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刊20周年纪念——顶天立地 谱写华章
2022-01-19王晓波
王晓波
2002年1月,经过充分酝酿与策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破茧而出,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上,“真是好时机”。在创刊号的《刊首寄语》中,明确了杂志的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清晰地界定了这份杂志的立意、宗旨、内容与服务对象。2022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刊整整20年,经过20年的实践,杂志的前瞻性、专业性、学术性和指导性日益凸显,深受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研究团队、电教装备系统、教研系统、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喜爱。近年,通过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不断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杂志形成了稳定的读者群体和客户对象,打造了专业引领、系统服务、广泛互动的融媒体平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
肩负使命,与时俱进
2000年,在全世界欢庆千禧年到来的同时,“千年虫”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一计算机程序处理的bug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太多的隐忧,却昭示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人类的预判。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其势汹涌,不可阻挡。
2000年不仅在时间上有着分水岭的作用,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这一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三个文件,拉开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序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自然而然就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肩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1994年4月20日,我国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据1999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6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3000万人;拥有计算机165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3000所。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上升到100%,98.3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这20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1.0时代步入2.0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年的发展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一次变革,其对教育生态的影响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深刻。面向新时代,杂志必将肩负起历史使命,勇于担当,主动融入时代潮流,才能永葆青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这是学术期刊的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
内容为王,聚焦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被称作“乔布斯之问”;“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教育信息化的绩效和期待之间存在这么大的落差?”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媒体人聚焦教育的难点、重点、焦点、痛点,一直在关注、在思考。
2015年5月,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二级分会“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随后更名为“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论坛研讨、课题研究、征文活动,直面许多教育顽疾,敢于挑战传统思维,倡导教育者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形态,重塑学校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一线学校、企业加入进来,不但提供开放、创新的资源与服务,而且形成了协调、共享的合作关系,真正结成了共生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国家的竞争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媒体的聚合力,博采众家之长,以“创新人才培养”为起点和归宿,推动学术研究和技术实践。
内容建设是杂志的主体,质量是杂志的生命线。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来说,内容建设毫无疑问应该关注国家需要,直指“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教育核心任务。近年来,我们策划实施了“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来自实践的报告”“创新时代”“在线教育”等系列专题策划,深化“教与学”“创新课程”等栏目建设,使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师的常态化教学。从理念到实践,从课程建设到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全方位跟进,让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
面向未来,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打造一个新的教育生态系统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时代和社会对教育的呼声,也是我们杂志的责任所在。
专业引领,服务一线
据知网数据统计显示,杂志创刊至今,整整20年,出版240期杂志,刊发9808篇文章。杂志所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凝结着作者的汗水,饱含着编辑的辛劳。从选稿、编稿、用稿,再到学术交流、实践案例展示、研究成果推广与应用,我们破除唯帽子、唯资历筛选文章,让真正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前沿技术研究、实践案例及时见刊。一大批年轻教师,融入杂志的专业圈子,跟随杂志一起成长,获得了专业发展。
20年不忘初心,风雨兼程。我们所有的努力不仅是为了记录和见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更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和执念。
我们秉承“有深度、有广度、有态度”的理念,以前瞻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视角,持续关注、影响、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每一组稿件,都要经过反复打磨。从2008年第12期《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见证基础教育信息化巨变》到2018年第7、8期合刊《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再到2019年第10期《穿越历史 走向未来——共话新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和2021年第7、8期合刊庆祝建党百年特别策划《传承红色基因 育时代新人——我们的学校从革命中走来》,一系列策划既有历史维度,又有时代背景,记录了我们辉煌的成就与过往。
杂志自创刊以来,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盯国际前沿。2004年国外视频网站上开始出现教学视频短片,2007年,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成立,与此同时,美国有些学校出现“翻转课堂”模式的早期实践。从视频教学,到翻转课堂,从慕课到微课,再到在线教育,我们持续跟进。其中2012年3月刊,邀请张渝江老师撰写的《透视“翻转课堂”》,此文在知网被引1475次,是有关翻转课堂的64513篇文献中发表最早的论文之一;2013年4月刊,邀请黎加厚老师撰写《微课的含义与发展》,此文在知网被引3087次。至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回忆起这次约稿,颇为感慨:回头看当年,杂志的远见引领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微课成为移动互联时代课件的主流。“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给杂志社投稿,至今在中国知网上面有202篇文章,《微课的含义与发展》被引排序第一;上海师范大学全校师生在中国知网上面发表的90,413篇文献中,也是被引排序第一。这给我一个启示:好的文章不是取决于杂志是否是核心期刊,而是文章能否反映出你的真情,是否站在时代变革历史潮流的前列。”
实际上,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关注、推动、引领了太多话题:大数据、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编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太多内容不一而论,唯愿为教师提供专业引领与支撑。
风雨兼程,携手前行
回望新千年起始的20年,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衷心感谢所有的作者和读者!感谢所有的专家学者!感谢所有的一线教师!20年,何其有幸,因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我们能够彼此结缘,共同见证伟大的时代。
2012年,在杂志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们在卷首语《牵手·十年》中这样写道:“时间如斯,十年时光依然沉淀为一段历史,这本刊物只铭记了历史的一角,这里有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奋斗;有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快乐;有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追求;亦有我们的无奈,甚至是酸楚与泪水。”从杂志创刊10周年,到杂志创刊20年,杂志的媒体形式越来越多元,渠道越来越丰富,通过杂志栏目、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群、QQ群,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越来越多的读者、作者与杂志建立联系,携手前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媒体平台,在产学研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我们不仅通过传统纸媒传递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经验、策略,还通过新媒体服务广大读者和作者;我们不仅成立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新工作委员会”,建立了专家智库,还搭建了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平台,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杂志的发展過程中,相关领导、学界翘楚和行业专家,都对杂志的发展出谋划策,倾心指导。特别是在历次杂志发展的重要节点,南国农先生、倪光南院士、何克抗先生、李克东先生、祝智庭先生等众多大家都曾经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题词,对杂志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我们对此深表敬意与感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再次整装出发,风雨无阻,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