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的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以江苏省常州市石龙嘴历史地段为例

2022-01-18李乃馨张京祥

上海城市规划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龙运河基因

李乃馨 张京祥

0 引言

运河城市的“城—水”互动关系与城市文化发展紧密相关。放眼国际,运河前期为城市的生长演变带来契机,后期通过文化功能置换,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结构。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等从原有的物流运输、军事防御功能转向特色旅游等景观游览功能,聚集城市人气与活力。英国旁特斯沃水道桥、阿曼阿拉夫贾灌溉体系等申遗后作为城市文化符号受到保护。回看我国,京杭大运河带动沿岸城市的人口迁徙和物质交换,在城市老城区内形成沿运河布局核心功能的空间结构,也造就了历史地段内众多历史遗存与文化景观,承载了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群体记忆[1]。然而,我国压缩城市化进程[2]使得运河城市一度呈现“去运河化”的发展状态。在如今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受到重视,建设“文化城市”成为共识,但运河城市文化建设多以展示运河本体为主,忽略对运河旁历史地段的文化基因的挖掘与现代功能的植入利用,造成历史地段功能脱离现代城市功能、文化品牌不显著等问题。

常州因地理位置与水道环境优越,一度成为江南地区的漕运咽喉和贡赋重地,如今也是积极推进运河城市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石龙嘴历史地段曾是常州漕运集散及商业中心,其与运河的互动关系具有历史典型性,因此选其作为研究对象。漕运时期,城市的核心功能沿运河展开,京杭大运河、南运河、锁桥湾3条运河贯穿研究对象内部,漕运空间布局结构明显、文化遗存丰富;漕运废止后,历史地段与运河的关系逐步疏离;工业时期运河再度复兴,工业遗址留存;现代时期,地区周边文化复兴风头正劲,青果巷文化街区、运河五号等跃升文化地标,南大街商圈、新建地铁线路为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见图1)。多种文化的杂糅使得石龙嘴地段成为常州市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对此进行研究可以小见大地探讨运河城市不同特征历史地段文化基因传承的普适化方法——借鉴“空间基因”的识别、解析手段,运用城市空间规划、文化战略和治理措施,开展运河城市历史地段文化基因传承研究,以期将历史地段融入现代运河城市结构、发扬运河的个性文化。

图1 常州石龙嘴历史地段区位Fig.1 Location of Changzhou Shilongzui historic area

1 文化基因:运河城市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1.1 文化基因的概念内涵及发展

“文化基因”脱胎于生物性状遗传中的“基因”概念,其内涵为城市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地方代表性并具有广泛共识的基本单元,控制城市文化的表达与传承。国外对其研究从自然科学领域出发,后期转向社会领域:查理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表述生物学与社会学遗传理论的共通性;海林提出模因是一种记忆资讯模式,可利用人脑作为复制机器,自主传播与扩散。国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最初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梁鹤年[3]引入文化基因理论,解决城市问题和发展困境;施舟人认为不同文化传统和多样文明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文化模式,具有发展和传播性;段进通过创建城市“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体系,从城市空间角度解决历史文化传承的技术难题,并将其应用于苏州古城“四角山水、十字发展”以及雄安新区“一方城”“平原低地系统+高台组团”的空间模式规划中。“空间基因”的提出极大丰富了“文化基因”理论体系,使其从社会科学领域再次转向城市空间形态学领域,近年来从空间角度讨论历史城市、街区或地段、乡村更新规划的学术研究不断涌现。此类方法使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传承过程变得可知可感可视。

纵观此类实证研究对象,其文化影响因素单一,对运河城市历史地段在“运河文化”“地域文化”双重作用下的文化基因传承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此类多要素作用的历史地段文化基因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运河城市文化系统发生与表达

运河城市文化系统的发生与表达受地域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双重影响:因运河而建设的城市文化根基为古运河文化——运河带动人口迁徙与物质交换,催生了城市的出现及文化的产生;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交融而生的产物——漕运交通的加持促使该类城市发展提速升级。在提取文化基因的过程中,不可仅考虑街道、水系等单一元素的影响,而应考虑运河、地域文化叠加作用的复合元素,对其进行解析与控制以形成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的空间特色。

2 运河城市历史地段文化基因的提取与解析

2.1 历史风貌区与建筑风貌的现状评估

为对文化资源的归类分级、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各种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需开展历史风貌区现状评估,全面把握资源的相关信息,促使规划管理、编制等多方部门对于资源属性的价值达成共识[4]2。使用历史风貌区内建筑风貌评估标准表对研究对象内部的建筑现状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结果划定建筑风貌级别(见表1)。

表1 历史风貌区内建筑风貌评估标准Tab.1 Historical section style area and building classification

石龙嘴地区的历史地段范围已被划定,漕运风貌历史地段沿十字交叉的3条运河分布;工业历史地段为原常州柴油厂厂区;地区内部相关漕运、居住、工业建筑按照建筑风貌评估标准进行级别划定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常州石龙嘴地区历史地段、建筑风貌分级及实景图Fig.2 Historical section,architectural style classification and real picture of Shilongzui district,Changzhou

2.2 识别提取文化基因的基本元素

(1)城河相依:运河城市文化底色

大运河因漕运而贯通,带动沿岸城市或“因运河而生”或“因运河而兴”,城市、运河关系密切,空间布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组织经验之间存在关联性与文化标识性[5]3。

(2)漕运市井:运河城市文化交往催化剂

繁华的漕运交通使得运河城市享受服务业、娱乐业高速发展的红利[6],市井进而成为市民交往的核心场所,催化多样文化在市井中随着商品交易而产生碰撞与融合。

(3)分层布局,水陆错落并行: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空间组织方式

运河作为贸易集散地,促使城市以河道为交通骨架,沿河道或垂直于河道组织各类城市功能分层布局:运河岸边的码头水埠联系运河、货物、人,紧贴运河的街巷服务于运河贸易。外部空间依次布局手工业、运河管理衙署、居民区和地方管理机构[7]。

(4)城在园中,园中有城:运河城市园林空间布局特征

运河城市绿地资源丰富,兴建园林以增强市民的视觉审美感受;园林内部叠石理水,浓缩城市山水特色。

(5)手工业艺术:运河城市历史地段非物质文化特色

运河贸易带动经济重心南移,人们满足温饱之余,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手工业艺术在繁荣的经济贸易中蓬勃发展。发源于常州市石龙嘴地区内的梳篦、乱针绣等手工业艺术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仍活跃于街区、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孕育浓厚的艺术氛围。

(6)工业厂区:“苏南模式”沿运河发展的历史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模式”带动江南运河城市沿运河布局工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时代,城市规划运河旁工业功能向外转移,保留具有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址,植入现代文化功能,以留存“苏南模式”沿运河发展的历史文化印记。

2.3 对运河文化基因的解析

(1)还原“城河相依”的文化特征,需使运河承载交通及文化功能,以开发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同时置换历史地段原有功能以衔接城市现代产业及空间结构。

(2)“分层布局、水陆错落并行”“城在园中、园中有城”这两类文化基因,是对于运河城市不同空间组织方式的描述。组织石龙嘴地段内整体空间布局的时候,注意控制建筑直接接触地面,街道沿河布置,街巷尺度比介于0.5到2.0之间(见表2)。

表2 “水陆错落并行”文化基因解析Tab.2 Cultural gene analysis of "land and water scattered in parallel"

为延续“城在园中、园中有城”的园林空间布局特征,需确保城市中园林分布具有韵律感,园林以乔灌木草为主,配以山石、水体等浓缩城市山水意象,辅以少量景观建筑隐于自然环境中,营造出“虽为人做、宛如天开”的审美意趣(见表3)。

表3 “城在园中、园中有城”文化基因解析Tab.3 Cultural gene analysis of "city in garden and garden in city"

(3)漕运市井建筑体量较小,以坡屋顶、1—2层建筑为主。街巷尺度宜人,街巷高宽比为0.5到2之间。由于漕运交通以运河水系为核心,可对岸线进行柔化处理,促进漕运市井空间与水体之间产生交融。

常州柴油厂工业遗址真实记录了石龙嘴历史地段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辉煌的工业历史。保留厂区内部一级工业风貌建筑,将其作为文化空间节点,组织参观流线,并将其进行一定功能置换,承担集会、文化博览、结构拆解等功能,形成有节奏的空间秩序(见表4)。

表4 “漕运市井”“工业厂区遗址”文化基因解析Tab.4 Cultural gene analysis of "grain transportation market" and "industrial plant site"

(4)手工业艺术具有经济性,打造并发扬其文化品牌,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价值。由于手工业艺术需要活态传承才能保持活力,因此对于展示空间、经济开发有较高要求,手工业街区整体呈线性布局,局部设置节点容纳游客聚集活动或手工业制作流程的宣传演示,同时需要维护好地段内部原有的手工业博物馆,面向游客开放,使其系统了解手工业艺术的文化魅力(见表5)。

表5 “手工业艺术”文化基因解析Tab.5 Cultural gene analysis of "handicraft art"

2.4 运河城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及相关法规解读

国家层面,现有运河历史地段保护办法创新了遗产传承利用机制,构建大运河国家级体系,推动国家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围绕大运河价值和活态特性,提出开展资源调查、提升保护层级、推动保护立法、落实属地责任、建立规划体系、加强协调管理、强化安全监管等全面强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相关工作要求,并根据水工遗存、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等各类文化遗产特点,提出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措施。地方层面,现有运河历史地段保护办法采用多项制度审议运河有关的建设工程,并通过建立档案资料和预警系统开展保护工作。

但由于运河跨越区域广,涉及权责部门多,导致运河保护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存在部分脱节现象,易出现权责不明的问题,引发矛盾,保护规划与文化传承工作举步维艰。

3 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的文化基因传承策略

3.1 整合运河城市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城市结构

(1)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协同发展

国家着力建设运河文化公园、博物馆等,通过整合多个文化大区内不同运河城市的文化资源,串联成运河文化带。《常州大运河文化发展带规划》在此基础上划分多节点,打造常州大运河风光带,其中石龙嘴地区以“漕运”为特色,融入常州大运河文化带中协同发展。

(2)融入城市现代规划结构

常州市编制的《老城厢复兴计划》,可提升老城区文化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8],鼓励已经被边缘化的运河功能核心化,使其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结构,对文化基因与其共生的环境、人群活动、经济开发进行整体靶向性保护、强化和传承[5]7。结合石龙嘴历史地段的文化基因识别与提取,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常州大运河带旅游服务区与常州历史文化博览区。以运河水系为依托,在历史地段的文化基底上,串联各类文化基因(见图3),形成手工艺—漕运市井—工业遗址—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走廊(见图4),走廊两侧以开放空间吸引游客进入,适应地段原有“分层布局、水陆错落并行”的空间肌理,与周边地段规划融合(见图5)。

图3 石龙嘴历史地段文化基因分布图Fig.3 Cultural gene distribution in Shilongzui historic area

图4 石龙嘴历史地段更新规划结构图Fig.4 Renewal planning structure of Shilongzui historic area

图5 石龙嘴历史地段规划总平面图Fig.5 Shilongzui historic area general plan

3.2 保育重生:文化景观更新再现

(1)重建经典文化设施,唤醒公众认同感与归属感

为使得濒临消失或已经消失的,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基因获得重生和再现,需要借助文化保护技术,按照文献记载、口述历史等,复原文化设施的风貌、体量与特征,确保文化景观更新再现后的原汁原味。

石龙嘴历史地段因内部的水利设施状似龙嘴而得名,该地段“江湖汇秀”的特色名扬一时。然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设施随着运河疏浚整治被拆除,这段漕运繁华的历史画卷被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所掩埋。随着常州古运河功能从原来的物流、灌溉转向文化景观功能,石龙嘴水利设施更多的是作为一处文化设施,诉说当地历史,以唤醒公众对于该地段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打造文化生态保育区,有序引导活力聚集

由于文化基因离开其所生存的自然土壤就会失去原有价值,因此引用“文化生态保育”概念,通过就地开发保护,使记录原有历史信息的文化基因能够可持续发展并传承[9]。

在历史风貌区与建筑风貌的现状评估基础上,拆除价值不高、风貌不佳的建筑,留存历史文化建筑,在历史地段内布局传统民居展示区、漕运文创街区、手工艺文创园、工业遗址文创园、精品民宿区、运河园林风光带的核心文化功能(见图6),并在周边历史风貌区布局商业、居住等功能,综合运用各类空间规划手法,打造具有韵律感的空间,引导游客参观游览(见图7)。

图6 石龙嘴历史地段功能分区图Fig.6 Functional zoning of Shilongzui historic area

图7 陆上景观流线与结构分析Fig.7 Analysis of landscape streamline and structure on land

3.3 战略转嫁:文化资源转化资本

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的文化特色塑造离不开文化战略的部署,将文化基因与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等经济元素嫁接,通过功能空间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历史地段内部空间结构转化,加速历史地段空间重构与外向扩展的速度[10]。

(1)供应上下游文化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文化产业链条依据特定的供需与时空布局关系,由上游的内容创意开发,中游的生产设计制造,下游的营销传播推广组成[11]。对历史地段的文化产业而言,在既有上游文化景观深度开发的基础上,可推出特色民宿、纪念消费产品等,增强游客与地段之间的互动,以拉动经济消费。通过下游的符号传播推广环节打造地段知名度,以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共享、共赢的良性发展模式(见图8)。

图8 上下游文化产品布局分析Fig.8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cultural products

(2)多层次布局文化商业功能,形成梯度消费层级

配备不同层次的商业类型,以满足多样商业消费需求:依托地铁站点,发展地铁商业,引导潜在消费者进入地段内部,集聚人气;布局现代商业区,带动地区日常消费;在历史风貌区内,将地方手工艺制作、体验与文化展销相结合,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在历史风貌区与现代商业区的过渡地带,建设中等体量新中式风格的商业建筑,协调两种风貌,布置文化展区(见图9)。

图9 多层次文化商业布局分析Fig.9 Analysis of multi-level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layout

3.4 符号传播:文化活动营销宣传

(1)线下文化空间与文化活动策划

推动文化基因商品化、符号化,将其应用于纪念品设计,以及瓦当、石柱、台阶、墙壁等建构筑物的更新改造中。建设“文化实验室”,聚集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集群,进行文化营销或举办文化活动,从而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12]。

(2)线上虚拟文化空间促进交互认同

将运河城市历史地段文化基因进行数字化采集、转译与表达,以可视化的方式,搭建一个可供检索、多主体的开源数据系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讲述地区文化故事,同时还可借鉴故宫文创自制APP、GIF、H5、表情包等方式制造营销矩阵,加深读者对文化的认同感[13]。

3.5 管控协调: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为保障对运河本体及周边历史地段管理的有效性,需建设运河跨部门的“责—权—利”管理体系、设立一体化大运河管理委员会作为专职管理机构、赋予运河管理机构专一的资源处置权力,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形成垂直的管理结构,对应国土空间规划层面落实运河保护规划的责任,并通过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彼此关系,保障运河本体及周边历史地段法律法规与文化传承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

4 结语

就运河城市的文化建设而言,运河文化和地域文化二者作用的特殊文化形成路径,也造就了运河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确保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原真性、整体性是文化保护与城市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地段作为城市发展的缩影,凝固了城市的历史,而文化基因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单元,控制文化的发生与表达形式,因此对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的文化基因进行识别与解析,并综合运用空间规划手段、文化发展战略和法律法规治理等方法控制文化基因的传承,适当引导其与城市发展协调转型,置入新的功能,使之可持续地发展才是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真正的保护之道[14]。这样才有利于在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改善居民的文化生活、为游客提供更好参观体验的同时,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持运河城市历史地段的个性文化特征,从而升华运河城市形象,凝聚运河城市精神[15]。

猜你喜欢

石龙运河基因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Frog whisperer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鹧鸪天·游石龙水库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力量哪里去了
曲靖市档案学会倾囊相助 力推石龙村脱贫出列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