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MHz高频超声对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皮肤厚度的检测
2022-01-18许人超张莉娜吕红莉
许人超 张莉娜 吕红莉
1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皮肤科,上海嘉定,2018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生物统计教研室,上海黄浦,200025
高频超声是指超声探头频率高于10MHz的超声,大于20MHz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皮肤各层结构及厚度[1]。高频超声无痛无创、操作方便,可动态监测皮肤厚度及回声强度变化,因此对于皮肤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2-5]。但目前鲜少有对健康人群皮肤表皮、真皮厚度的研究,以及建立健康人群、特别是中国人群正常皮肤厚度的数据库。本研究拟利用频率为24MHz的高频超声对健康成人面部、上肢、躯干等多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进行检测,明确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从而为高频超声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20年5~7月,在嘉定中心皮肤科招募80名汉族健康成人,其中男38名,女42名,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4.56±11.73)岁。测量并记录招募者身高(m)和体重(kg)。排除标准:检测部位有皮肤损害;妊娠和哺乳期女性;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人群。
1.2 研究方法 采用佳能Aplio i800超声诊断仪(佳能医疗系统株式会社),频率24MHz,探头i24LX8。受试者平躺,检测前额、颧部、面颊、下颌、颈部、前臂和腹部7个部位(图1),检测部位涂抹适量耦合剂,探头垂直置于皮肤表面,测量7个部位表皮及真皮厚度,每个部位检测3次取平均值。测量并记录招募者身高和体重。
图1 高频超声检测健康成人皮肤表皮、真皮厚度部位示意图
2 结果
2.1 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频率24MHz高频超声可以清晰的显示皮肤各层结构,表皮层为线状高回声,真皮层为带状中等回声(图2)。80名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表皮和真皮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表皮最厚的部位为前臂,真皮最厚的部位为腹部,在颈部,无论表皮还是真皮都是最薄的(P<0.05)见表1。
图2 健康成人不同解剖部位高频超声图像表皮层为线状高回声,真皮层为带状中等回声
表1 高频超声检测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及真皮厚度
2.2 不同性别人群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80名健康成人中,38名为男性,42名为女性,对于不同性别人群多个部位皮肤表皮、真皮厚度检测后发现,男性所有检测部位的表皮、真皮厚度均显著大于女性(P<0.05)。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表皮最厚部位都在前臂,最薄部位为颈部,真皮最厚部位为腹部。男性真皮最薄处在颈部,女性为前额(表2)。
表2 高频超声检测38名男性和42名女性成人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2.3 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根据不同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40岁和≥40岁两组。38例男性中,<40岁组有14例,≥40岁组有24例,两组之间表皮厚度无差异,但<40组前额、颧部、面颊及下颌这些面部的皮肤真皮厚度均显著≥40岁组(P<0.05),两组之间颈部、前臂、腹壁的真皮厚度无显著差异(表3)。在42例女性中,16例为年龄<40岁组,26例为年龄≥40岁组,和男性相同,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表皮厚度无差异,但<40组女性前额、颧部、面颊和腹壁真皮厚度都显著厚于≥40岁组(P<0.05),见表4。
表3 高频超声检测<40岁和≥40岁男性成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表4 高频超声检测<40岁和≥40岁女性成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2.4 BMI指数与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到的数字。通过该公式计算出80名成人的BMI指数,其中最小为17.93,最大为31.25。根据BMI指数,将80名研究对象分为BMI<24组和≥24组两组。其中BMI<24组有52例,BMI≥24组有28例。分析发现BMI<24组的所有部位表皮、真皮厚度都小于BMI≥24组,其中腹部表皮、颧部真皮、颈部真皮厚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高频超声检测BMI<24和≥24成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真皮厚度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频率24MHz高频超声检测健康成人前额、颧部、面颊、下颌、颈部、前臂和腹部7个部位表皮及真皮厚度,发现前臂部位表皮最厚,腹部真皮最厚,而在颈部,表皮和真皮都最薄。2016年Nedelec等[6]使用20 MHz高频超声对241名健康志愿者16个部位进行表真皮厚度的检测,发现上臂部皮肤最薄,后背上部皮肤最厚;2017年Van Mulder等[7]使用40MHz高频超声对100名健康志愿者前臂腹侧、前臂背侧和三角肌部位的皮肤厚度进行检测,发现这3个部位的皮肤厚度存在显著差异;2019年国内学者[8]用22MHz高频超声检测50名健康成人12个部位表皮、真皮、表真皮厚度及皮肤回声密度,结果12个部位之间表皮、真皮、表真皮厚度及皮肤回声密度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表皮最厚的部位为大腿内侧,最薄的部位为胸骨,真皮最厚的部位为面颊,最薄的部位为上臂内侧。这几项研究与本研究结果有差异,可能和分组方法、检测方法、检测部位和样本量有关,如Nedelec等[6]直接测量了表真皮的厚度,而未分开统计表皮和真皮厚度。
对于性别对皮肤厚度的影响,本研究显示男性所有检测部位表皮、真皮厚度显著大于女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合。Nedelec等[6]研究发现,241名健康志愿者除了背部皮肤,男性其余检测部位的皮肤厚度均显著大于女性。Van Mulder等[7]发现前臂腹侧、前臂背侧和三角肌部位的皮肤厚度与性别有关。国内学者的研究[8]也提示男性前额、面颊、前臂内侧的表皮、真皮、表真皮厚度都大于女性。
对于年龄对皮肤厚度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尚无统一结果,有研究报道随年龄增加皮肤厚度逐渐变薄[9,10],也有研究报道年龄对皮肤厚度影响不确定[8,11,12]。其中有国内学者近期研究,显示女性腹部表皮厚度<40岁组大于≥40岁组;女性前额、前臂内侧、前臂外侧、上臂外侧及大腿外侧真皮厚度及表真皮厚度<40岁组均小于≥40岁组,提示女性年龄不是影响皮肤厚度的唯一因素,同样情况也存在于男性。本研究发现<40岁组的前额、颧部和面颊的真皮厚度显著大于≥40岁组,其余部位无差异,提示面部真皮厚度可能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的真皮逐渐变薄。
目前关于体重指数对皮肤厚度的影响研究较少,Van Mulder等[7]发现BMI与皮肤厚度呈正相关,随着BMI指数增高皮肤变厚。本研究也发现BMI<24组的所有部位表皮、真皮厚度都小于BMI≥24组,其中腹部表皮、颧部真皮、颈部真皮厚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对健康成人多个部位的表真皮厚度进行了检测,明确了不同解剖部位的皮肤表、真皮厚度存在差异,并且男性皮肤厚度大于女性,年龄可能影响面部真皮厚度。这为我们今后开展高频超声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今后我们也会对更多解剖部位的皮肤厚度及致密度进行研究,并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健康人群皮肤厚度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