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症候积分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2-01-18方丽李少红白光洪
方丽 李少红 白光洪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表现为耳鸣、阻塞感及耳闷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听力下降,是临床耳鼻喉科中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在中医学理论中,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胀耳闭”范畴,而风热上壅、经气痞塞型(简称风热型),肝胆湿热、上蒸耳窍型(简称湿热型)和邪毒滞留、痰瘀交阻型(简称痰瘀型)则为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学中常见的三大证型。[2-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是根据换则会具体症状,对患者进行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行气通窍、健脾益肾等中医药治疗的治疗模式[4]。而临床西医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则多采取消除炎症、清除中耳积液等对症治疗,本研究对两种治疗方案分析,探究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时间段: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病例纳入对象:本院收治的66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②入组前无规范性治疗;③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原发性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存在耳鼻喉科其他恶性病变者;③合并消化性溃疡及胃肠道出血者;④对本研究所应用药物过敏者。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其中中医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09±2.07)岁。西医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7.13±2.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西医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头孢他啶(用法:静脉注射;频率:2次/日+曲安奈德(用法:中耳道内注射,频率:1次/周+麻黄素(1%浓度的喷鼻治疗),针对对中耳积液严重者给予鼓膜穿刺排液清除积液治疗。中医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①将在临床上耳内胀痛、听力下降的同时伴风热症状的归为风热上壅型,清热散邪方为该型首要治剂,方剂组成成分为:连翘、金银花、桔梗各10g,荆芥牛蒡子、赤芍各10g,淡竹叶、甘草、淡豆豉、薄荷各6g,芦根15g。根据患者中医症候进行辨别酌情加减,如同时兼鼻塞严重黄涕难出者可加适量白芷、辛夷。②将在临床上耳内肿胀、听力下降的同时伴有浑身乏力、反应呆滞的患者归为脾气虚弱型,健脾益气方为该型首要治剂。方剂组成成分为柴胡、炙甘草、升麻各3g,黄芪、白术、山药、百合、党参、茯苓各10g。根据患者中医症候进行辨别酌情加减:兼肾阳虚者,酌情加益母草、肉桂。③将在临床上耳内肿胀、听力下降的同时伴有鼓膜凹陷、颜色浑浊的归为痰浊积聚型。化痰通窍方为该型首要治剂,方剂组成成分为:川穹、香附子、石菖蒲、柴胡各10g,茯苓、法半夏、泽泻各15g,红花5g,当归15g。根据患者中医症候进行辨别酌情加减,如兼肺气虚则服用玉屏风散,合并肾阴虚者则加用枸杞子、熟地黄。所有中药方剂均煎服,每日1剂。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一个疗程为一周。连续治疗3周后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经相应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体征较之前比较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与之前比较减少90%及以上;显效:经相应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体征较之前比较明显缓解但未完全消失,与治疗前相比较,中医症候积分减少在70%及以上;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自觉治疗后各临床症状体征稍好转,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以上;无效:患者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症候积分与之前比较无任何变化,甚至进一步严重或增加。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2)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观察记录,根据病情程度分为0、2、4、6分,分数越高者症状越严重[6]。(3)炎症因子:所有患者均于不同时间点[入院后第二日(治疗前)、治疗7d后(治疗后)]检测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检测当日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3mL,4℃下以3000r/min离心10min后去上清以待用。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IISA)检测PCT、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所有试剂盒均购自MARKET INC,所有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各说明书进行。(4)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腹泻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中医组临床总有效率(94.29%)高于西医组临床总有效率(77.42%)(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证候积分 与治疗前比,各组耳痛、耳鸣、耳闷、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等证候积分均下降,且中医组下降程度较西医组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分)
2.3炎性因子 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各组PCT、CRP、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其治疗后中医组PCT、CRP、TNF-α水平低于西医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IL-6、CRP、TNF-α水平比较
2.4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表4 2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病程超过8周分泌性中耳炎是则称为慢性分泌型中耳炎,是耳鼻喉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西医研究领域中,鼓室内积液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且容易反复发作,随着病情的反复与进展,最终可演变成粘连性中耳炎,导致长期听力障碍,严重者甚至失聪,是临床上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中耳炎造成的咽鼓管功能不全,在细菌、病毒及衣原体等感染上具有一定的增进风险,进而产生的机体免疫紊乱与炎症发作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的主要原因。抗生素治疗、变态反应治疗及手术干预时目前临床西医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但随着病例的增多,有调查研究显示,在经西医治疗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仍旧存在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故寻求更高效的治疗方式成为临床共识[7]。
明代医家方隅认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认为脏腑虚弱为引起耳闭的原因[8]。而现代中医理论认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所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体内水谷精微出现异常运化,湿聚而痰生;同时,脾虚则内湿,脾阳不振则水谷精微不滑,加重痰生,如此反复[9]。故该病的主要治疗法则为:祛除湿邪、活血化瘀与健脾益气,需遵循从内到位全面调节身体的原则从内到外调节身体。中医辩证治疗可对患者进行病情的整体了解,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能高效清除病灶,提升临床疗效[10]。本研究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对66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其中风热上壅型主要以清热散邪为主,脾气虚弱型以健脾益气为主,归为痰浊积聚型以化痰通窍为主,取得了较好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组各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较西医组显著,且PCT、CRP、TNF-α水平低于西医组(P<0.05),说明中医辨证疗法可显著改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医症候评分,降低其机体炎性因子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机体内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