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合并上矢状窦血栓1例
2022-01-19陈宁宁高天霁赵敏姚美美
陈宁宁 高天霁 赵敏 姚美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 保定市儿童呼吸消化疾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 保定 071000
患儿,男,4岁,因“浮肿7天”于2020年6月8日第1次入院。入院前7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双下肢浮肿,逐渐累及全身,伴少尿,体重增加,2020年6月8日~30日于我院肾脏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查体:血压92/57mmHg,体重20kg,全身浮肿。尿分析:蛋白4+,多次查尿离心镜检红细胞1~3个/HP,血清白蛋白18.3g/L,胆固醇9.68mmol/L,24h尿蛋白3 445.5mg。患儿无皮疹、光过敏、脱发、关节肿痛病史,无乙肝患者接触史,乙肝五项提示除表面抗体阳性外均阴性,抗核抗体谱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肾功能正常,补体正常,多次尿分析:离心镜检红细胞<10个/HP。诊断:肾病综合征(原发单纯型)。2020年6月11日开始予静脉激素治疗(甲泼尼龙35mg/d),同时予肝素抗凝及钙剂等治疗,静脉激素治疗18d,患儿浮肿消退,尿量增加,24h尿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升高(19.9g/L),停静脉激素,改足量醋酸泼尼松片口服(40mg/d,分3次口服),2020年7月10日复查24h尿蛋白106.8mg,改足量醋酸泼尼松片口服(40mg/d,晨起空腹顿服),2020年7月19日尿蛋白阳性,患儿无不适,2020年7月21日复查24h尿蛋白1 282.2mg,白细胞14.63×109/L,中性粒细胞38.8%,淋巴细胞53.5%,红细胞 6.11×1012/L,血红蛋白161g/L,血小板276×109/L,C反应蛋白<0.5mg/L,胸部CT: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多、毛糙,双侧胸膜稍增厚,于2020年7月21日再次以“肾病综合征”收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5.9℃,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 100/62mmHg,体重19.5k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颈无抵抗,颜面无浮肿,呼吸平稳,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不大,肠鸣音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0s,国际标准化比值0.93,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25.9s,凝血酶时间17.2s,纤维蛋白原1.67g/L,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0.9mg/L,D-二聚体0.117mg/L,血浆抗凝血酶Ⅲ129%。血清白蛋白24.1g/L,肾功能正常。胆固醇5.96mmol/L,甘油三酯2.48mmol/L。尿分析:蛋白3+,红细胞阴性。降钙素原正常。肺炎支原体滴度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阴性,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柯萨奇B组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埃可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均阴性。TORCH: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IgM抗体及IgG抗体均阴性,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阴性、IgG抗体阳性。EB病毒抗体:EB病毒抗衣壳抗原IgM抗体阴性,EB病毒抗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抗CA-IgG抗体亲和力:高亲和力,EB病毒早期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抗核抗原IgG抗体阳性。继续予足量激素(泼尼松片 40mg/d,分3次口服),同时予低分子肝素钙(50U·kg-1·d-1,每日1次皮下注射)抗凝及口服钙剂等治疗,患儿逐渐出现双眼睑及下肢浮肿,尿量减少,2020年7月24日出现血压高,最高达120/90mmHg,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1次口服)。2020年7月27日复查24h尿蛋白4 647.5mg,呕吐一次,非喷射性,精神食欲不佳,2020年7月28日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唤醒后可正确回答问题,未诉头痛,无视物模糊及旋转,查体:颈无抵抗,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指鼻实验稳准,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存在,跟腱反射存在,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未引出。2020年7月31日复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0.1s,国际标准化比值0.94,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0.7s,凝血酶时间16.6s,纤维蛋白原3.67g/L,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4.6mg/L,D-二聚体0.779mg/L,血浆抗凝血酶Ⅲ78%。血清白蛋白17.9g/L。胆固醇11.02mmol/L,甘油三酯 2.33mmol/L。尿分析:蛋白4+,离心镜检:红细胞>20个/HP,白细胞1~2个/HP,透明管型2个/HP。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180mmH2O,生化常规正常,病原检测阴性,涂片未见异常,抗酸染色、墨汁染色阴性,培养阴性。2020年7月28日查头颅CT:双侧大脑、小脑半球脑沟增深。心脏彩超:结构及功能未见异常,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正常。血管彩超:双肾动静脉、四肢血管彩超未见异常。2020年7月31日查头颅MRI:上矢状窦可见高密度影(见图1),MRV提示:上矢状窦后部信号不连续,其内见充盈缺损(见图2),提示上矢状窦血栓。依据患儿病史及头颅MRI、MRV结果诊断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上矢状窦血栓。调整治疗:静点甲泼尼龙(20mg,每日1次静点),加环孢素A口服(早50mg,晚25mg,间隔12h餐前1h口服),予低分子肝素钙(1 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肝素钠(1 000U,每日1次泵点4h),患儿精神症状很快缓解,2020年8月10日调整抗凝溶栓剂为华法林(0.375mg,每日1次口服),维持INR 2~3。2020年8月19日24h尿蛋白转阴,门诊复查调整华法林用量,维持INR 2~3,2020年9月15日复查头颅MRI:上矢状窦内高信号消失(见图3)。随访至2021年7月1日患儿肾病综合征未再复发,未再出现头痛、头晕、精神差表现。
图1 2020年7月31日MRI
图3 2020年9月15日复查MRI
讨论本例依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头颅MRI、MRV结果,诊断: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上矢状窦血栓。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引起栓塞部位静脉回流障碍,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等颅高压表现为其最常见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抽搐、意识障碍、乏力,部分患者出现失语、失明、偏瘫等局限性神经系统表现[1~3]。CVST可单个或多个静脉窦受累,有研究显示上矢状窦是发生血栓的最常见部位,其次为横窦、乙状窦及直窦[4]。其病因复杂,复旦大学儿童医院回顾性研究了2008~2018年30例诊断为CVST的患儿,其中感染7例,肿瘤3例,肾炎或肾病8例,脑外伤1例,不明原因11例,肾脏疾病在CVST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但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5]。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儿童常见的肾脏疾病,血栓是肾病综合征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以肾静脉血栓最常见,儿童NS合并CVST的报道极其少见。本病例为儿童NS继发以嗜睡、精神差为主要表现的CVST。
CVST发生与NS血液高凝状态相关。NS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6~8]:①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加,大分子量的凝血因子数量增多、活性增强,这些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Ⅰ、Ⅴ、Ⅷ,纤维蛋白原增高;②血浆抗凝物质降低,包括抗凝血酶Ⅲ、α1抗胰蛋白酶等,分子量小,从尿中丢失,尤其抗凝血酶Ⅲ;③纤溶酶原尿中丢失,且其活性降低,至纤溶降低;④高脂血症状态,血液粘滞度增加;⑤血清胶体渗透压下降、利尿剂使用引起的血容量降低,导致血液浓缩;⑥糖皮质激素使用,可刺激血小板生成,升高凝血因子水平,影响脂质代谢,加重高凝;⑦高度浮肿状态,影响静脉回流,增加血栓事件发生。本例患儿尿中持续丢失大量蛋白,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清D-二聚体增加,血浆抗凝血酶Ⅲ降低,患儿激素耐药,长时间使用足量激素,间断应用利尿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该患儿血栓事件的发生。
CVST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其影像学特征为血流信号缺失或异常信号、静脉窦扩张及典型高密度三角(上矢状窦血栓)。CT、MRV、MRI、DSA是CVST的检查手段。CVST在CT可表现为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不显影,其阳性率低。在MRV可表现为静脉窦和相应部位静脉狭窄、闭塞,见充盈缺损。MRI表现为静脉窦内流空信号消失,表现为不同时期的血栓信号,不同时期CVST在T1WI、T2WI信号不同,MRI显示脑水肿、脑梗死等继发改变。MRV、MRI联合应用对颅内静脉窦血栓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临床价值较大[9,10],但仍存在一定漏诊率[11]。DSA是诊断CVST的“金标准”,但其创伤性较大,费用昂贵,目前临床不常用。对于其它影像学阴性仍不能除外颅内血栓的患者,必要时仍需行DSA检查。本例患儿头颅CT未检出静脉窦血栓,头颅MRI、MRV检查为诊断提供了直接依据。
积极治疗NS原发病,纠正NS患者高凝状态,对预防血栓事件是最有效措施。该患儿考虑激素耐药,加环孢素A积极治疗NS,低分子肝素抗凝,但患儿持续大量蛋白尿,高凝状态持续存在,治疗过程中仍出现了精神症状,发生了颅内静脉窦血栓事件,积极予肝素、华法林抗凝溶栓后患儿得到了完全康复。CVST是严重的脑血管事件,在治疗过程中,要求医师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血栓征象,早期诊断,尽早抗凝溶栓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