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2-01-19潘伟锋
【关键词】校本教研;主题统整;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1-041-03
【本文著录格式】潘伟锋.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22,21(01):41-43.
校本教研要做到“精准教研”“深度教研”,活动主题需要明确化和系统化,活动分项内容和形式需要更加丰富、灵活,需要重视学情分析和教师分层,整合课内外学习,注重教研成果的专题物化。基于此,学校提出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活动设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活动设计,以“主题·统整”的形式撬动各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度变革。
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即在一个主题引领下开展的相对长程的教研活动。一般由三至四次不同形式的分项活动组成,将学情分析、单元组元、不同层次教师、课内外学习、物化研究成果等多方资源统整起来,形成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序推进、纵深研讨的教研活动模式(见图1)。
一、确立问题导向的小微教研主题
(一)直面实践问题,源于教师真实需求
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又相对更加杂乱。虽然教师有一定的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让他们在研修中有真切的“获得感”,其热情会很快消退。余姚市梨洲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主题·统整”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困惑,这种指向问题解决的研究,可以使教师体会到教研活动本身所产生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专业味道,从而使教研活动真正“被需要”。例如本学期,语文教研组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用好课堂作业本这一问题,提出了“用好语文作业本 提升教学实效”这一研究主题,从不同级段和学情出发,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研讨如何将作业本融入课堂教学。在这个大主题的引领下,教研组按三个学段,分层分段展开组内研讨。每个小组都根据学段情况,围绕大主题,确定小组交流的小主题:第一学段:用上作业本,为习惯培养铺基石;第二学段:优化作业本,为能力提升搭支架;第三学段:用好作业本,为思维发展指引方向。以一个点触发多项枝条,以“作业”为例,展开纵向深入式的主题教研活动。这样多方互动参与,无论是前期的准备还是微话题的讨论,每位教师都能从自己的教学出发,所以更有话语权,也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二)基于学科特点,指向专项主题教学
各组教研主题的选择以各学科教材为依托,符合各学科特点。如语文教研组以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为主题进行研究,契合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做到单元内部的统整,加强了有关联单元之间的联系;数学教研组在各年级教材中尋找相关联的内容,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大块内容中确定一个小切口的教学点展开研究;英语教研组也多以单元为依据,开展单元整体下的主题教学。这样教师在“主题·统整”的教研活动中深化对本学科教材的认知和理解,使教研朝向精准。
二、走向多元统整的实效教研活动
(一)主题化序列研究,经历长程教研
一般开展的教研活动,一次活动结束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教研不利于深入化研究,也难以形成体系。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活动,拉长了教研活动的时长,一次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子活动。一般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等理论引领开始,再进行包括课堂教学、主题评课、互动研讨、课外延伸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最后进行微观点报告、案例论文、课题提炼等成果物化。这样就较好地统整学情、学材、课堂、科研等多方资源,经历一个从浅显走向深入,从笼统走向精准的过程,避免零敲碎打式的教学,促使教研走向纵深化、网络化,从而形成合力,提升教学实效(见图2)。
一个教研组内多则二三十位教师,少则五六位,其教龄长短、教学经验、研究兴趣等各有差异。因此,教研活动要充分尊重参与主体的这种差异,统整各层次的教师,形成一种“抱团式”的研究形态。
我校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活动,就分工而言,每位教师各司其职,在教研活动中有自己对应的任务,人人都会有不同的分工体验。这既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又使一项项活动井然有序。就研究视角而言,不同层次的教师又有不同的指向,三年内青年教师重在课堂实录整理,在整理中学习,积累课象、积淀课感;有一定经验的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撰写案例、论文,同时延伸研究触角,将日常研究与专题研究相融合;高级教师则开展更高位的主题论文撰写、省级立项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教研组的发展(见图3)。
教研过程中的同伴互动与互助,让参与教师感受成功和研修的乐趣。教研活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而言,就是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获取认同、享受成功、丰富认识的过程。
(三)多样化活动研究,丰富教研形态
局限于课堂实践的教研活动往往是教师听完一节课,三言两语说几句就结束。这样的教研,教师的实践体验不够丰富,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狭隘,教研收获相对较少,尤其是缺乏前瞻性的理念引领、互动性的观点碰撞、生成性的智慧交流、深度化的成果物化。我校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活动,致力于以多样化的研究活动丰富教研形态,包括网络教研、课堂教学、备课组实践、微观点报告、论文课题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等(见图4)。
(一)实践物化,科研引领教研
教研组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活动的过程中所整理的课堂实录与案例可供教师线上交流学习,将实践过程物化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达成教研训三位一体,进而实现三者积极的能量互转,实现组内教师教科研能力的螺旋上升,反过来又能以科研引领教研,实现深度化的良性循环。
(二)串点成面,形成阶段成果
教研活动中,教师所作的微观点报告切口小,将一个个微观点统整起来就可以形成相对系统的主题研究成果。同一主题可以持续研究两年至三年,持续进行,上一届的成果为下一届做参考,并不断深化,最终“量变”转化为“质变”,达到“实践即教研,教研即科研”的境界。近几年来,我校教研组不断探索与改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两年里有13个教研组课题在市级以上获奖。
教研组作为学校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基本单位,是展开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我校教研组在基于“主题·统整”的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连贯、有序的研究整体,进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较好地推动了教研组的建设。近几年来,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的语文、数学、科学教研组先后被评为余姚市示范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的研修案例《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新探索》入选浙江省优秀案例等。相信随着对这一教研活动的进一步探索,我校教研组能取得更加长足而扎实的进步,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能再上一個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潘伟锋,1977年生,浙江余姚人,本科,高级教师,校长。曾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金质奖章、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学科骨干称号,并两次获得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展示案例(最高级别)、“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等成绩,先后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个人等,并入选余姚市中青年优秀人才百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