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22-01-18但杰陈思慧河北金融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利息收入中间业务市场化

文/但杰 陈思慧(河北金融学院)

一、引言

当今社会,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它能够推动金融进一步发展,是其核心的一个环节。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资金价格的影响从直接干预变成了间接调控,相对的,市场主体对资金价格的影响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可以进行主动的决策并调整。利率市场化可以让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打破了金融抑制。西方发达国家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美国和日本相继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然而我国在1996年才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不过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迅速,仅仅二十几年的时间,我国除了存贷款市场利率,其他市场都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2019年8月17日,央行改革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最后征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是未来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可见,利率市场化是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改革,对整个金融行业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而商业银行无疑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1]。所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有权自己决定利率水平的高低和利率的结构,而不是由政府来决定[2]。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对利率水平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且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体系;第三,中央银行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完成对市场的利率水平的间接调控,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3]。

具体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调节其大小,而这个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要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调节 ,最终要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商行存贷款利率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点,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利率传导体系[4]。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的总体思路[5],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993—2006年的开始慢慢探索阶段;第二,2012—2014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三,2015年至今已经进入基本完全的市场化阶段。2019年8月17日,央行对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最后一步”。2021年2月4日,央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表1)。

表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存贷款利差缩小,净息差降低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商业银行净利差=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央行的基准利率不能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商行根据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与需求自主决定其存贷款利率,所以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在市场上能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会将存款利率放大来吸引存款者,贷款利率放低来吸引借款者,由此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净利差。1996年后,央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都有所下降,而且存贷利差也稳步下降,2015年达到2.85%。利差的收缩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降低,净息差呈下降趋势(净息差=净利息净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100%),如图1,商业银行2011年一季度的净息差为2.6%,而到了2018年一季度就降到2.08%。

图1 2011-2018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图(%)

2.非利息收入增加,倒逼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逐步下跌,盈利下降。另外互联网金融、金融信托、租赁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大力发展像中间业务一类的非利息收入业务[6]。从图2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不断扩大,虽然2016年有所回落,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比仅在20%左右,所以推出利息收入还是占据80%左右,说明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总收入中的比重还是最大的。

图2 2011-2018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

3.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高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银行的管理费用能较好地衡量银行的经营效率,管理费用越低,说明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越高,进而显示出更强的盈利能力”[2]。如图3,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资本利润率/(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平均余额×100,成本收入比=(营业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收入×100%,2011年到2018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来越小,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不断提高。

图3 2011-2018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趋势图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1.利率风险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实际利差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比较高的。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加剧,导致存款利率水平提高;同时,优质企业信贷议价能力增强,贷款利率难以提升,存贷利差必然收窄。从国际经验看,各国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也都伴随着或大或小银行危机。

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固定加点形成的利率水平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4]。然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政府管制减少,商业银行实现了自主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波动加大,导致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提高。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按约定还款而给贷款人造成的损失的可能。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受限制,所以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可能会选择将其贷款投向如房地产一类繁荣高风险领域,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7]。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依靠服务等中间业务收入,难以满足利润增长的需要,不可避免要选择一部分高风险客户,此即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导致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如图4,2011年到2018年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逐步上升的态势,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明显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良贷款率高出很多。

图4 2011-2018年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会倒逼银行调整监管体制。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获得的利差会进一步降低,利润的增长速度也会下降。商业银行会通过加大贷款利率来提高盈利,由此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企业会投向高收益的资产,高收益必然会带来高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加大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同业业务、表外业务、投资业务等形式将会进一步多样化,由此所带来的监管真空与监管漏洞仍难以避免,这就要求监管必须及时跟上商业银行的业务调整步伐,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MPA)”[8]。

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业务占比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利率水平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净息差下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得的利润大打折扣。因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能保持其原来的竞争优势,增加盈利,商业银行必须实现战略转型,就需要将非利息收入业务作为其主要发展业务之一,而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之一,使商业银行无须启动自己的资金,而是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代替客户办理各种业务,成本低、风险小,所以是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最佳选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中间业务规模小,业务品种单一,经营范围窄,业务技术含量低等问题”[2]。对于如何评价一家银行优劣的关键,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仅为10%,而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了50%,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从思想上重视发展中间业务,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战略重点方向。第二,建立全面科学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体系,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仅仅为一些领导管理,缺乏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因此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来规范和指导中间业务的发展。另外,商业银行要创新性发展中间业务,使其业务品种多样化,而创新就要储备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对基层业务人员的培训必不可少。

(二)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要找准自己的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找准自己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业务,打造自己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虽然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覆盖范围、先进技术等方面不如大型银行,但是中小银行具有地域优势,它本质上是具有地方属性的金融机构,对当地客户的信用与基本情况都有所了解,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减少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中小银行可以基于其地域优势,并且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对客户进行量身定制和个性化服务。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小银行的应用发展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如大型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等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以零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业务合作模式促进中小银行零售信贷业务转型升级。因此,中小银行应该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与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减轻自身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压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相比于大型银行来说,其具有市场份额大、知名度高、技术先进等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用大数据等新型科技创造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充分挖掘已有客户群的价值,充分发挥客户群体庞大的优势,扩展更多非利息产品的市场。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带来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将风险管理与控制列为商业银行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内部风控机制。树立良好的防范风险意识,从上到下建立起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上到商业银行董事,下到银行业务操作人员,都要将风险防范内存于心,并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为风险管理的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员保证。“董事会要进行顶层设计,设置风控方向,确定本行的风险容忍度。银行的管理层要认知领会董事会风险决策导向,并贯穿执行落实到银行所属各个部门或者机构”[7],之后业务员根据管理层下达的命令开展具体业务的办理。第二,夯实风险管理基础,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文化应该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因为风险文化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行为模式。银行要将风险文化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全行人员的日常学习和业务操作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三,做好风险监测和考核评价,不断优化和创新现行风险处理工具手段。一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式的跟踪和分析,尽早从源头识别和处理风险。二是在业务上提高风险报告工作的质量,加强对风险状况的深入分析和披露,对刻意隐藏、瞒报、不及时上报风险事件加大处罚力度。

猜你喜欢

利息收入中间业务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下提高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对策分析
P2P网贷对银行信贷利息多重效应分析
浅析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广西JG集团绩效考核现状及评析
新时代下财税体制改革对金融企业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间资金往来的涉税思考
以市场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全民财富”——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回应六大关切
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