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的评价

2022-01-19易振吴献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裂孔静息盆底

易振 吴献

作者单位:湖南航天医院超声科,湖南 长沙 4100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妇产科常见疾病,常见于中老年女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研究指出,年龄、体重、妊娠、分娩均与PFD的发生密切相关[1,2]。但是,分娩方式对女性盆腔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对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早期探查,有助于其产后早期恢复,推迟或预防PFD的发生。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三维超声成像逐渐在临床中应用。有报道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对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及盆腔器官受损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反馈,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获得立体、直观的组织信息[3]。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围绕盆底超声参数对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的临床价值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A组,100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B组,再于同期选取100名已婚行孕前检查的未生育健康女性作为C组,依次对三组被检者进行阴道三维盆底超声检查。A组年龄24~36岁,平均(31.24±6.06)岁,分娩孕周38~41周,平均(40.12±2.52)周,孕前体质指数22~26kg/m2,平均(24.74±2.25)kg/m2,初产妇64例,经产妇36例;B组年龄23~37岁,平均(31.33±6.12)岁,分娩孕周38~41周,平均(40.10±2.55)周,孕前体质指数23~26kg/m2,平均(24.55±2.31)kg/m2,初产妇62例,经产妇38例;C组年龄23~38岁,平均(31.40±6.11)岁,体质指数20~25kg/m2,平均(22.85±2.18)kg/m2。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参与者均全程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A、B组被检者的年龄、孕周、孕前体质指数等基础性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妊娠产妇,自主选择阴道分娩或剖宫产[4];②无盆腔感染病史或相关手术史;③阴道自然分娩者为头位分娩;④神经功能和言语功能正常;⑤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②有严重产道撕裂疾病;③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④有阴道助产史;⑤产前即已确诊盆腔障碍性疾病;⑥绝经期女性。

1.2 方法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的GE-S8型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选择盆底超声检查模式,输入受检者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以便仪器存储图像,设定探头频率为4~8MHz。嘱受检者排空膀胱后10min内检查,检查时取仰卧截石位,受检者下方垫较厚可吸水的医用垫单。在检查开始前对受检者进行Valsalva动作指导,Valsalva动作即向下用力屏气增加腹压的动作。有效的Valsalva动作训练标准为:①盆腔脏器向背尾侧移动;②肛提肌裂孔缩小;③持续时间达6s或6s以上。探头表面均匀涂抹耦合剂,外罩盆底超声专用探头套,在探头套表面再次涂抹消毒型或无菌耦合剂。将探头纵向置于受检者会阴处,获得静息状态下的盆底标准正中矢状切面,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嘱受检者做Valsalva动作,冻结最大Valsalva动作时的图像,测量Valsalva状态的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和膀胱颈移动度,启动四维成像模式,测量Valsalva状态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

1.3 观察指标①测定静息状态与Valsalva状态下被检者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②测定观察对象的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及不同状态下被检者的膀胱后角。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状态下被检者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比较A组、B组静息状态与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C组(P<0.05);且B组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状态下被检者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比较(±s)

表1 不同状态下被检者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比较(±s)

注:与C组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组别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肛提肌裂孔(cm2)前后径(cm)左右径(cm)肛提肌裂孔(cm2)前后径(cm)左右径(cm)A组(n=100)20.84±3.52△4.04±0.89△3.43±8.58△21.89±4.61△4.82±1.05△3.82±0.45△B组(n=100)26.13±4.69△5.69±1.05△4.65±0.27△27.45±5.63△*5.02±1.21△*4.21±0.35△*C组(n=100)17.21±3.353.06±0.622.44±0.2417.04±3.213.13±0.332.12±0.65 F 6.20414.77275.11546.21464.53234.1011 P 0.00080.03700.01840.00120.00600.0097

2.2 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及不同状态下被检者的膀胱尿道后角比较A组、B组静息状态与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与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C组(P<0.05);B组静息状态与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与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A组(P<0.05)。见表2。

表2 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及不同状态下被检者的膀胱尿道后角比较(±s)

表2 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及不同状态下被检者的膀胱尿道后角比较(±s)

注:与C组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组别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mm)A组(n=100)118.26±12.89△144.53±25.36△29.46±4.52△25.13±5.73△B组(n=100)124.35±13.65△*188.69±27.95△*36.52±5.65△*31.62±8.95△*C组(n=100)113.52±12.68136.25±20.5124.31±4.8520.73±5.67 F 14.061816.177117.165712.7421 P 0.00000.00000.00000.0000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PFD的研究尚不充分,但普遍认为年龄、雌激素水平、妊娠、便秘、肥胖以及盆腔手术史与PFD的发生密切相关[5,6]。本研究将剖宫产分娩与阴道分娩两组女性与未生育健康女性进行比较,观察其在盆底超声检查技术中表现出的盆底结构与功能差异。

超声检查是当前临床妇科使用较为普遍的检查方式之一,其对PFD的诊断效果显著,二维超声技术仅能从矢状面对患者的盆底结构进行观察,无法详细、全面、动态地观察患者的盆膈裂孔、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等结构的变化,而三维超声检查技术能对图像多重处理,分割灰阶图像,获得目标的组织情况,对患者盆底冠状面、横切面、矢状面进行综合观察,完成对患者盆底信息的动态反馈,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盆底功能的综合判定[7,8]。

人体盆底承担支持结构的一项重要组织即为肛提肌,其功能受损可直接引起PFD的发生。由于女性肛提肌裂孔属于盆底组织中较为薄弱的区域之一[9],因此维持女性盆底肌收缩功能是稳定其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的重要途径。经阴道分娩时胎儿经肛提肌裂孔娩出,此时盆底肌较正常状态拉伸与扩张幅度明显增加,肛提肌解剖结构与功能将受到影响,因此针对PFD患者进行肛提肌功能判定临床价值明显。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B组静息状态与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及左右径均高于C组(P<0.05);且B组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A组(P<0.05);A组、B组静息状态与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与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C组(P<0.05);B组静息状态与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与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A组(P<0.05)。

周静等[10]研究选取未孕的育龄女性、阴道分娩孕妇以及剖宫产孕妇各30例作为对照组、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颈角度与对照组相差较大,而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

综上,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均与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并且阴道分娩对其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通过三维超声盆底结构成像能够对女性产后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真实地反映,且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可行性强。

猜你喜欢

裂孔静息盆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和安全性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中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总是烧心,当心食管裂孔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