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符号与数字音乐的结合

2022-01-19高玥

乐器 2022年1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脸谱乐章

高玥

在上世纪50年代,一首由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菲尔(Pierre Schaeffer)创作的《地铁练习曲》横空出世,叩响了数字音乐的大门,为现代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简单声音拼贴,到出现模拟磁带录音技术,再到计算机音乐编程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控制声音,数字音乐的发展随着个人电脑设备普及迅猛前进,种类也百花齐放,呈现出多元化方向发展。20世纪初期作曲家张小夫留法归来,他将数字音乐这一技术带回了中国,为我国的数字音乐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2007年,张小夫应法国文化部及法国里昂打击乐团委约,为五组打击乐和八声道电子音乐创作《脸谱》。同年4月,在“中法文化交流之春”音乐节的电子专场音乐会上,这首作品在世人面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学者徐玺宝曾评论,“演出前15小时完稿的《脸谱》,是张小夫音乐创作上的一个新起点……将电子音乐和京剧结合起来的 《脸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其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气质”①。正如学者说的那样,这首富有东方韵味的数字音乐一经问世,便深受业界好评,作曲家自此也收获了“中国音符”的赞誉。

作品由“生、丑、旦、净”四个乐章组成,分别对应中国传统艺术京剧里的角色为形象加以串联,在此基础上展开乐思。在《脸谱》中,我们可以听到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符号元素贯穿始终。张小夫以现代化的演出形式,将古老的京剧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卡希尔曾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人类在音乐的创作活动中,必然也贯穿着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②因此,当我们在欣赏《脸谱》时,自然会把其中的某一种声音与京剧中某一人物或场景相联系。而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这些声音也同样具有符号意义,这也是作品《脸谱》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作品结构的传统音乐形式符号

《脸谱》作为数字音乐作品,分为“生、丑、旦、净”四个不同的段落。第一部分“生”为3分31秒,第二部分“丑”为3分56秒,第三部分“旦”为5分15秒,第四部分“净”为5分07秒。在曲式结构上并没有遵循西方乐章这一概念设计,但段落间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翻看西方交响曲的发展史,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四个乐章依次是行板、慢板、谐谑曲行板转快板。这样的音乐形式编排,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步入20世纪后,作曲家将乐章的形式进步调整,形成了第一乐章是行板转不太快的快板,第二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第三乐章为慢板,第四乐章是行板转快板。

在《脸谱》中,张小夫将四个乐章主题依次分为“生、丑、旦、净”,这与人们熟知的“生、旦、净、丑”排列方式不同。笔者认为这样的编排是为了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剧行当人物特征试图替代乐章。如第一乐章《生》,因京剧中老生行当四平八稳、庄重大方的人物性格,作为作品的引子开头。《丑》作为第二乐章紧随其后。丑角儿在京剧中往往俏皮、插科打诨、亦庄亦谐,幽默滑稽的人物形象被人们熟知。因此,在作品《脸谱》中,《丑》更像是担当全曲第二乐章的谐谑曲。与插科打诨谐谑的《丑》不同,《旦》这一乐章,曲折悠扬、哀婉唱段、节奏松散,像是在揭示人物内心独白,功能上为第三乐章慢板设置。《净》作为最后一章,是整部作品中最为气势豪迈的乐章,这与“净”的人物特点相一致。

《脸谱》以上述方式展开布局,有助于作品动机有序进行和发展,部分音乐学家认为,作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起承转合”句式。套曲和组曲在西方音乐体系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如单三部曲式(ABA)或是回旋曲式(ABABCA)都为奇数,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是追求偶数对称。所以,这种形式用于这部现代作品中,有着深深的传统音乐形式符号。

二、作品人声部分的传统音乐符号运用

在《脸谱》中,除了在作品结构上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曲式外,在音乐的形态上,也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进行了现代化的呈现。在这部作品里,张小夫采用了大量的人声,这些人声源于京剧行当中的“生、旦、净、丑”。如何抓住每个角色的演唱特色,使它们成为作品中最能代表人物形象的声音素材,并与数字音乐结合,显现着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法。如:第一乐章秉承京剧行当里“生”的特点,作品在技法上朴实而不奢华,既没有复杂的作曲技法,也没有绚丽的音响色彩,将人们快速引入到古老的京剧氛围里。第二乐章的“丑”中,作曲家选用最能代表京剧丑角形象的“大笑”,作为乐章引子开场,树立了风趣幽默的篇章。其后丑角的“大笑”连绵不绝,为乐曲增添了戏曲风味。 第三乐章的“旦”,以半说半唱的青衣唱腔为主,旋律悠长婉转,声音缥缈空灵,具有“薄”“透”“轻”的特点。张小夫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对音源加以处理,尽显旦角的阴柔、细腻之美。作为整部作品最气势豪迈的《净》,作曲家使用呐喊声和人笑声为形象刻畫。《净》担负《脸谱》的高潮段落,音响震撼无比,完美契合了人们印象中,京剧角色“净”所发出的气宇轩昂,仰天长啸以及大声怒吼的唱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张小夫在人声的选择上,并不是把音源简简单单的拼贴,而是将其解构,重新融入自己的音乐语汇进行二次创作。

三、作品器乐部分的传统音乐符号运用

传统京剧中的伴奏器乐,同样在这部作品里贯穿始终。作曲家选取京剧中常见的乐器,比如京胡、锣、鼓、跋等。这些乐器声音的出现,令听众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传递出的京剧艺术氛围。

在京剧中,老生多扮演性格刚毅的人物形象。《脸谱》的第一乐章为《生》,作曲家以大锣为主导的打击乐器开始演奏,为整首作品拉开了序幕,同时也奠定了第一乐章庄重的基调。众所周知,在京剧中,“丑”角演员又称“小花脸”,当角色出场时常会带来满堂笑声。“丑”角儿分“文丑”与“武丑”。“文丑”经常扮演酒保或是花花公子,而“武丑”则是饰演武艺超群的人物。虽有人物饰演有善恶、身份高低之分,但在剧中均饰演滑稽风趣的人物。在第二章里,为凸显“丑”这个角色的喜剧性,作曲家运用大量的京胡滑音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为第二乐章增加了浓郁的谐谑效果。京剧中的旦角儿简称“旦”,为女性。旦角儿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这类演员表演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垂,念白都是念韵白。在第三乐章《旦》中,为了营造有虚幻凄凉的美感,张小夫用大量使用铃声。这些声音从始到终在虚实间徘徊,为人们创设了如仙境一般的空间,也使这个乐章显得深邃、空灵。第四乐章《净》,是整部作品中最气势磅礴的部分,为了与“净”的人物形象保持一致,张小夫在这部分使用了木鱼、钹等京剧打击乐器,让这部作品的结尾之处,呈排山倒海之势。

《脸谱》的音乐素材包含人声、预制器乐、电子合成音及打击乐器。其中现场演奏的打击乐器,不仅包含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同时西方的现代乐器也囊括其中。此举,非但没有削弱作品的东方神韵,反而使作品增添了现代气息。

例如在第二乐章中,作曲家采用了木鱼和木琴这两种音色极其相似的乐器。木鱼属于我国传统乐器,并且历史悠久。早年间,木鱼常出现在佛门宗教仪式上,到了明清时期,木鱼就已经用于宫廷音乐、昆曲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奏。木琴则产生于14世纪,流行于亚、非、拉美地区,15世纪开始传入欧洲,从此名声大振。20世纪,如在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等作品中都运用到木琴。木鱼与木琴的音色相近,二者的结合增加了木鱼的音域,也拓宽了音乐的表现力,为作品增添了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再如第三章,张小夫大量使用颤音琴与钢片琴来表现“旦”的柔美,持续的高音演奏带给听众无限的空灵与梦幻。除此之外,锣鼓类打击乐器的齐奏,使得《净》这一乐章尽显气势磅礴,浑厚的男声与打击乐器交织,尽显阳刚之美。

四、数字音乐的传统音乐符号表达

作为数字音乐,《脸谱》除了充满戏曲韵味的乐器与唱腔外,还有第三类的数字音源。这些音源来自人声或乐器的变形,在整部作品中起到烘托人物性格的辅助功能。这类声音的出现,已基本脱离本有的艺术形态,而且本身没有京剧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数字音乐与含有性格特点的人声结合时,就呈现更能凸显人物性格的音响。比如乐章三中,作曲家张小夫为突出主题的空灵之美,展现旦角柔美的唱腔特征,在该乐章中大量使用旦角演唱的变形——金属音。具体手法是先对京剧女声旦角的唱腔进行前期的采样,接着进行电子信号的转化,利用各种效果器的处理,对采样的女旦唱腔进行不同比例的扩大和紧缩,利用延时对声音进行渐快渐慢和渐强渐弱的处理,同时利用混响形成一个独特的声场,使得声音由远及近、忽明忽暗而更加飘逸。除了对人声唱腔进行数字化的民族化表达,作曲家还将这一手段运用到乐器上。京胡作为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它的出现一直伴随着京剧的发展。在第一章《生》里,作曲家有意将这门乐器的演奏细碎化,使其不再呈现线性的旋律,而且作曲家还将具体的二胡声音进行电子化的加工处理。一是京胡的声音在声部穿梭,营造出多把二胡演奏的效果;二是将京胡的声音重现剪裁、拼接、重组,提升二胡的表现力,突出传统器乐电子音乐的表现性。

无论是唱腔音乐的数字化表达,还是民族器乐电子化呈现,就听觉而言都保留了京剧音乐原有的艺术特征。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十二音体系的逐渐成熟与无调性音乐的发展,音乐在创作技法上得到空前解放。原有的大小调音乐体系不再束缚作曲家的创作形式。随之来电子音乐的兴起,因其自身音乐素材具有开放性,作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在这一前提,《脸谱》的创作体现了新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电子音乐技术结合的成功探索,在各种电子音乐技术形式的对比之下突出强调了音乐的民族性,赋予它以传统的美感。

结语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音乐性,张小夫在追求民族文化做结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部作品中《脸谱》在充分发挥数字音乐对声音素材二次创作,让有声与无声的高度统一,给人留下无线的审美想象空间。在开发与运用数字音乐上,强调中国元素符号,以凝练的手法展现深刻的思想内涵。

数字音乐作品作为改革开放后的舶来品,在中国作曲家的手下奏响了别具一格的篇章。正如张小夫所说,“‘融字恐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意蕴极为丰富的特殊字眼,一个‘融字似乎可以成为独具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最好注脚。‘融的说法是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动态。民族在不同地域的人口迁徙,文化碰撞中得到的融合才能兴盛。文明在不同背景的思想交锋、文艺争研中广泛交流才能进步。”③从最初朴素的劳动号子,到结合京剧元素的数字音乐,人类艺术的发展如一条长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京剧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它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手段,结合舞蹈、音乐、绘画与文学等多种艺术要素来共同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无论不是在民间,还是西方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早年间,观看过梅兰芳演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大师都曾被极具表现里的京剧所惊艳。但令人扼腕的是,它不再像从前那样被人关注,青年一代未经熏陶,就无法體会到京剧之美。久而久之,这样的艺术瑰宝终于脱离人们的视野,藏匿在历史的角落中。

《脸谱》的出现,把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的音乐形式结合,以戏曲元素作为创作的素材,以数字音乐形式为载体,这种结合令京剧这项艺术,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呈现在听众面前,契合当代的审美需求。这体现着作曲家张小夫,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数字音乐乐坛中树立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形象,为本土数字音乐的探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创作的方式,树立榜样,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中国电子音乐中的混合语言———以张小夫的 《脸谱》为例,杨依诺,当代音乐,2017年,第6期。

②关鹏《声音对象与声音符号》博士论文,2008年,第41页。

③《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张小夫及其作品《脸谱》探讨,邢莺慜 硕士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参考文献:

[1]徐奎宝:论张小夫的电子音乐创作特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

[2]刘思军:戏曲元素与电子音乐的珠璧融合张小夫《脸谱I》分析,《齐鲁艺苑:山东芝术学院学报》,2014年。

[3]中国电子音乐中的混合语言———以张小夫的《脸谱》为例,杨依诺,当代音乐,2017年,第6期。

[4]关鹏《声音对象与声音符号》博士论文,2008年,第41页。

[5]《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张小夫及其作品《脸谱》探讨,邢莺慜 硕士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脸谱乐章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画脸谱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
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网”:我们如何浪费了时间?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