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研究
2022-01-18岳兴李健美
岳兴,李健美
(1.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政府,吉林 吉林 132000;2.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026000)
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够起到保障森林健康发展的作用,在技术与管理的相互协调下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目标相契合。
1 林业发展现状
以某省中部一县级地区为例,该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交汇处,可归类为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该县地势南高北低,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以及降雨量存在较大差异,也因此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北部干旱少雨、中部气候温和且光照良好、南部高寒阴湿。该县全年降雨量集中于夏季,为全年的50%,光能资源充足,但缺乏热量资源,常遭受的自然灾害有暴雨、冰雹、霜冻、干旱等。年平均降水量为500 mm,年平均气温在6.8℃左右,最高气温为30.5℃,最低气温-20.1℃,全年无霜期时长为166天。该县主要栽植的草本植物和林木有99科573种,栽植苗木种类共计30科138种,主要有乔木、灌木,其中乔木包括白桦、云杉、华山松等35种,灌木包括忍冬、珍珠梅、高山杜鹃、沙棘等130种,而草本植物共计69科435种,包括田旋花、柳兰、高原鸢尾等。
2 林业栽培技术研究
2.1 合理选择栽植场所
林业产业建设前期,需在苗木栽植前做好栽培场所的选择工作,确保该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可促进苗木健康生长。在选择时,应组织专业人员全方位勘测待选地块自然环境,勘测内容包括土壤营养成分、地势情况、气候条件、水文资源等因素,尽可能选用土壤肥沃且水文环境良好的地块,并保证该区域能够接收到充足光照,为便利浇灌作业有序实施,避免水量过多或降雨量多出现积水影响植物良好生长的问题,还应选择具有良好排水性能的地块开展苗木栽植工作。完成栽培场所选择后,应立即着手区域内杂物清理、疏松土壤等工作,根据最终确定的苗木品种,合理施加基肥,并为林木设置苗床[1]。
2.2 科学确定苗木品种
林木栽培前,应落实苗木筛选工作,充分分析栽植区域地势情况以及土壤环境,以分析结果为依据,确定最终栽植种类,以保证选种的苗木能够在该区域健康、稳定生长。此外,还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勘测栽培区域水资源情况以及土壤肥力,落实苗木栽植规划工作。栽植规划应尽可能发挥出该区域土壤优势,这是因为苗木品类不同,在实际需求方面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栽植人员应该深层次了解不同苗木的生长习性,合理分配苗木栽植区域,与此同时,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为林木良性生长创设适宜条件。
此外,重视当地林业建设与发展,合理运用栽培技术,落实苗木选择与栽培工作。做好种植场所规划后,要求林业负责人严格根据规划方案内容执行育苗工作,以此提升种苗培育经济效益,确保造林、营林作业有序进行。尽管采取该种方式开展育苗工作会消耗大量时间,但林木培育效果十分显著,能极大提升育苗工程质量,促使苗木存活率得以提升。
种植时,也需按照设定规划进行,明确苗木栽培要求,在合适的位置开挖沟槽,同时还需根据苗木品种合理控制沟槽深度。同时,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挖深坑,一般来说,深坑体积需控制在80~150 cm3,不宜过大或过小,深坑开挖后,应及时施加腐熟肥料,确保苗木生产过程中可摄取充足养分。施肥结束后应第一时间填平深坑,并检查填平的效果,以保证回土均匀。
2.3 落实林间管理
完成苗木栽植的前期准备工作后,需落实林间管理工作,为苗木生长构建良好且适宜的环境。育林过程中,应保证水肥供应充足,确保林木生长期间能够足量地吸收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肥料与营养元素,若存在长势差以及病虫害侵染问题,则需立即组织林业管理人员修剪林木枝条,以改善苗木生长趋势。做好苗木周边杂草的清理工作,并进行松土。冬季到来前,应落实防冻措施,避免天气变化对林木产生损害。移栽1~2年时,也需做好林木保温防护工作,避免外界气温变化对苗木健康生长的影响[2]。
2.4 重视水量肥量控制
林业建设工作中,需加强对供水量的控制,采取可行且有效的养护管理手段,增强林业栽培效果。通常情况下,林木栽培工作于春季进行,因为春季的土壤较干燥,苗木根部的水分少,可避免出现根部腐烂的现象,从而大幅提高苗木成活率。移栽时,可适当增加供水量,避免移栽过程中因水分流失造成的苗木死亡。此外,还需全方位检查苗木根部周边土壤铺平压实情况,以增大树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为实现苗木良性发育,在开展栽培工作时,需要根据苗木品种以及土壤环境严格控制施肥量,提升苗木病菌、病虫害抵抗能力。施肥前,应对苗木的生长习性进行了解与学习,合理确定施加肥料的种类,尽可能选用对生态环境污染小的肥料,并控制好施肥周期。组织造林人员清理苗木周边杂草,避免杂草抢夺供苗木生长的养分与光照,以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3 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
3.1 病虫害化学防治
林业资源直接决定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因此,为保证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发展,就需在丰富林业资源的同时做好资源保障与发展工作,其中,林业产业病虫害防治是能够获得最佳保障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相较于其他防治方法而言,化学防治体现出高效的优势,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病虫害预防与治理,并获得极为显著的处理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领域。该方法原理较简单,根据虫害类型合理选择除虫药剂,将其喷洒在发病区域,达到消灭病虫害的效果,还能规避虫害的再次出现,为苗木健康生长提供保障。比如苗木常遭遇的虫害为松皮小卷蛾,在治理该病虫害时,可在6月份时喷洒加入0号柴油500倍液的5%高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治理大灰象时,可在4月-5月使用辛硫磷灌根,每周灌药1次,灌药3次即可[3]。
但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由于所使用的各类化学药剂均属于化学制品,尽管可减少病虫害发病概率,阻止病、虫害扩散,但长期使用或大范围喷洒会影响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内有害物质含量,不利于林木健康生长,且害虫极易生成抗药性,即使增加施药量,也很难再达到预期治理效果,导致病虫害加重。此外,部分林业人员还采取一种化学防治方法,该方法是在树干或树枝表面涂抹药物(如图1所示)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虽然不会改变土壤结构,但防治时长增加,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病虫害防治成本高。
图1 苗木病虫害药物涂抹防治
3.2 病虫害生物防治
为防止防治手段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应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频率,多用具备生态环保效益的生物防治技术开展病虫害处理工作。这种防治技术的实施主要依托于自然界生物生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防治方法,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能够获得极为显著的防治效果,实现对病虫害长期控制的目的。从表面看,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与实现较为简单,但其实该技术的使用体现出极强的专业性,因此,为获得预期防治效果,发挥出技术优势,就需深层次、长时间探讨、研究病虫害生物防治管理方法。
相较于化学防治技术而言,生物防治技术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的优势,且防治手段多样化,如常用的微生物防治管理方法,该方法利用自然界中部分微生物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的原理,分析苗木所感染的病虫害种类,合理选择与之相对抗的微生物达到病虫害治理效果。此外,也可采取引进虫害天敌的方法进行防治,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虫害的治理,增加益虫总数量,降低虫害生存密度,进而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在引进虫害天敌时,需合理控制益虫引进数量,数量过少将达不到虫害治理效果,数量过多会对林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也可发挥自然界中益鸟虫害治理功能,大多数益鸟以食虫为主,因此,可将其引入林场中,增加场内鸟类种类及数量,为其提供繁衍后代、栖息家园的同时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发生[4]。
3.3 病虫害预报监测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多类别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持,结合现代技术开发出针对病虫害的预报与监测信息系统,可实现对林场内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远程化、智能化监管。与此同时,全面采集苗木生长期间的各项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细化处理,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结果预测病害虫发展态势。为保证预报监测系统建立的有效性,发挥其监控作用,要求林业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现代技术操作方法,在技术的支撑下解决当前遇到的病虫害监测问题,并做好预报监测系统的完善与维护,促使病虫害监测、预防、治理效果得以增强。林场负责人需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将预报系统中反馈回的监测结果作为依据,积极落实全方位病虫害防治工作,一般以每年2次适宜,第一次于5月上旬开展,这一时期大部分苗木处于展叶阶段,借助喷粉机将噻虫啉粉剂喷洒至易发生病虫害区域,但这种防治方法无法处理高处叶面,因此,第二次防治则使用敌马烟剂以烟熏的方式进行,时间在6月上旬较适宜,通过两次治理工作的开展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的威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推动林业产业稳步发展,需重视林业栽培技术的应用,做好栽培场所选取、苗木品种选择、林分管理、水肥控制工作,促使栽培技术营林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选择防治方法,确保林木健康生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