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结构”的调换与和解

2022-01-18黄昱宁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迎春虚构

写《九月》的动机,是想构建城市里最常见的一组关系:女主人与家政服务员。因此,这一篇直到结尾部分才出现的那个句子,反倒是早在动笔之前就已经浮现的:“不管彭笑愿不愿意承認,在这座城市里,赵迎春曾经是跟她关系最密切的女人。”

女主人彭笑,家政服务员赵迎春,她们的社会角色、经济状况和成长轨迹截然不同,但她们每天都在互相观察,依稀窥见对方难以言说的处境——比如男性有意无意的缺位,比如婚姻慢慢露出的苍白底色,比如那些激励着、也围困着人们的“目标”:努力奋斗,在一座城市里留下来,或者功成名就,把希望寄托在更为遥远与缥缈的彼岸。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女人将会是一对无限接近的平行线。小说家的任务,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事件,将她们卷进同一个漩涡,让彼此的命运产生短暂的相交。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搁浅在这个事件的构思上,只有一个模糊的直觉:那一定跟她们的孩子有关。

所以,毫无疑问,《九月》真正的主角并不是那个叫九月的孩子,而是他的母亲,以及他母亲的雇主——后者也有一个与九月年龄相近的女儿。最终选择把九月放置在一个所谓“综艺选秀”的环境里,是基于对这种刻意模糊真实与虚构边界的事物的长期观察。一方面,这是一个完全有可能产生戏剧性冲突的环境,它向年轻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作出改变命运的承诺,又随时可能夺走它。另一方面,综艺节目的制作者的命运,也微妙地维系在节目究竟能吹出多大的五彩肥皂泡上。当小说里彭笑的丈夫廖巍突然发现九月不仅仅是一个被家里的保姆硬塞进来的关系户——他也具有某种可以被利用的潜质时,彭笑和赵迎春的关系,她们之间的“权力结构”就发生了短暂但耐人寻味的调换。于是廖巍说:“我们还可以给他机会的——或者说,他还可以给我们机会。”

这篇小说真正关注的就是这些细微而激烈的调换、倾斜、利用与和解。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都要提醒自己,抵挡一切正面勾勒九月的真实面目和刻画他的心理曲线的诱惑。我希望能像菲茨杰拉德写盖茨比那样写九月,通过彭笑的眼睛看他的轮廓,通过观众们的刻板印象去猜测他同情他,最后遗忘他。我希望直到结局,你仍然拿不准九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孩子承受的是来自家长、媒介和社会的多重误解——尽管这些误解常常还贴着爱的标签。这些误解最终压垮了他。我们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无论是赵迎春给他的剧本,还是廖巍和彭笑给他的剧本,抑或是“粉丝”对他的想象,都离他的真实人生很遥远。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也许你会想起一两个突然走红却又黯然消失的“草根”明星的名字,但九月可能是他们,也可能不是。

廖巍和彭笑与女儿廖如晶的关系——他们之间无可逆转的疏离——也同样是若隐若现的。在这个故事里,它最大的功能是提供赵迎春与九月之间关系的镜像,表明误解和创伤并不会因为阶层升高而得以豁免。与此同时,在故事的最后,当赵迎春出走,彭笑在记忆中把关于九月与晶晶的“思绪的碎片”混在一起时,这两个女人之间,终于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与理解。

黄昱宁,女,生于上海,作家,翻译家,出版人。译著近三百万字,包括《甜牙》《追日》《在切瑟尔海滩上》《崩溃》《庭院中的女人》《捕鼠器》等,其中《甜牙》于2016年获春风悦读盛典年度金翻译家奖。著有随笔评论集《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一个人的城堡》《梦见舒伯特的狗》《阴性阅读,阳性写作》《变形记》和《假作真时》。2015年开始虚构写作,中篇小说《呼叫转移》《三岔口》,短篇小说《幸福触手可及》《千里走单骑》等分别发表于《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和《长江文艺》等。2018年8月出版个人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八部半》,获得《晶报·深港书评》年度虚构类十大好书荣誉,2019年获得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

猜你喜欢

迎春虚构
虚构
迎春
迎春
虚构的钥匙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何迎春
让我们携手迎春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马年迎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