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水塘空间的文化价值辨识*
——以浙江省为例
2022-01-18杨贵庆夏小懿
杨贵庆 夏小懿
0 引言
2020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以及2021年“一号文件”[2]均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重点强调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目标和任务。2021年的“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我国各地村庄特别是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如何深入挖掘、认识珍贵的文化遗存,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通过物质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达到保护、赓续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目标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综观我国的传统村落,无论是在其选址、布局之初,还是在其各时期营建、演进过程中,都伴有对水环境的精心考虑。村落中的水系不仅具有取水、洗涤、消防和防洪排涝等应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功能,也是村落居民日常交往和重大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它不仅是塑造村落景观的重要载体,而且蕴藏了宗族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作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手法和要素,水系的布局往往不是零碎的,而是从整体结构层面予以把握,把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那么,营造传统村落的先民是如何结合地形地貌环境和精神追求来规划布局水塘空间的呢?换言之,如何在生存环境的营造中充分寄寓文化内涵、体现文化意境?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浙江省5个较为典型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案例,深入剖析其水塘空间的文化价值。在相关物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从水塘的空间分布、大小、形状,以及与村落重要公共建筑或开敞空间的关系等入手,对其空间特征予以梳理,并深入挖掘其社会组织作用和文化寄寓,辨识蕴藏于水塘空间的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与文化和社会秩序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旨在为当前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以及国土空间村庄规划编制、乡村建设行动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 文献研究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国内文献研究范围。在1996—2020年的25年时间跨度内,搜索主题或“篇关摘”(篇名、关键词、摘要)关于“传统村落”“水塘”“水塘空间”“文化”和“保护利用”,以及“传统聚落”“水系”等相近用语。剔除不相关内容后,共找到相关文献764篇。需要说明的是,相关论文虽在行文中涉及“水塘文化”,但未在主题或“篇关摘”中体现,本文可能未覆盖到。本文仅对检索到的764篇论文进行分析。
1996年以来,有关传统村落水塘空间和水塘文化的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基本呈上升态势。2013年至2018年增速最快,并于2018年达到峰值(见图1)。2017年以来,传统文化和水系研究主题受到学术界更为明显的关注。1996—2016年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平均值约为20篇,而2017—2020年相关文献年发文量是初期的近5倍,表现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日益受到重视之后,传统村落、乡村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和重要性明显增加。
图1 关于传统村落水塘文化相关文献数量变化Fig.1 Variation of the amount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culture of pond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然而,虽然“传统村落”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水塘空间”的研究仍然欠缺,尤其是水塘的保护利用尚未受到足够重视。通过对764篇相关文献的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传统村落+水系”相关文献数量最多(564篇,占73.82%),其次为“传统村落+文化”的相关文献(531篇,占69.50%),而“传统村落+水塘”相关文献数量较少(151篇,占19.76%),最少的是以“传统村落+水塘+保护利用”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十分有限(23篇,仅占3.01%)(见图2)。
图2 相关主题词关联度的文献数量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the amount of literature with relative topics
通过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3)和聚类时间线(见图4)分析,发现近25年对传统村落水塘与水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景观价值与物质功能,如公共空间、防洪排涝、生产生活用水等,而聚焦水塘与水系文化价值、精神象征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图3 传统村落水塘文化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Fig.3 Co-appearance keywords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culture of pond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图4 传统村落水塘文化相关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分析Fig.4 Timeline map of keywords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culture of pond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在相关高被引文献中,刘沛林等[3]指出水作为重要古村落景观之一,不仅是普通风景,亦蕴含深刻的文化含义,包含山水意象、生态意象、宗族意象和趋吉意象4方面的基本意象;杨贵庆等[4]从自然智慧与社会语义两方面整体考虑传统村落总体布局,提出水系防洪排涝、防旱消防、资源利用、领域认知、公共交往等多元价值;张纵等[5]、朱雪梅[6]、张东[7]分别以徽州、粤北以及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为例,分析了水系的空间特征、物质功能及其体现的风水思想和兴文运等文化寄托;陆林等[8]、逯海勇[9]在对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和宏村水系进行分析时,均特别提到古村落水系的景观美学特征;张健[10]145在分析番禺大岭村水系的空间特征与物质功能之余,还提及水系的界标作用。以传统村落水塘或水系保护利用为主题的高被引文献中,陈英瑾[11]为聚落内部水系等乡村景观要素提出保护、优化和创新3类乡村景观政策;严云祥[12]与张健[10]147分别以江山市大陈村与番禺大岭村为例,提出水系整治的策略。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学者已开始重视传统村落中的水塘空间,也开始从文化视角对其开展研究,但仍有待更深入、系统地加以阐释,并将其与空间布局分析和村庄规划相结合。已有文献多为对(某一地域)传统村落整体景观特征的分析,而很少将水塘作为本体加以深入研究。因此,在当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的语境下,以水塘空间为对象,从文化认知和文化价值的视角,系统地进行水塘空间的特征分析、文化价值挖掘、保护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2 水塘空间的文化价值辨识
毋庸置疑,水塘空间的价值首先在于物质功能,这也是其最直观的表现。一般来说,其物质功能包含生产生活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两大方面。其中,在生产生活方面,水塘是传统村落中重要的水源,为村落居民提供饮用、洗涤、洗澡等生活用水,以及灌溉、养殖等生产用水;凭借其蓄水功能,水塘还具有防洪、排涝、防旱、消防等防灾作用。在生态环境方面,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常见液体和固体物质,所以水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夏季降温、冬季保暖,以改善村落小气候的作用;由于水塘汇水后,固体杂质将缓慢沉淀或被莲藕等生物吸附,水塘亦有助于净化水质,减少传统村落生活污水的排放。
基于物质功能,传统村落的水塘空间还包含精神文化功能。换言之,先民在布局传统村落总体空间格局的时候,往往综合了物质功能和精神文化功能两方面。在对一些优秀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分析中,笔者发现有些传统村落水塘空间的布局特征是立意在先的,以文化认知和立意追求来因地制宜布局水塘空间,反映了先民统筹兼顾精神文化功能和物质生活功能的水准。以下结合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典型案例的分享,尝试归纳村落水塘物质空间表象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2.1 风水思想:朴素的宇宙观
我国先民在早期的聚居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概括总结,形成阴阳五行学说。在这种传统的宇宙观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整体,由此引申出“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当阴阳五行学说被应用于人居环境建设中,则发展出堪舆学(“风水”理论),以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指导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和建筑建造[13-14]。
在堪舆学的理论中,由“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之说可见,水作为村落居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是传统村落选址和布局时重要的考虑因素,而若传统村落的水势不足或水流过急,可采取引水开沟、挖塘蓄水等补救方法,以“荫地脉,养真气”[15],水塘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另外,在风水理论中,对水塘的考量不仅出现在传统村落的整体布局,也应用于住宅选址中。例如,宅前离门稍远处开半月塘者被视为“吉宅”,而宅前开新塘、宅前有双池、宅西有池或宅前宅后均有塘者则均被视为“凶宅”[16]等。
以第三批(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第七批(2019年)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社峰村为例(见图5),社峰村位于金华市兰溪市永昌街道,该村落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距今已有750余年。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较远处有低丘,永昌溪自北向南贴村而过,村落与自然山水的空间关系很好地契合了风水思想中村落选址宜“枕山、环水、面屏”的观念。以此基本山水格局为基础,社峰村内分布有18口水塘,基本均布的水塘一方面发挥着其物质功能,作为村落排水系统的重要构成、应急消防的必备水源和小环境的气温调节器;另一方面,建筑前多呈半月形的水塘也遵循风水理论,承载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文化寓意,是村落居民趋吉的精神寄托。
图5 金华市兰溪市永昌街道社峰村水塘空间分布示意图①参考《兰溪市永昌街道社峰村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2019—2025)》(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9)。Fig.5 Diagram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nds in Shefeng Village,Yongchang Sub-district,Lanxi,Jinhua
由上所述,虽然堪舆学中的某些关于水塘的理论主要是起心理暗示的作用,然而,根据前文提及的水塘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两方面的作用,背山面水的村落和住宅选址,对水源的重视和挖塘蓄水的措施,以及宅周少挖水塘防止小儿落水等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传统村落中的水塘空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体现,是对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早期阐释,也反映了村落居民消灾降福的美好憧憬。
2.2 乡土信仰:融汇的能量
传统村落水塘空间的设置分布与先民的乡土信仰也有一定的关联。我国传统村落的乡土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自然神祇和英雄人物崇拜,以及自然崇拜等。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作为我国传统宗教思想深入民间,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乡村地区皆多有佛寺建设。我国佛寺的主体部分一般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殿堂前设有庭院,庭院中多见池塘[17]。这不仅是受到“负阴抱阳”的堪舆理论的影响,被用作莲池、放生池等的矩形或正八边形水塘,也是不同宗派佛教教义的呈现。
自然神祇和英雄人物崇拜在我国传统村落中很常见,前者包括观音、土地神和灶王爷等,后者包括关帝、药王和地方英雄人物等。传统村落中多有供奉上述神祇的庙宇,出于先民的笃信和重视,以及建筑前设水塘更添吉祥的风水思想,庙宇建筑前设水塘的情景较为多见。
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唐头村为例(见图6)。该村曾名上林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在明朝,当地“神童”元越“升天”,得道成佛,并被嘉靖皇帝敕封为“万代慈尊古佛”。唐头村民遂为其建设乔木庵来供奉“古佛像”,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举行“古佛节”祭祀活动。位于村落西南入口处的乔木庵呈东南—西北向布局,南临苏庄溪,北有半月形水塘落于建筑中轴线上。
图6 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唐头村水塘空间分布示意图②参考《开化县苏庄镇唐头村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0)。Fig.6 Diagram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nds in Tangtou Village,Suzhuang Township,Kaihua County,Quzhou
传统村落尤其是少数民族村落中还存在将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之物视为神祇的原始信仰。其中,对水的自然崇拜主要是出于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繁衍的关键作用,具体表现为各地区、各民族关于水的不同祭祀仪式、对雨水的占卜和祈求,以及禁止污染水源、禁止在水边高声喧哗、禁止砍伐水源树木等“水禁忌”[18-19]。
2.3 礼制观念:场所的秩序
礼制观念作为儒家的基本思想对我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影响深远。所谓“礼”者,主要包含君臣、长幼、内外、男女等几组权力关系。其中,对传统村落布局影响最大者是“内外”一组。在儒家思想中,对基层社区的组织主要是通过强化血缘和亲缘纽带,宣扬对祖先的尊崇,以宗族社会的形式保障地方安定的方式实现。这种对“合族而居”的要求一方面产生了传统村落集聚、向心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也使得象征宗族势力和祖先崇拜的祠堂成为传统村落的核心。
出于风水趋吉的思想,祠堂前多设半月形水塘,且水塘大多与祠堂主体建筑共享中轴线,呈对称布局。由于作为传统村落核心的祠堂既是村庄几何中心附近或村庄入口醒目处的空间核心,也是村落(宗族)成员参与祭祀祖先、商议决策、教化惩戒、婚丧仪式等社会活动的公共活动中心,因此与祠堂紧邻的水塘也成为村庄中心或入口的空间标识,是传统村落居民对村落空间领域心理认知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与附近的滨水空间或小广场共同提供日常社会交往的室外场所。
以浙江省两个典型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为例。一是绍兴市新昌县双彩乡上下宅村(见图7)。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越王杨侗次子杨白为避战乱,隐于彩烟山,其后人便在彩烟山中繁衍生息,至杨白六世孙曾迁居至天台,至十四世孙又再度迁入。时至北宋,随着杨家兄弟分门立户,彩烟杨氏形成上宅、下宅两大房派。到了明清年间,村内建造了上宅六塘和下宅七塘,13口水塘到如今还留有8口,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长塘和回塘,分别位于上宅九架和下宅九架的轴线南端。这两处水塘协同邻近的用于丧礼和祭祀活动的两处建筑分别作为上宅和下宅的核心空间,发挥中心标识和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
图7 绍兴市新昌县双彩乡上下宅村水塘空间分布示意图③参考《新昌县双彩乡上下宅村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9)。Fig.7 Diagram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nds in Shangxiazhai Village,Shuangcai Township,Xinchang County,Shaoxing
二是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山下阳村(见图8)。该村由麓阳张氏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以溪畔的香火堂为发展原点,后逐渐向北、向西扩张,形成今日的村庄格局。山下阳村以村庄南部的一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为核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新祠、香火堂、祭祀广场、月池、风水墙、荷塘和张氏宗祠,并基本呈中轴对称,月池与荷塘北接香火堂,南连宗祠,同时也是这组核心空间的核心。月池半圆的形状承载着“月亏则盈”的寄托,环绕月池南侧边缘的风水墙暗含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与“和”谐音的荷塘蕴藏着“家和万事兴”的希冀,圆形水面和其北侧的方形小广场则共同映射出我国先民构想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山下阳村的这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构成村落的核心场所,容纳了居民祭祀天地、祭拜祖先等仪式性活动和浣衣、洗菜、聊天等日常性活动,构成村民对村落领域认知中的村落中心标识,并同时体现出我国传统村落布局中的宇宙观和风水观、宗族的控制作用,以及先民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它们也奠定了整个传统村落的格局,在村庄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道路网络的延展也基本遵循了其轴线而进行。
图8 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山下阳村水塘空间分布示意图④参考《松阳县山下阳村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6)。Fig.8 Diagram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nds in Shanxiayang Village,Gushi Township,Songyang County,Lishui
我国的传统村落中,多有村民自发约定形成的关于水塘空间使用的行为规范,例如旨在保障饮用水水质的分区分时用水、“池内三禁”“池台三禁”等准则。这种乡规民约依托宗族的向心力和集体认同性,在传统村落的基层社会组织中有效地起到约束和规范宗族(村落)成员行为,稳定社会秩序和民生安定的控制作用[20]209-212。因此,传统村落水塘空间提供的场所秩序,为营造家族聚居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支撑。
2.4 人文追求:向往美好生活
传统村落水塘空间被赋予了先民的人文追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人文追求首先体现在对个人、家庭和宗族发展的愿望上,主要包含兴人丁、兴文运、兴财运3类。上述3类愿望实为良性循环的3个层次,前者为后者的基础,而财运亨通又可反过来支撑家族的人丁兴旺[20]174。事实上,这3类愿望与前文提及的风水理论、礼制观念和儒家思想等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者正是风水思想中所谓“气”的引申,亦为宗族繁衍、壮大的充分必要条件,学而优则仕也是儒家入世思想广泛影响下孕育出的文化追求。
何重义等[21]在研究楠溪江古村落时发现,芙蓉村和苍坡村的村落布局分别采用了“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的文化隐喻,体现了村落居民对魁星点斗、人才辈出的美好向往,其中,“斗”和“砚”即是以大小水塘为象征。在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见图9),在建村时设有“七星塘”和“七星伴月”土墩。这不仅是对村落选址风水不足的弥补,也是对宗族人才济济、光宗耀祖的期许。高迁村的七星塘为7个方池,基本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塘名依照星名,依次被称作天枢塘、天璇塘、天玑塘、天权塘、玉衡塘、开阳塘和摇光塘。村内另有4处水塘,均用作生产生活水源。
图9 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水塘空间分布示意图⑤参考《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重点村规划》(上海开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0)。Fig.9 Diagram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nds in Gaoqian Village,Baita Township,Xianju County,Taizhou
水塘空间映射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包括传统村落营建者在景观美学方面的价值取向。一则,水塘近有石阶、幽径、草木、屋舍,远有流水、田野、林地、群山,构成的田园山水诗画境界向来是我国古代文人心中的桃花源。二则,水塘“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弧形边缘、塘中静水与溪中流水构成的动静关系、建筑实体与水中镜像构成的虚实关系等均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三则,根据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水的动静皆宜、不争处下等特征的赞美实则也是对个人灵活变通、谦和无为等品性的要求。
3 水塘空间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3.1 高度重视水塘空间的文化价值
随着城乡给排水设施的逐渐一体化,传统村落中的水塘已经渐渐失去给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其防灾和改善小气候的物质功能依然存在。另外,水塘因蕴藏了中国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中的文化隐喻,体现了先民朴素的宇宙观、乡土信仰、礼制观念、人文追求等传统思想,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中“文化定桩”和“点穴启动”的关键节点,在其继续发挥公共空间和领域标识作用的同时,传扬、赓续传统文化精华。
3.2 慎重对待水塘空间的整治
在传统村落更新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填埋水塘。在充分认知村落水塘空间的历史演进和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对淤堵的水塘进行清淤和水质净化处理,并疏通与其相连的水系,保证常有活水流动,尽可能避免水塘再次淤积。对于水塘的滨水空间,则可结合绿地和小广场组织亲水或滨水活动,可适当丰富驳岸绿化景观,并增加树荫下的桌椅等休憩设施。在空间更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设计。例如,在水塘面积不大的情况下,不宜在塘中建桥,破坏水塘的整体性。
3.3 将水塘空间纳入村落公共空间网络
强化水塘空间与村落其他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联系,构成连续、系统的村庄公共空间网络。在呈现传统村落既有格局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保护好水塘空间和邻近的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以及庭院、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轴线关系,形成村落重要的公共活动的“穴位”,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供空间载体;梳理好包含水塘在内的村落水系,并形成完善的滨水步行系统;衔接好滨水步行系统和整个村庄的公共空间网络。
4 结语
水塘空间作为独立的点要素,在传统村落“点、线、面”水系环境和公共空间系统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兼具物质功能和精神文化功能。应从传统村落总体结构和文化特色的高度来看待水塘空间,综合考虑其在生产生活、景观环境塑造以及文化隐喻和精神象征等方面的作用。
水塘空间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反映先民朴素宇宙观的风水思想,融汇村民集体意识和能量的乡土信仰,体现村落场所秩序的礼制观念,以及凝结村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文追求。因此,在水塘空间特色风貌的表象之下,具有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
在当今我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要更加注重传统村落的水塘空间保护和利用,加强其对村落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