所看到;三是需要人们能够通过眼睛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清晰准确地获取信息。所以可视化是利用人们的眼睛前往心灵深处的广阔带宽优势,以直观的视觉方式传达抽象的信息,是人们通过眼睛从“看见”到“看懂”,以至于迅速理解大量信息的过程。

2.2 图形设计的优势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早期图形符号的出现,使人们的沟通、交流相较于抽象的语言,呈现出了传达信息可视化的视觉特点。由图形符号演变而成的文字则更准确、形象、生动地将各种抽象的语言信息进行可视化记录和传播。所以说,文字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可视化信息传播载体,还是抽象语言形态的一种图形呈现形式,更是人类文明传播过程中最具独特性的可视化图形。图形与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图形与文字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1]。“读图时代”到来,使“图形”这一可视化的视觉形式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信息沟通、交流、传递最为便捷直观的世界通用语言。图形以其自身形态不仅有可视化的具象特征,还有相较于文字的在信息传达中的唯一性、特定性而言,图形在信息传达中更具有通识性、广泛性、意象性和趣味性的优势,可成为丰富视觉信息传达的有效途径。

3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因其在长期的历史、社会进程中的发展差异,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民族人口数量的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和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情况就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因而呈现出民族文字种类丰富、造型多样、民族特征鲜明的文字特点。

3.1 文字种类具有丰富性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系属构成体系相当复杂(图1),党和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原有民族文字的11个少数民族中,先后整理出:彝文2种,景颇文3种,傈僳文3种,傣文5种,纳西文4种,藏文、苗文、拉祜文、佤文、独龙文各1种,共计22种少数民族文字。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帮助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佤族、景颇族、苗族、壮族等7个民族创制了9种文字;帮助傣族,拉祜族,景颇族3个民族改进了4种文字。到90年代,云南已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藏族、独龙族等14个民族,推行或试行20种民族文字或拼音方案,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种类丰富性的特点。

图1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系属表

3.2 文字造型具有多样性特点

云南地处偏远,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崇山峻岭之间,在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下,受不同的民族文化、造物思想、审美意识、宗教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民族文字在字形构造上独具特色的风格。例如:纳西族东巴文主要是象形文字,运用简明的线条,勾勒出具有事物表象寓意的图形或符号,用以间接表示词语的意义。这是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图形符号系统,不但有图形化、符号化的视觉特征,还有图形绘画的视觉艺术美感。彝族文字主要是一种符号文字,通过圆形、半圆、直线、折线、曲线等笔画元素,构成具有丰富多变形态的字体,具有抽象性、几何化的字形特点。藏文是由仿古梵文体系的那伽俐体创制而成,笔画横宽竖窄,字体结构严谨、方正厚重。通过笔画长短、粗细、方圆、垂直、弯曲,形成一种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意境,充满生气、气韵生动、变化无穷的形式美。由此可见,在云南民族多样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字造型的多样性特点。

3.3 文字特征具有民族性特点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处于中原文化、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带,加之云南自身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民族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政治适应、文化交流、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使云南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碰撞、分化、重组、融合的典型区域。作为在多元文化背景融合下所形成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字,也因此鲜明地表现出具有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民族性特点。例如:傣族自古深受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影响,随着印度婆罗米文字伴随佛教经斯里兰卡传到东南亚各地,傣族先民又集东南亚各种文字之所长,创制形成了傣族文字。佛教文化的传入,形成了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社会结构体系,造就了傣族温良谦恭、与人为善的民族性格。傣族文字属于梵文字母的变体,均从左向右横向书写,体现出了傣文受到印度佛教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融合影响;傣文字体以线条进行曲线造型,在方形、圆形之间融入一些尖角型,形成“牵、卷、弯、漂”的造型笔画,总体字形特征柔和清丽、端庄大方,体现出了傣族温良谦恭的民族精神和以柔为美的审美趣味,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点。

4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可视化图形设计的方法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千百年的修饰与雕琢,成为具有典型民族特征和审美情趣的视觉图形语言。加文·安布罗斯指出“字体是一种用视觉手段来传达思维的形式”。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字体既具有图形特征,也承载着相应的信息——图形连动视觉,信息传达思维[2]。因此,按照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方法,从字形结构的演变中理解文字可视化图形的表现形式,挖掘字形中特征信息的图形化形态,可成为实现少数民族文字可视化图形设计的有效方法。

4.1 提炼与概括

提炼与概括是进行图形化设计的主要手段,其本质是“避重趋轻、避繁逐简、以简驭繁、避虚就实”,以“简单即有效”的原则省略掉不必要的内容和程序,以在效果和效率上实现最大化[3]。云南少数民族文字通过字形笔画和图形符号的组合,以表意和表象的方式呈现出图形性、指事性和会意性的特征。这种特性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字是以图形化的视觉形式表达出了一定的寓意,可为现代视觉信息的传达提供更多的手段与可能性。例如:纳西族东巴文在表示静态事物时,常采用直观或抽象的方式描绘对象事物,而在表示动态形象和场景时,则在静态事物的描绘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符号元素进行添加。如“地震”是在“地”的图形上下方,添加三条抖动的线条,来表示晃动的地面;“星光”则是在“星”的图形四方添加线条,表示星星光芒四射[4]。通过对文字图形语义的提炼,即可在原定图形的基础上,概括出更具现代视觉识别的信息图形。所以对少数民族文字中具有指示性的图形符号进行选择与保留,利用现代图形设计中提炼与概括方法,进一步从纷杂繁乱的图形中提炼出符合现代审美与需求的视觉信息,让抽象的图形符号取代具象物成为象征,“弃芜求精”概括出文字语义的核心和关键,让观者结合自身经验判断出图形中的叙事、表意内涵,以达到可视化的图形信息传达功能。

4.2 同构与衍生

根据格式塔视觉心理学中对图形元素的认知,人们在对不同事物进行观察和信息获取时,往往会通过发现其中的规律,将相同、近似的事物和元素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这种意识也同样体现在文字的构成当中[5]。这种同构与衍生的法则同样可运用于少数民族文字的可视化图形设计中,这将有助于人们倚靠自身对事物信息的经验和认识,对视觉图形信息进行识别和解读。所以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可视化图形设计,并非简单直接保留文字的外在形态,而是要保留文字在外形、构架和含义上最显著的视觉信息特征。在文字图形同构的基础上衍生设计,挖掘各元素中共通性的部分,以唤起人们的视觉经验,引发观者对图形信息的辨识和理解,从而达成对少数民族文字可视化图形设计的目的。

4.3 解构与重构

20世纪60年代,由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认为,设计应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局部特征,通过多元化的视觉进行突破和分解,从稳定、均衡、对称中突出差异,寻求自由与活力。重构则是在解构的基础上,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再次组合形成融合与搭配,最终达成有效视觉信息的传递。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可视化图形设计采用同形异构、异形同构等解构方法,对文字的笔画、结构、民族图形、符号等视觉元素进行拆解,选择保留最具视觉特征化的部分,再经过将笔画、结构、民族图形、符号等元素进行组合、搭配、置换,最终构成可视化的新形态图形。例如:在傣文的图形设计中(图2),通过对傣族地区具有民族地域代表性的图形元素进行视觉解构,分解出傣族建筑的屋檐翘角、佛塔的顶部构件、孔雀造型等视觉特征图形,再以重构的手法将傣文笔画、民族象征图形元素与汉字结构进行融合设计,以此突显出傣族文化的视觉特征,从而传递出更多层次的视觉信息含义,增强可视化图形设计表现的民族内涵性和趣味性。

图2 傣文图形化设计

5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可视化图形的设计策略

从视觉可视化的角度来看,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化的表现形式,在从“看见”到“看懂”的可视化过程中,使文字和图形这两种不同属性的符号有机地相互融合、补充,具有了文字意义与图形意义的双重传达功能,共同演绎出信息传达和艺术表现力的优势[6]。图形化设计能将文字中的“形”与“义”联系起来,并能够合理把握人们的视觉感知,强化文字的视觉形象,从而加深人们对文字信息的识别和记忆。

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可视化图形设计,一方面,要关注文字表义的传达性和准确性,挖掘文字的意象性特征,突破字形结构的外在框架,将文字与图形进行构成,用可视化的图形概括出抽象的语义,以表达图形设计的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关注图形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利用文字笔画的构成形式和书写特点,将文字基本笔画融入图形设计中,通过民族代表性色彩的装饰,增加图形的民族艺术感染力,达到信息传递和情感抒发作用。

5.1 与汉字结构的融合

识别性是可视化图形设计的基础。随着汉字自身使用功能和优势的突出,已然成为当前大众最易认、易懂、易识别的视觉图形。加之,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其字形结构具备了表达物象的特征、面貌的功能,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符号的构成,一种是线性排列,另一种是平面组合,均通过线条笔画进行组合构成。汉字的构形特点与少数民族文字的表意、构形等方式有着较多的相似性。挖掘提炼少数民族文字中最具形象化的特征符号,将其融入汉字图形的字形结构框架中,可成为具有识别性的可视化图形设计手段。例如:纳西族东巴文字源于纳西先民“观物取象”的直接描绘,文字以绘画图形的方式进行美化,字形优美,笔画圆滑舒展。这种象形文字体现出纳西族质朴、纯真、充满浪漫主义人文气息的民族性格特点。但若对东巴文不了解,普通大众难以识别其内在的图形含义,为加强纳西东巴文字的信息辨识度,可在东巴文图形的基础上融入汉字的字形结构,以突出图形信息的识别性。如东巴文表示“雨”的图形,以3条曲线加空心圆构成;表示“云”的图形,以抽象化的云形进行表现。通过与汉字“雨”和“雲”字形结构的融合,可增强图形信息的识别性,让受众快速准确地获取图形的语义信息(图3)。

图3 纳西东巴文“雨、雲”图形化设计

5.2 与民族图形的融合

民族图形主要来源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实践之中,它的形成是在本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过对特定写实元素的抽象和提炼,运用艺术手法的加工处理,将其转换为富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图形。不仅能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趣味和区域特色,还能透过图形语言进行视觉信息的识别和传递。将民族图形融入少数民族文字的可视化图形设计中,能带给受众视觉感观上的趣味性和信息传达的丰富性,使观者体会其内在寓意,感受其文化内涵,以此展现出极强的民族感染力,引发受众对作品的情感与文化共鸣。文字与民族图形的融合,需要先对该民族的文化元素分析提炼,可从民族服饰、建筑、宗教、生产生活用具、风景名胜等题材范围中,提取独具代表性的民族图形,再将其与文字造型或语义图形进行融合,进而形成独具民族个性和特征的视觉图形。例如:在彝文的图形设计中(图4),通过对彝族传统民居中的屋檐、翘角、窗户等建筑构件特征进行提炼,将其融入可视化图形中,既能彰显民族韵味,还能达到形与意的高度统一。

图4 彝文图形化设计

5.3 与字形笔画的融合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因素影响下,其文字形态都是通过运用不同书写笔画进行组合、排列和构成而最终形成的视觉文字符号图形。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文字视觉解析不难发现,透过文字笔画的视觉设计表现所传达的信息和感情的视觉冲击,更进一步地影响着人们的感性判断力[7]。不同的民族文字在笔画、符号、点、线的构成上各有不同,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个性和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视觉造型特征。例如:傣族文字的笔画具有曲、直构成的对比美,笔画由点、直线、曲线、圆形、弧形等元素组合而成,线条粗细均等,呈现出抽象化、几何化、符号化图形的韵律美,体现出傣族温婉、淳朴的民族性格特点。通过提炼傣族文字字形笔画的特征,将其融入可视化图形设计中,可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图形的有效手段(图5)。

图5 傣文图形化设计

5.4 与语义发音的融合

从图形符号学中的角度来看,图形语言具有意符——能指和意指——所指的功能[8]。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由于地域环境、历史变迁、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居住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隔山不同语,隔村不同音”的特点。这些发音能指于不同的文字图形,也所指出不同的文字语义。从语义和发音中寻找大众共性的视觉认知图形,可让观者在看到这些图形后产生视觉的感知与联想,激发人们对民族语言原发性视觉思维形象的信息认知,理解图形所传递的信息。例如:为解决云南大理巍山彝族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完小在汉语、英语和彝语“三语”教学中的困境,避免在“三语”环境下彝族学生对语言认知思维的干扰,针对彝族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需要,将彝族语言与英语音标、字母、单词进行内在关联,挖掘两者在语义、发音、构词等方面的相似性。如:英语音标中的双元音[ɔi]与巍山当地彝语“妈妈”的发音相似,在学习过程中将两者的语义和发音进行融合关联,通过可视化图形设计表现出当地彝族母亲的形象,来激发彝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视觉信息识别与记忆。结合视觉图形的感知原理,提炼巍山当地民族元素和地域特征图形,设计并开发了具有可拼、可读、可视功能性的《彝英双语教学对照图注》(图6),适用于巍山彝族乡村完小英语教学中。以多感官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课程讲授的单一模式,提升了知识信息传递的直观性、识别性和趣味性。所以将少数民族文字的语义和发音融入可视化图形的设计中,能增强图形设计的表现力和视觉认知度。

图6 彝英双语教学对照图注

5.5 与民族色彩的融合

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韵味的色彩认知体系。这些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民族情感、文化属性和民族象征,它有着强烈的善恶、美丑的意愿表达,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特征中最为直观的视觉表现元素,体现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审美情感的寄托。例如:彝族常用的色彩搭配——红、黑、黄三色搭配,分别象征着勇敢、庄严和丰收,体现出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图7)。将这些具有民族特征代表性的色彩融入文字的可视化图形设计中,不仅能让视觉图形呈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特征,还能借助色彩加强信息的传导功能,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力,引起观者的情绪和心理感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强化了视觉图形所表达的信息主旨和民族象征寓意。

图7 彝文图形化设计

6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可视化图形设计的功能体现

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着传递信息准确、阅读直观、使用便捷的特点。但随着汉语的普及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字识别信息的衰弱,大大降低了其在传播过程中的效率,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可视化图形的设计和应用,顺应当下信息传播设计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可视化图形设计,一方面,可通过图形自身所具有的辨识度高、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等优势,强化民族文字的信息内涵,凸显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识别性,增强少数民族文字的记忆性和趣味性,促进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云南对外交流、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的不断扩大,可构建更为完善的云南民族文化的应用体系,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征、民族区域特点和民族审美趣味的视觉图形,应用于品牌形象设计(图8)、广告海报设计(图9)、现代包装设计(图10)、文创产品设计(图11)、数字媒体设计等相关领域,以此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应。

图8 彝族品牌形象设计

图9 傈僳族花鸟历广告海报设计

图10 彝族包装设计

图11 傣文邮票文创产品设计

7 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信息载体,是民族精神和民族造物思想观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可视化图形设计,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今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无论从民族文化的传播角度,还是从图形设计的研究角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二者的融合,既能破解当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在信息识别、视觉传达和传播推广中的困局,为少数民族文字在传承、保护中构建文化资源发展和传播交流的平台,又能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字从字形、结构、语义、发音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开拓对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造物思想观的认识。还能丰富现代图形的设计手段,创新图形设计的应用和表现形式,为现代设计的应用领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此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区域的经济建设,为云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探寻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作者)

猜你喜欢

可视化少数民族云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思维可视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