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宋代古籍版刻字体形态的设计研究
2022-01-19齐文静张大鲁
齐文静 张大鲁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00)
美国汉学家T·F·卡特在《中国印刷术源流考》一书中说,“以雕版精善而言,中国历朝印刷,殆无能超过宋代”。这反映了宋代古籍刻本在整个印刷史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宋版之美在于它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古籍中是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美感如果仅是形式上的外观表皮,那便不能显出内部的神韵。但宋版书由内而外发散着宋代美学极简素雅的气息,彰显古典韵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宋版书体现的典雅质朴之美是那个时期最精华的美感要素。随着当下数字技术的前进,如何让宋代雕版字体在新时代中再现辉煌,为传承中华之美做出贡献,开启具有传统韵味、民族特色的新文字时代,是当代字体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历经千年流传的珍贵宋刻本中,可以感知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文字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见解。时至今日,宋版书中的视觉形态仍对当今字库字体设计具有超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 宋版书字体的发展和视觉形态
1.1 雕版技术的黄金时代
印刷术最初以佛教途径广泛传播,教徒通过雕版印刷术传经布道。直到与儒学逐渐融合,才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后来逐步成为文化知识宣传的主要方式。北宋初年,苏轼曾经感慨欲求得儒家经典书籍难度颇大,也多为手抄书的形式,到中叶以后情况转变,书籍刻印现象广泛,传播速度也逐渐提高,此时,雕版印刷成为手工业发展的新部门,印刷中心主要分布在京、浙、蜀、闽地区。方以智在《通雅》卷中提到雕版印刷时间始于唐末,发展于五代,而入宋则盛,清晰地反映了雕版印刷的发展。整个宋代尊崇重文轻武,科举取士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读书风潮涌起,极大程度上刺激文人阶层对于书籍的需求,因而印刷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伴随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刻书单位之多、刻印内容之精均为前世不可比拟,因此雕版印刷迎来了“黄金时代”。
1.2 刻书业空前繁荣
宋代刻书业根据组织机构不同,主要分为官府、书坊和私家刻书。北宋末年政府解除刻书之禁,三类书坊竞相刊刻书籍,印刷出版技术向全国各地传播普及,整个社会的印刷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宋代官刻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机构体系,主要刊刻内容为儒家经典、历代史书等,因其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部分书籍刻印具有垄断市场的现象。书坊是一种以刻印书籍盈利的手工业作坊,主要由书坊主人主持工作。书坊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消费市场,主要刻印内容包括应举教辅、唐宋诗词、实用百科诸类书籍以及政治敏感性的“特殊”读物。私刻亦称为家刻,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图书,不以售卖为目的,通过家族传承或者师徒传承。主要刻印内容以文化典籍、传扬家风以及综合性丛书等性质的书籍刊物为主。“大抵椠刻风行,精雕细校,于官刻本外俨若附庸之国矣”,可以体现私刻的目的是为“名”而非“利”,这是宋代私家刻本成为具有高等收藏价值的因素之一[1]。
1.3 视觉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1.3.1 宋代极简美学的影响 宋代雕版字体的至美形态与审美态
度是紧密相连的,宋代的审美价值是领先世界千年的极简典范。清代素有一页宋版书价值等同黄金的说法,探其根因,除了印刷书籍的精美外观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其内文字体的绝美形态,在辨识和审美层面都达到完美极致的水准。“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宋人将韵和美联系起来,美而飘逸,从而令人赏心悦目[2]。宋代审美讲求绝对纯粹,即极简至美。简练概括的宋体字形特点也无疑体现了宋代极简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韵味。宋体字的诞生,实质上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蕴含了传统美学和理学内涵[3]。字体内部的正负空间比例恰到好处,达到一种平稳均衡的状态。版式上适当的留白布局设计,也体现了宋人生活态度中的中和之美。宋代发展的雕版印刷术,在促进当时教育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庶民文化,因此读书人的雅致便形成宋代美学的基调。
1.3.2 书法艺术的启示 宋代雕版印刷字体的典型形态虽不能称之为书体,却与宋代书法艺术是一脉相承的。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形成了具有大唐盛世之风的楷书形态,对宋代印刷字体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宋代雕版印刷在唐代已具雏形,唐代时期以写本书法为主,因此写本书法直接影响版刻字体的发展,同时版刻字体的形态也与刻印工匠的水平和工具载体的特质息息相关[4]。早期的宋朝体还有明显的楷体痕迹,笔画粗细不一,转折、提顿处有毛笔顿、锋之痕助,其面貌在“似与不似”之间,甚得韵味[5]。例如《古三坟书》(图1),此刻本字体具有十足的楷意,特点为点线呼应、横斜竖弯、整字平正。宋代后期,写工和刻工在长期的磨合和探索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技巧,在笔画形态上透露出工业化字体的特点,也就是由楷体向宋体转变的“过渡仿宋体”。至此,宋代印刷体的形象诞生了,这一手段使得印刷作品笔画清晰、效果更佳。例如宋刻本《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图2),其横笔画右上方向倾斜,末端饰以三角,整体呈现出楷书和宋体的共同特征。
图1 《古三坟书》(宋绍兴十七年婺州州学刻本)
图2 《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南宋刻本)
2 宋雕版字体形态特征分析
宋代印刷体中多参照楷书形态,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宋代一样以楷书作为印刷体参照的第一书体。同时受到工具和载体的影响,逐渐形成兼具楷书和宋体特征的印刷字体形态。随着写工和刻工的技术成熟,过渡印刷体诞生了,它也是后代仿宋体以及宋体的前身。因“过渡仿宋体”是一个过渡且不自觉形成的一个过程,所以与后代刻意追求仿宋体相比较更加浑然天成,它们不刻意、不成熟,显示出质朴天然的韵味[6]。同时经书体在宋代也出现不少印刷精品,成为雕版印刷的重要门类。从现有留存的古籍来看,宋代刻本呈现出不拘一格的视觉表现,主要有端严方正、茂密流利、古拙质朴、清雅秀媚、潇洒飘逸5种主要视觉形态特征。
2.1 端严方正
此类字体外框如同一个方形,笔画规整不外放,笔画由左低右高变为横平竖直,布局饱满匀称,找不到楷书中倾斜笔画的痕迹,整体呈现出端严方正的视觉形态。由于宋代后期刻工的技法处理,撇捺笔画末端的曲线都被处理成简洁的直线。例如《武经龟鉴》(图3),南宋浙刻欧字刻本,整个刻本字体外框为方形,横竖笔画几乎粗细均等,字体布白疏朗,刀法干净利落,显现出方正端严的气质。
图3 《武经龟鉴》(南宋刻本)
2.2 茂密流利
此类作品字体多紧密排列,字距极其狭小。捺笔多是重力压迫后迅速挑出,由粗立即变为尖锐形态。笔画整体刀刻痕迹突出,笔画尽头尤为纤细,有连带之意,整体视觉呈现出茂密流利的形态。例如《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图4),宋代陈宅书籍铺刻印,其字间距极为密集,顿笔和收笔处明显呈锋利之态,笔画之间略显映带痕迹,视觉动线十分流利。
图4 《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南宋刻本)
2.3 质朴古拙
此类字体外形方正居多,具有楷书稳重的特质,或部分字形略扁,总透露出古韵之美。例如《开宝藏》,北宋开宝四年刻本,其字体瘦硬洞达,风格独特。李清志在《古籍版本鉴定》一书中描述《开宝藏》是在北宋刻书业处于朴拙时期下产生的,并没有将颜真卿书法中复杂细腻的味道表现到位,可以发现当时雕版印刷技术正处于初步阶段,所造之字必然具有古拙之韵[7]。
2.4 清雅秀媚
此类字体一般字形偏瘦长,保留楷书的笔意和布白,笔画横细竖粗,横笔画左势略低。笔画端部都具有明显的几何化形状,起笔和收笔都呈现出尖锐笔锋,具有清雅秀美的视觉美感。例如《数术记遗》《河东先生集》。
2.5 潇洒飘逸
此类字体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股洒脱,笔画多弯曲,转折处多圆角,夹杂浓厚的楷书笔意,笔画行走气势连贯,笔锋柔美,横竖笔画粗细均匀。例如《友林乙稿》(图5),宋嘉定刻本,其字体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完全没有一般雕版书的匠气。
图5 《友林乙稿》(宋嘉定刻本)
3 宋代版书的艺术价值对当代字体的启示
宋代版书在文学界和收藏界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汉字发展中的活化石。宋代雕版印刷极为讲究,在字形创造、风格创作、审美趣味等多方面值得汲取学习。如今,广大设计师需要扎根于汉字文化的根基,仔细探究宋代美学的精髓,并将之与当代的数字技术结合,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字库字体,供大家使用并传承。
3.1 风格多样
因各地刻书组织推崇的书法家不同,所刻字体风格也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古籍书版的字体有的纤细、有的刚劲浑厚。宋代刻书业具有代表性的有浙刻(图6)、蜀刻(图7)、闽刻(图8)、赣刻(图9)等,各个地区之间流行的风格都不同。浙刻多用欧体,字体瘦劲险绝、平正峭劲;蜀刻多崇尚颜体,用笔浑厚,开阔雄劲;闽刻多用柳体,字体骨肉劲健、遒媚绝伦;赣刻兼而有之,吸取诸家之长。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在其《五杂俎》中总结出宋刻有肥与瘦两种主要形态,肥者多参照颜真卿的书法,瘦者则多以欧阳询的书法为主。雕版印刷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书籍的改变,字体也继而产生多样化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美和结构美,为现代字库字体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
图6 浙江《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
图7 四川《春秋经传集解》
图8 福建《孙子弄经》
图9 江西《东莱先生诗集》
3.2 程式规范
南宋时期,整个刻书业愈加规模化和职业化,一笔一画精心刻写的楷书印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为了适应雕版印刷的需要,优秀的工匠们创造出了“竖粗横细”的宋体字形规范体系,成为了规范化宋体字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8]。同时,写工们在选择书法作品时,也会以平正特点的字体为主要模仿对象。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周贺诗集》刻本(图10),为南宋临安府棚北大街陈宅书籍铺刻本,其字体被称为“仿宋体”,是现存最早、最佳之本。此刻本中字体表面虽然“僵硬呆滞”,但排布整齐划一,是印刷规范化的一种进步,使得印刷字体彻底迈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图10 《周贺诗集》(南宋刻本)
3.3 版式疏朗
宋刻本版式舒朗悦目,蕴含宋人至简至雅的审美态度。此处我们提到的版式空间概念主要是外部和内部两个区域,外部主要是整个版面、字距行距的空间,内部则是每个独立字体空间的布局。宋本开创性地加入天头、地脚的设计,适当的留白处理也体现出宋人简淡的心境与审美。如南宋时期刻本《锦绣万花谷》(图11),其整体布局疏朗,字间距舒适,天头和地脚部分留有余地,让人观之悦目。现代字体的空间灰度与宋代印刷体的布白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放到现在印刷字体局部设计领域下,空间这个概念将用于字体的黑白度的处理上,这里的“黑”是字体的形,而“白”是除了字形之外的负空间[9]。因此字体设计要追求所有字具有相对统一的灰度阈值但并不是要求所有字的灰度完全相同,因为在阅读时每个字灰度有一点差异,才使得阅读过程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在版面中适当留出空白,也有助于视觉的延伸和意境的渲染。
图11 《锦绣万花谷》(南宋刻本)
4 基于宋版书视觉特征的当代字库设计研究
宋代的雕版印刷字体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实用标准使宋代古籍字体成为当今正文字体设计领域优秀的模范。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时代,文字媒介一直在不断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字库字体的发展,电脑的使用逐渐取代传统印刷技术的地位。古籍字体复刻工作是为了重现古代刻本字体面貌而进行的字体设计的工作。从集体到个人层面都极为重视对传统版书的研究,参考借鉴传统刻本和书法艺术的形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如今国民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设计师也在中华文化历史中不断探求灵感,从宋代雕版字体中汲取营养,结合电脑手段和新时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字库,让更多的人广泛使用,这是一种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的有效方式。国内外广大学者对古籍刻本印刷体的研发有诸多成就,目前国内优秀的古籍字体有方正宋刻本秀楷、方正清刻本悦宋、方正润扁宋、汉仪昌黎宋刻本、汉仪全唐诗体、应永会汲古书体等。
4.1 宋代雕刻字体是当代宋体字的基础
楷体的成熟为宋代宋体字萌芽提供了重要的字型参考,同时印刷行业不断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写刻工匠在写刻过程中对复杂笔画进行提炼概括,同时渗入自我发挥的能力,逐渐演变成一款新的字体。南宋晚期盛行于江浙地区的“书棚体”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新字体可以被视为最原始的宋体字形态,也是当代宋体字的原型。如今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设计师通过电脑便可以任意调节字体的大小与形态,应用载体也逐渐增多。宋代版书字体结构稳重大气、笔画清晰明确,方便阅读浏览。我们在汲取优秀宋代印刷字体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的优势,创造适合新时代审美的字体,这样的字体才可接受时间的考验。由此可见,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是相辅而成的关系,科技正在推动艺术,而艺术也影响着科技。唐代中正楷书的发展完备,尤其是南宋中期刻本中欧颜柳型楷体的涌现,对宋体字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宋体字的衍变过程是实用美学不断发展的成果,给当代宋体字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
4.2 复刻字体的设计思路
古籍刻本中字体风格各异,根据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审美风尚形成“一书一字”的特点,各有千秋的古籍刻本字体是当代字库开发的突破口,同时复刻古籍刻本字体比创意字体更具民族特色。复刻古籍刻本字体一般从母本字体的笔画风格和间架结构等维度入手,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尝试。日本设计师今田欣一在《温故知新》讲座中介绍了古籍字体复刻工作的流程,第一步是采用双钩填墨法和临书法;第二步是分析古籍字体的笔法,从“十字二法”“三字三法”到“永字八法”,将同类笔法进行归纳命名,最后将笔法组合成偏旁部首;第三步是分析结法,确定参考的古籍字体的结构形状;第四步是整体调整字体的统一性和变化,同时调整字体间距。当代古籍字体开发的思路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忠实原作的原型复刻,这种思路将古籍字体形态进行高度还原;第二个方向是汲取复刻,分析并保留母本字体最明显的特征,根据当代国家字库标准规范统一设计出新字体。
4.2.1 原型复刻 原型复刻即以忠于原作的思路,通过描摹笔画的形式进行字体设计,吸收古籍母本字体的笔形、结构、字面、重心等特征,现代思维参与得较少,最大程度上保持刻本字体的原貌形态和古典气韵,这种复刻思路的字库字体通常应用在特定需求的场景。独立字体设计师应永会的古籍字体设计,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刻工的雕刻特点。由于古籍字体都是人工雕刻出来,因此字形都是独一无二的,同一种笔画在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面貌。应永会通过电脑软件将母本笔画间细微的区别展现出来,设计的字体整体上看十分统一,但相同笔画或者偏旁在不同字中又各有不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例如汲古书体中的“木”和“草”字偏旁有多种形态,每个形态应用在不同字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图12)。例如“汉仪昌黎宋刻本”原版、“字悦宋刻本”和“朱熹刻宋”,它们在保留字迹斑驳和严谨工整的特点的同时,兼具识别性和审美性,但由于仅保留了刻本中的字形特征,对字面、重心和中宫不加调整,始终没有跳出竖版文字的既定框架,所以这类字仍适合竖版排列,尤其适合缩小字间距的密排版方式排列。这样的版式既符合宋刻本古籍印刷的排列规则,同时在欣赏时视线随着文字的大小变化而形成一种律动感,使文字具有装饰性特点。
图12 应用会汲古书体特点分析
“汉仪昌黎宋刻本”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思维进行实践,原版着重于《昌黎先生集》历史印迹和木板肌理的特质,“无”字笔画比起精修版最后一笔竖弯钩则显得墨色不均,可能是为了模仿源刻本手工雕刻的痕迹,体现古朴的特点。“酥”的原版复刻中中宫较大,与其他字体不太统一,但这是由于雕刻属于人为活动,因而形成有变化的天然美,而精修版中的“酥”字体中宫则与其他字统一,排列在一起更符合现代视觉的应用规范(图13)。
图13 “汉仪昌黎宋刻本”两种复刻思维下的对比图
4.2.2 汲取复刻 为了适应新载体的应用和新时代的审美情趣,挑取古籍母本字体极具明显的特征加以表现和修正,结合当代市场发展的规范要求和设计师个人的理解,但整体韵味上保持一致,在结构和字形上面调整笔画位置和细节,规范统一文字重心和字面,使字体结构整体匀称稳定,均适应横版和竖版的排列形式。笔形方面,设计者将古籍母本字体笔形进行研究和归纳,面对古籍刻本中残缺的笔画和偏旁部首,从古代刻工的角度出发设想刀刻情况下产生的线条,通过经验和规律勾勒出符合源刻本的字体线条,同时加入设计师本人的理解,但基本符合整体的调性,这种方式就是汲取复刻。方正字库汤婷在《中文复刻字体设计过程介绍》讲座中阐述了古籍字体复刻的过程:首先通过翻阅大量的古籍刻本,从中选定最受触动的母本字形;第二步骤是分析母本的出处和笔形特征,先勾画出所有同类笔画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一种统一形态的制衡点,以便再拼字步骤起到借鉴作用;第三步是在八大笔画勾划基础上尝试做字样,根据情况调整成统一结构,部分字体细节可能与古籍母本中有所不同;第四步是根据偏旁部首进行拼字,考虑到字体的识别度和应用规范的问题,控制好单字的重心、字面与笔画粗细,调整达到统一。有的偏旁部首在原版中没有,需要针对原版的设计风格搭建出偏旁部首,然后再用偏旁部首再组建出缺失的字,以满足字库产品化规格要求。
日本设计师今田欣一设计的龙爪体和我国方正宋刻本秀楷符合汲取复刻字体的思路。“龙爪”体的原型来自南宋孝宗《周礼》卷九(图14)。这一版本的《周礼》具有“蜀大字”的显著特征,被认为是四川木板雕刻印刷技艺巅峰时期的代表,这套字体在行笔中因有“龙爪”的显著特征而得名,主要是汲取《周礼》刻本中的笔画形态以及结构,但为达到协调和规范,则统一调整了字间距和字面率。方正宋刻本秀楷的灵感源于南宋《攻媿先生文集》,其秉承宋版书韵味,保留母本字体笔画形态特点,整体统一字体的重心和字面,使得新字体适应现代横版排列方式,在新载体上依旧可以呈现出平衡的视觉效果,设计师在忠实保留刻本手工质感和遵从排版字标准之间把握平衡(图15)。
图14 日本欣喜堂根据南宋孝宗《周礼》复刻的龙爪体
图15 《攻媿先生文集》南宋刻本和方正宋刻本秀楷体的展示字体
5 结语
宋代雕刻字体的提炼与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出具有新时代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求的过程。宋代雕版字体中包含着写工和刻工的技艺,结合时代的审美和地方的特色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完善,逐渐在个性与共性的审美上达到平衡。研究宋代版书的视觉形态,有助于字体设计民族化,从宋刻本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灵感,有助于提升当代字库字体的设计格调和质量。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既可以实现“古为今用”,更重要的是将前人对于汉字印刷体的创造长久地传承下来。万物皆有本源,任何创造都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字体设计理应追本溯源,从古籍字体中探寻最富韵美的文化精髓,从中萃取灵感并结合数字手段创造字体,这是一个规范的创作方式,同时也是传承中国优秀汉字文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