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琵琶三重奏乐曲《安娜之舞》的编创及教学思考

2022-01-19董楠

乐器 2022年1期
关键词:琵琶教学

董楠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移植改编的琵琶三重奏乐曲《安娜之舞》,思考整个移植过程中所发现两种乐器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两种乐器在风格上碰撞出的火花。除分享整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说明编创此乐曲的目的是针对课程教学,是为教学课程所设计的。虽然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专业独奏人才为目的,然而最终成长为职业独奏家的机会少之又少,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仍是大量的具备重奏合奏能力的乐团演奏员和教师。所以希望能通过重奏曲目的创作,使琵琶演奏学习者掌握更多的音乐风格与演奏形式,提升配合能力与演奏技巧,并展现琵琶作为民族乐器的独殊性和世界观。

关键词:琵琶  重奏形式  编创  教学

笔者自小接受音乐学院的专业教育,且从事音乐学院附中琵琶专业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一向认为室内乐和重奏的训练对于专业习琴者有非常重要的学习辅助作用。尤其琵琶的声音统一,转调自如,有三个音区的发挥,特别适合同一乐器重奏的形式。因室内乐与重奏课目前还不是音乐学院附中的必修课程,也没有学习训练的教材,所以笔者开始尝试自己改编一些适合附中专业学生学习训练的重奏曲目。这些曲目旋律既要优美活泼易接受,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技术难度。《安娜之舞》即是笔者首次习作,在此将编写过程和排练此曲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本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此首琵琶三重奏乐曲的创编和音乐的特点,及将外来器乐曲移植改编到琵琶上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调整,并以一个琵琶演奏家的角度提供个人的实践经验。第二部分则说明移植改编此曲的用意在于琵琶当代教学及演出。近年来随着琵琶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多,除了学习独奏乐曲,重奏乐曲的训练也不可或缺,因此重奏曲目量也应有所增加。多样化多风格的重奏曲目可以增加琵琶乐手在团体中彼此合作的能力,更可以展现琵琶在当代演奏上更具世界性的多元展现。

《安娜之舞》原为一首班鸠琴(banjo)演奏的器乐曲,原名《Santa Annas retreat/kitchen gal》,是由美国斑鸠琴演奏之王贝拉·弗莱克(Bela Fleck)2006年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的曲目之一,听后感觉耳目一新,这首乐曲旋律轻快活泼,具有舞蹈的画面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根据另一位美国斑鸠琴歌手Abigail Washburn出版的《the sparrow quartet》专辑,笔者对此曲进行了记谱,并将其改编成为三个声部的琵琶重奏曲,重新命名为《安娜之舞》。在改编的过程中,尽量按照原来班鸠琴演奏的乐曲风格,保留原汁原味,但是在指法、音高方面,由于琵琶与斑鸠琴乐器的形制、音域不同,做了必要的变化和调整。尽管如此,对于整体音乐风格来说,此曲还是属于一种称为蓝草音乐(bluegrass),也就是美国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的风格。以下将就声部编制、指法、节奏、音阶调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声部编制

在Abigail Washburn的专辑中此曲是由四件乐器共同演奏的,即两把斑鸠琴(一把高音斑鸠琴演奏旋律声部,另一把中音斑鸠琴演奏伴奏声部);一把小提琴(美国乡村音乐中称为fiddle)演奏较为即兴的旋律,和极有趣味性的非乐音的音响;一把大提琴演奏低音部分和规整的节奏型。这四件乐器以重奏小组的方式演奏,也就是总共四个声部。有意思的是,斑鸠琴与琵琶在演奏方式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可以演奏旋律同时也可以演奏伴奏音型。虽然在《the sparrow quartet》专辑中,是由两把斑鸠琴分别演奏旋律及伴奏声部,但是考虑到琵琶当时还没有生产出高低音琵琶乐器,因此将两把斑鸠琴的演奏部分融合为一把琵琶演奏,即琵琶I演奏两把斑鸠琴的主旋律及少量伴奏声部、琵琶II演奏作为小提琴的中音声部、琵琶III演奏作为大提琴的低音声部。所以即使在声部的分配方面有所改变,即将两把斑鸠琴原本演奏的旋律及伴奏融合变化到一起,再将它移植到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来演奏,却在风格方面仍然保留它美国乡村音乐原汁原味的部分(见谱1)。

指法

在琵琶的指法方面,主要是运用琵琶演奏技法中的常规指法。在琵琶I、琵琶II声部方面,也就是高音声部、中音声部,基本上以快速弹挑的十六分音符居多,而在琵琶III的部分,因为是移植音色较为低沉的大提琴声部,则使用琵琶技法中的长轮及音色较厚实低沉的四弦来表现,为主旋律声部演奏铺垫线条感(见谱2)。三个声部相结合,来表现音乐中非常活泼、具有舞蹈的特点。琵琶I与琵琶II的演奏中运用轮指的技法比较少,代之大量的使用弹挑指法,因为琵琶右手技法中快速的弹挑,产生的音响是有弹性的点状感,与斑鸠琴的演奏特点比较相似。这样在实际演奏中,音乐的整体音响效果很好,营造出跳跃感极强的舞蹈画面。若考量左手把位和按指的安排,就容易出现不习惯或不顺手的问题,这主要来自于两件乐器在定弦安排上的不同,原本在班鸠琴上演奏者左手和乐器之间建立的空间互动合作关系(spatio-motor),这样的空间互动合作关系,放在不同定弦和把位安排的琵琶上,虽然演奏同样的主旋律,则需要进行调整。这个情形与琵琶早期移植吉他乐曲进行演奏时所遇到的情况一样。比如类似琵琶独奏曲《春雨》这样的作品, 其中挑轮分解和弦、三连音使用右手手指反弹的技法等等,刚开始时也是非常新颖的一种尝试。演奏者在指法上会感到不习惯,但通过练习,会慢慢掌握并熟练,这样的过程对演奏者来说也是一种技术上的提升。

节奏

虽然从谱面看起来,琵琶的指法和独奏曲相比没有那么复杂,主要都是以弹挑来呈现相当活泼轻快的旋律,然而学生们在试奏的时候,会感觉有些别扭的地方和难以驾驭的部分,比如:在乐曲最后的节奏部分,一些连续切分音的演奏造成了反拍的感觉。这种律动是在班鸠琴演奏蓝草音乐风格时经常出现的风格性律动,是来自于它的定弦、音域、演奏方式。这与琵琶的定弦、音域、演奏方式有很多不同,所以在学生排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习惯难掌握的问题。由于这种律动不是琵琶的音乐语言,所以在排练初期,学生经常会感到找不着节奏似的。在这样的一个排练过程中,就可以明顯发现班鸠琴演奏和琵琶演奏上音乐语言的不同。但是别扭不习惯的指法,感觉难以驾驭的节奏型,在经过指法的重新合理编排和重复练习,以及多欣赏感受原曲的演奏之后,就可以顺利完成演奏。并且,学生们最终表示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旋律,接受度较高并愿意加以练习。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在演奏技巧和配合方面的能力,通过演出和录音,学生们的演奏越来越熟练,自由发挥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甚至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即兴演奏。

音阶调式

在移植改编和排练《安娜之舞》的过程中,发现将斑鸠琴演奏的调式按照原调移植到琵琶上演奏,在调式上较容易实现。这是因为琵琶是十二平均律乐器,可以任意转调和移调,音域方面也比较宽广。唯有在个别音符音域的部分需有所调整。以使琵琶各部的音域特色可以有更好的发挥。因此,《安娜之舞》从班鸠琴等演奏的器乐曲移植到琵琶三重奏的过程中,更可以实际体会到两个乐器在指法和风格表现上的不同,也体现了两个乐器可以对话的空间,在琵琶音乐面对全世界的弹拨乐器风格时,更有了一个特别的对话方式。

此首改编乐曲在发表之后的反响较好,从演出之后与听众的交流反馈中,也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旋律好听有动感,表示出喜欢。让笔者欣慰的是,演出之后常常有琵琶老师来索取乐谱,希望进行排练或演出,说明这首曲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其中的原因,除了篇幅短小精悍,演奏技巧不难,适合琵琶的小组合演出形式之外,更多的应该是美国蓝草音乐风格用琵琶演奏不是那么普遍,有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结语

将《安娜之舞》这首曲子移植成为琵琶三重奏的形式,而不是独奏形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笔者想创作一些琵琶重奏的乐曲,希望能丰富琵琶作为单一乐器的室内乐小型作品。移植外国乐曲在琵琶音乐上并非首例,比如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曾移植美国民歌《牧场之家》《婚礼舞曲》等乐曲,或是移植中国民歌用琵琶演奏,比如《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乐曲,但这些曲目均为琵琶独奏的形式。作为刘德海先生的弟子,在先生的指引下,笔者希望能更加丰富琵琶重奏的形式。因为在音乐院校中,重奏的学习排练是我们课堂里面缺少的内容。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在经历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大学的学习期间,器乐重奏相对于合奏和独奏来说,都是缺失的。而对于西方专业音乐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排练中,都设有不同类型的室内乐课。

近些年来,很多音乐专业教师也已经慢慢开始注意到重奏缺失的情况,大家也积极地进行改变。而为了更方便于排练,相对于多种乐器的室内乐合奏形式(实际为民乐团的缩小版),笔者更希望能用单一的乐器奏出更多的可能性。将几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器乐曲改编为琵琶重奏乐曲,尤其还是外国风格的乐曲。在此想法的基础上,《安娜之舞》作为新的尝试而产生了。有了这次创作的经验,笔者希望在将来,能更多地听到琵琶演奏出世界各国风格的音乐,能与世界各种弹拨乐器进行对话。不但可以丰富琵琶在演奏上的可能性,也更能将琵琶音乐推广到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琵琶這件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这件民族乐器不仅能展现丰富人文韵味和内敛情感的传统特点,亦能展现多样化和轻快活泼、具舞蹈性的风格,《安娜之舞》的编创就是一个证明。

猜你喜欢

琵琶教学
汪派琵琶之“简”——以《月儿高》(李廷松演奏谱)三代传承人演奏音响为例
我和我的琵琶
琵琶你好,琵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琵琶”和“枇杷”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