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困境与建设路径的思考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
2022-01-18蔡天抒肖鹏飞
蔡天抒 伍 炜 肖鹏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我国省际边界地区由于地处省域边缘,远离省域经济核心区的辐射,在发展中不断被边缘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往往呈现出“边缘—贫困”的特征[1]4。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省际边界地区大部分区域都被列为限制开发区甚至禁止开发区,肩负着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2]。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实力不强的关键在于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难以对周围地区发挥引领、调节、集聚辐射作用。故而提出建设“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地处省际边界地区的一类特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3]1761,又称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本文以豫鲁冀三省交汇处的濮阳市为例,探讨其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中西部地区提供借鉴。
1 有关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综述
1.1 区域中心城市与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具备“中心”特征、起着枢纽作用、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或能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4]1645。从一般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不仅是地位的提升,更是城市功能的转变,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不断强化自身的主导性、协调性和服务性功能[5]。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则兼顾“边缘”与“中心”的特征,“边缘”指地处省际边界地区,远离省内中心城市;“中心”指满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对边界周边一定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与集散能力[3]1761,具体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交通通达性较好,在区域分工中有一定的物流与对外贸易基础。
近10年来,有关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焦点,以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李保平[6]2-3根据康维斯的断裂点理论,比较分析了目前甘肃省省界城市和省外城市吸引范围及竞争力差异。朱翔[3]1762-1763构建了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识别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黄静波等[4]1646在构建城市中心性模型基础上,对湘粤赣边界省际区域郴州、韶关和赣州三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牛亚丽[1]5从城市总量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流量竞争力3个维度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豫鄂陕9个省际边缘区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
1.2 省际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边缘性、通道性、切变性、同质性”是省际边界地区的共性特征[7]。省际边界地区各自为政,各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分布不合理,是目前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障碍[8]。李保平[6]1-2指出陕甘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存在经济总量偏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黄静波等[4]1646-1647提出郴州市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还存在城市中心性较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科技还较落后等问题。
基于此,国内学者对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见表1)的发展对策也提出众多见解,总结为以下3点:一是通过推动城镇化和产业转型来提升城镇规模能级与产业功能支撑;二是通过新型战略平台培育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引导人流、物流等核心经济要素集聚与流动;三是通过加强省际城市间的区域协作来促进区域经济差异化分工、区域生态保育协同、区域文化特色彰显。李保平[6]3提出天水、平凉、陇南、庆阳4个陕甘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发展应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化水平。朱翔等[3]1764-1766提出岳阳、郴州、怀化3个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提升可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何丹等[9]提出阜阳市要摆脱省际边缘城市的地位,区域层面应建立豫皖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市域层面应依托现有资源提高自身经济实力。牛亚丽[1]7提出南阳作为豫鄂陕省际边缘区增长极城市的提升路径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资、发展非农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和拓展开放领域等。
表1 目前国内部分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特征Tab.1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inter-provincial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n China
2 濮阳的城市特性
2.1 边际型城市:“边强中弱”的区域结构,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从区位条件来看,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接地区,作为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3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距离石家庄(河北省会)325 km,距离济南(山东省会)250 km,距离郑州(河南省会)215 km,是河南省对接河北、山东的重要节点城市。从经济实力来看,与周边相邻8个地级市(邯郸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菏泽市、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相比,濮阳市各项经济指标位居末尾,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洼地”。2018年濮阳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与周边8地市的排名中位居第7,总财政收入位居第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第7,城镇化率位居第8。从规模能级来看,2018年濮阳市区面积为263 km2,市域常住人口为36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约88万人,建成区规模远远低于豫鲁冀交界地区的其他地级市,中心首位度低,辐射范围有限。由于省际边界城市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发展竞争,各城市都想尽快发展壮大自己的规模,把握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作为豫鲁冀三省边界地理中心的濮阳市面临被通道化、腹地化的挑战。
为反映区域内各城市的集聚与辐射能力,通过对8个城市的城市流①城市流: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生产要素移动的过程,用以表征城市集聚和辐射的能力。城市流强度值越大,与外界联系越紧密;城市流强度值越小,与外界的联系越松散。测度发现(见表2),濮阳的城市流强度非常弱,位居区域内倒数第2,与外界联系松散。濮阳的GDP'要略大于K',这说明濮阳的城市流强度主要是靠经济总量来支撑的,而单位从业人员的外向功能量较低,可见濮阳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的外向带动能力弱。
表2 濮阳市与周边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测算Tab.2 Measurement of urban flow intensity in Puyang and surrounding cities
从交通流②交通流:交通是城市间联系的重要载体,往往伴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多种流要素形式,能够综合反映区域空间联系格局。客运交通流测算通过12306网站、114票务网统计城市间高速铁路和公路长途往返客运班次,考虑到高铁的通勤时间比汽车缩短将近一半,以2:1的权重对高铁和公路客运班次进行加和得到客流联系强度。货运交通流测算方法通过中国物流网统计城市间物流公司专线往返班次,进行加和得到物流联系强度。联系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濮阳现状交通区位的尴尬。一是基于客运的交通流总量,濮阳位居区域内第6,且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体现其人流商贸活动向外(见图1);二是基于货运的交通流总量,濮阳位居区域内第8,且流出量与流入量相对持平,体现其物流通道中转功能(见图2)。
图1 濮阳及周边城市基于铁路客运班次的交通流强度(单位:班次/d)Fig.1 Traffic flow intensity based on railway passenger service
图2 濮阳及周边城市基于公路货运班次的交通流强度(单位:班次/d)Fig.2 Traffic flow intensity based on road freight schedule
2.2 拼贴型城市:“多元主体”的空间结构,限制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从空间布局来看,濮阳历史悠久,从县城建设到油田服务基地建设再到行政新区建设,其城市结构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双中心”再到“三中心”的拓展过程(见图3),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日趋凸显。但由于城市发展空间的积累时间较短,其城市服务等级还是以地方性综合服务为主,多版总规谋划市级中心却均未形成,现状中心城区以均衡的片区级服务中心为主,等级较低,轴线错位,各组团之间缺乏竞争合力,对区域周边城市的辐射影响带动较弱,是一座未经过区域中心积累的新兴城市,其商贸辐射与扩张的“中心性”特征难以突显。
图3 濮阳市空间拓展发展历程Fig.3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pace expansion in Puyang
“多元主体”的空间结构难以统筹协调产业与城镇空间,不利于城镇功能的进一步培育和拓展。濮阳市区、县、镇产业平台不分级别、同步扩张,现状产业平台主要依托资源分布和交通,缺乏产业链互动与平台整合,呈小、散、低的特征。目前,濮阳中心城区周边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濮东产业集聚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清丰县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总的来说,濮阳市内的产业集聚区存在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局面,每个行政主体都规划有自己的产业园区,布局往往出于行政范围本身考虑。在城市框架拉开之后,布局缺乏统筹考虑。从主导产业门类来看,产业园区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对优质资源的整合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在实施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不利于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服务配套建设来看,组团级、片区级中心体系和支路网建设滞后,城市中心承载过重的服务和交通压力,濮东产业集聚区、濮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等外围功能片区的配套建设整体跟进不足。濮阳市主城区现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1 253.4 hm2,尚未达到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2010年)的预期目标1 301.8 hm2。
2.3 资源型城市:“重二轻三”的产业结构,对全域城镇化带动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濮阳是一座因油兴盛的资源型城市,位于中原油田开发腹地,石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了濮阳市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长期呈现“二三一”的发展特征。作为国家和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基地,工业结构中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2018年全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15.48%)、农副食品加工业(13.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6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5.45%)、金属制品业(4.90%)等资源型产业约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6.10%,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高(见图4)。同时,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较慢,从2000年的24.30%稳步提升至2018年的39.47%。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批发零售(14.61%)、住宿餐饮业(8.65%)、交通运输(7.11%)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近30.37%,占比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图4 濮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增加值(2018年)Fig.4 Added value of industrial sub-sectors above designated size in Puyang
“重二轻三”的产业结构在带动城镇化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导致濮阳市城镇化滞后。2018年,濮阳市域城镇化率为45.28%,其中各县城镇化率在31.45%—41.22%之间,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全省55.37%和全国59.58%平均水平。偏重的二产结构对濮阳劳动力就业吸纳不足,2018年濮阳市50.62%的二产产值仅解决了全市29.70%的就业人口(见图5)。工业中制造业是吸纳农村人口就业的主要行业,从制造业分行业就业情况看,产值较高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占15.48%,却只带动7.00%的就业人口。相反,产值较低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值占比只有2.40%却带动11.80%的就业人口,产能主导产业与就业主导产业出现“倒挂”的现象严重。劳动力最密集的三产的薄弱也严重影响了濮阳城镇化水平,2018年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为30.60%,其中位居前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占11.9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员占5.20%),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占3.30%)。
图5 濮阳市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员占比(2018年)Fig.5 Output value and employed persons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Puyang
3 濮阳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濮阳市“边际型城市”发展特征的解读可知,在空间区位上,濮阳市对于河南省而言是省界“边缘”城市,对于豫鲁冀三省而言是省际“地理中心”城市。在市场腹地上,濮阳市却没有发挥区域枢纽功能,没能承担起省际“经济中心”角色,成为豫鲁冀省际区域中被通过、被跨越的“经济洼地”,而这归因于濮阳市“拼贴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带来的城市平台布局分散、资源要素集聚不足。
在区域内城市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濮阳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延续发展,逐渐被“边缘化”;二是主动竞争,集聚区域要素,打造“中心性”优势。综合目前国内以“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战略来看,其支撑条件主要考虑区域职能分工、对外通道建设、人口集聚方向和战略平台培育等。
随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濮阳境内郑济高铁、京九高铁、菏濮邯城际、郑汴濮机场城际等相继建成通车后,郑州—濮阳—济南“城镇—产业”复合发展轴内的城际联系将日益密切(见图6),濮阳应承担更大的地区责任,成为建构中原经济区“米”字形结构的桥头堡。基于总体发展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本文提出濮阳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两大战略路径:一是链接区域职能分工与对外联系通道,拓展市场腹地;二是引导人口集聚方向与战略平台培育,优化空间秩序。
图6 中原经济区“米”字形结构Fig.6 "M"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3.1 链接区域职能分工与对外通道建设,拓展市场腹地
3.1.1 对比周边区域城市产业结构竞合关系,明确差异化的区域职能
通过两地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判定地区间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将濮阳与周边城市产业层面的地缘经济关系③地缘经济关系:对两个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判断,采用欧式距离法,i为某城市的序号,X、Y……N为城市指标值,;X=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Y=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区生产总值,Z=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地区生产总值,S=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N=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地区常住人口数。根据测算结果分为强竞争型(Di≤-1)、一般竞争型(-1<Di≤-0.5)、竞争互补不明显型(-0.5<Di<0.5)、一般互补型(0.5≤Di<1)和强互补型(Di≥1)5个等级。濮阳与菏泽存在强竞争关系,与安阳、新乡、聊城存在一般竞争关系,应强调细分职能的差异,避免同质化竞争;濮阳与泰安、鹤壁存在强互补关系,应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结合周边区域城市职能比较(见表3),规划确定濮阳城市职能为“一枢纽三基地两中心”。“一枢纽”为区域性物流枢纽;“三基地”为区域性油气装备制造和技术外输基地、区域性特色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河南省绿色精细化工创新基地;“两中心”为区域性油气技术服务中心,濮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表3 濮阳周边区域城市职能与竞合关系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city functions and co-opetition relation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Puyang
濮阳是中原经济区距离沿海最近的城市之一,也是对接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重要通道,全市拥有物流企业200多家,物流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比9.6%,拥有物流产业基础。濮阳的主导产业为化工、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医药、汽车等,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占工业产值的17.4%,提供了巨大的产品基础。相比于菏泽打造区域性的商贸和物流基地、聊城打造联系中原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安阳打造豫北地区交通物流中心,濮阳应强调以优势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商贸为特色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濮阳是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和油气主产区,是河南省内油气管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奠定了其成为区域性油气资源储配中心的地位。作为濮阳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中原油田雄厚的、面向石油生产的技术储备是濮阳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油气技术外输作为特色产品,濮阳可向区域提供技术、装备、产品,以及输出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服务,成为中原油田技术外输基地,带动其在区域内城市中脱颖而出。
濮阳现有油田艺术职业学校、东北庄杂技艺术学校、幼师培训学校等众多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阿里云和慧科集团三方联合共建的“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正式落地,濮阳市正积极创建“国家冬季运动后备人才(濮阳)基地”。相比于新乡打造区域性科研教育中心、高素质人才资源培育基地,濮阳则以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
濮阳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基础化工占产业比重大,基础化工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研发人员和产业工人薪资水平相对较低,设备采购、安装和建筑施工等投入成本低。与菏泽打造能源化工基地、安阳打造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相比,濮阳有条件承接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的机遇,延伸产业链,成为河南省绿色精细化工基地、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示范区。
基于城市职能,濮阳在产业发展体系上以固本培优为原则,一方面,逐步构建“1+4+X”的多元工业体系,“1”为引导基础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4”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家居、羽绒及服饰加工4大支柱产业,“X”为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构建“3+4+X”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3”为培育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业、龙文化和杂技文化等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4”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和房地产业,“X”为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3.1.2 着力推进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外交通联系
目前,濮阳市的跨省联系主要以公路和普通铁路为主。高速公路方面,现状高速网络基本形成,但由于与范辉高速衔接的范台梁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导致台前县仍未通高速,跨省联系能力较弱。铁路方面,晋豫鲁铁路通道与京九铁路在濮阳仅设置3个普铁客运站,无高铁客运站且普铁客运班次少,客运出行多依赖于鹤壁、菏泽等周边高铁站。跨黄河区域联系方面,跨黄河的路网密度低,间距跨度大,目前濮阳市仅有106国道、208省道,德商高速公路、205省道与山东的联系,往南跨区域的整体运输能力有限。
在对外交通通道上,以高铁、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强调跨区域“放射状”铁路网建设(见图7),加快推进郑济高铁、濮汴郑城际铁路、安濮城际铁路、濮菏城际铁路等的建设与选线,打造与核心城市的1小时铁路交通圈。完善跨省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濮阳至阳新高速和卫濮高速东延线,形成“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绿城路西延建设,对接303省道,实现濮阳至豫东北机场快速通道建设。提升跨黄河交通通行能力(见图8),新建5座跨黄河大桥,规划3处渡口改浮桥,规划建设吴坝码头,加强与山东的联系。
图7 区域“放射状”铁路网Fig.7 Regional "radial" railway network
图8 跨黄河区域交通设施Fig.8 Traffic facilities across the Yellow River area
3.2 引导人口集聚方向与战略平台培育,优化空间秩序
3.2.1 整合资源配置与拓展方向,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的规模能级
在濮阳市域层面,整合全域资源构建南部、中部、北部3大功能板块分区(见图9)。南部板块以民生、生态为导向,强化生态特色农业;中部板块以集聚发展为导向,强化城市服务和产业发展;北部板块以传统农业发展为导向,强化城乡统筹。在濮阳中心城区层面,确定“中心聚集、北进东扩、西调南优”的空间发展方向,形成“一心、三城”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一心”是由濮上路、冀豫鲁铁路、106国道、范辉高速围合而成的区域,是城市综合服务和展现城市竞争力的城市服务核心区;“三城”为城市空间整合优化形成的濮西生态科技城、濮东高铁新城和濮阳历史文化城(见图10)。
图9 濮阳市全域3大功能板块分区图Fig.9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al sections of Puyang
图10 濮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Fig.10 Spatial structure of downtown Puyang
强调中心城区和县城作为吸纳人口转移的核心平台,建构“1—6—64—N”的市域城乡规模等级体系。“1”是吸纳人口的主要平台——中心城区,“6”是吸纳人口的次要平台——清丰县城、南乐县城、范县县城、台前县城、新型化工功能区和庆祖镇,“64”是建制镇和集镇,“N”是多个村庄居民点。重点发展中心城区,使其成为市域战略产业发展主平台、市域人口集聚主平台,以及全市城镇职能一盘棋的统筹平台,进而形成参与区域竞合、带动全市发展的强力极核。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与县城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扩大县城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力求将其建设成为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
3.2.2 保障9大产业平台的用地规模,重点建设新市镇和特色小镇
新型城镇化的两大特点就是效率与集约,类似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以分散、“自上而下”为特征的模式,河南作为传统农区已经很难复制这种模式。具体来说,传统农区乡镇大部分是农村地区,无法承载工业化的发展,即乡镇工业模式不适合河南传统农区。应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和县城9大产业平台建设,包括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濮东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南乐县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台前县产业集聚区、濮阳县化工产业集聚区(见图11),而对于镇级园区的用地规模应严格控制。
图11 濮阳市9大产业平台分布与发展方向Fig.11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9 major industrial platforms in Puyang
明确各产业平台的重点发展方向,如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引导基础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物流、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既有化工转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清丰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家具制造、食品加工和节能环保;台前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羽绒及服饰加工、石油化工、机动车配件。
有侧重地打造石油化工特色小城镇为“新市镇”,将柳屯镇、濮城镇、文留镇、户部寨镇、庆祖镇打造成为新市镇,提供功能完善的设施,促进其向小城市发展。沿第三濮清南干渠和沿黄河大堤的两条特色城乡发展带,重点打造24个特色小镇。依托濮淸南干渠沿线的农业产业特色,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提供以农业观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联动;依托黄河滩区的生态特色与扶贫政策要求,引导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林果种植等产业,解决滩区移民就业问题,形成富有特色的沿黄生态旅游观光带。
4 结语
濮阳市虽位于豫鲁冀三省省际地理中心,却未能发挥地域枢纽功能,长期以来属于通道型城市,在区域中被通过、被跨越,交通、产业、形象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作为边际型城市,濮阳在河南省内地位不突出,与省界周边区域相比综合经济实力也薄弱,面临被“腹地化”的风险;二是作为拼贴型城市,濮阳各功能片区独立发展难以统筹,外围组团配套建设相对滞后,限制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三是作为资源型城市,濮阳的传统产业结构亟待转型,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域城镇化带动不足。
然而,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米”字形结构中,濮阳所在的“西南—东北”轴线是对接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重要通道,濮阳若能抓住空间重构、价值重估的机遇,培育特色功能、塑造功能节点,找准面向区域、融入区域的角色定位,将有机会从通道型城市,跨越边缘型城市,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北部的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基于此,本文提出濮阳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两大战略路径:一是通过差异化的区域职能、多元化的产业体系、高可达性的区域交通来拓展市场腹地;二是通过板块化的全域布局与城区布局、集聚化的产业平台与人口平台、主题化的新市镇与特色小镇来优化空间秩序。
对于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而言(见表4),它们远离省内中心城市,既是省域边缘地区,又是跨省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地”,以及人流物流等经济要素的“集散地”。“中心地”的角色要求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自身能级较高,能更好地带动和促进周边区域的发展,以一己之长融入区域分工获取新定位,以产业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资源优化配置布局新经济空间。“集散地”的角色要求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强的集散能力,搭建经济要素快速输入的交通设施通道,明确经济要素流入后的空间集聚平台,提升城市对经济要素的价值吸引力。
表4 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特征Tab.4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ter-provincial regional central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