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浅谈对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2-01-17和建宇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情学科目标

和建宇

摘要:张学新教授提出并实施的“对分课堂”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和广大老师的关注,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推广,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校的化学组和历史组都根据本校学情,对该课堂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人在历史教研组对“对分课堂”作了一些探讨的基础上,对此作几点粗浅的看法。认为“对分课堂”模式关键要与学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对分模式。

关键词:学科,学情,目标,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首先提出并作了长期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厚。张教授指出,形式上,它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对讲授内容吸收之后,有备而来的参与讨论。张教授在《对分课堂之高中语文》中也谈到:课堂是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只关注“好学生”,更不应只是展示自己的才华。对分让课堂回归本质。不以教师为中心,不以“好学生”为中心,课堂上彻底去中心。每位学生只要愿意学习,就都是学习的参与者。这是人人平等的课堂。在对分课堂上,师生都在聆听、思考、学习、表达、辩论。我们互相砥砺,生成智慧的思想;生成圆融的自我;生成和谐的联结。张教授还创造性地提出对分课堂讨论环节“亮”、“考”、“帮”的主要形式。张教授的对分课堂首先是在大学课堂开始实施,结果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近几年来各级学校都开始研讨和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张教授的对分课堂模式,主要是两分课堂(当堂对分,隔堂对分),把课堂分为讲授和学生内化知识(以讨论为主),以“亮”、“考”、“帮”为讨论的主要模式。但真正实施起来,不同学校,不同等级的学生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本人根据张教授的这些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尝试着对对分课堂粗谈几点看法。

一、对分课堂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

历史学科的对分课堂,一定要立足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人类社会的所有物质和精神遗产都可以包含在历史学科中,该学科的逻辑性也很强,所以要学好历史,就必须以记忆“史实”为前提,还需要辅以因果,逻辑推理。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搞好对分,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对分时,要适当留时间给学生专门记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记忆重大事件时,一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分析历史的自觉行为,从而使学生搞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对分课堂要与学情相结合

我们知道,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提出并在大学课堂首先实施的。所以这种课堂模式首先面对的是大学生,而且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可想而知,它所以能顺利地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高素质的学生能很好配合老师的对分课堂模式,特别是在“亮”“考”“帮”的环節,学生能在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很自然,顺利地提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一些想法和见地,学生之间也能很好地提问和交流,学生之间的互考、互帮更不在话下。这些环节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比较熟悉,并对此作了一些探讨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的高中学生是不能与大学生相提并论的,在当今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基础,智力基础层次非常清楚。以高中的情况来说,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的学生素质差距较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老师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尽力使学生能接受高中阶级的部分基础知识已经是相当不易的事情,更不用说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的基础薄弱,他们基本上是泥菩萨过河,很难做到互相提问题和相互帮助。我们学校就属于这种情况,学生层次基本处于普及高中的水平,在整个地区都处于倒数的情况。所以,面对这个学情,要严格按一般的对分课堂模式来实施,那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的对分课堂要基于这样的学情来实施正确的对分模式。

三、对分课堂的目标要明确

没有目标的课堂肯定不会是成功的课堂,不管是什么形式和模式的课堂。对分课堂也不例外,老师在实施对分课堂时一定要先制定目标。对分的第一部分不用多说,老师理线索,讲授知识。关键是第二部分,在实施第二部分对分课堂时,老师要心中有数,也就是提前预期一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讨和学习,老师的适当指导,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以必修三文化专题里的“启蒙运动”为例。老师在对分课堂时,要先明确该内容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它是近代西欧三大思想解放潮流之一,对世界特别是对欧洲的思想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时期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思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最后在美国1787年得以实践,美国独立后通过宪法(1787年法)使这体制得以实现,使各种权力得以有效的平衡与制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极权思想和机构的产生,发展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比如还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都是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所以对分课堂实施前,老师心中要有数,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要疏理这些重要思想,并通过一定的时间和方法叫学生记住这些史实。当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能力作为目标。比如集中选择一些要根据时空定位来选择的题目来训练,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等。总之,对分课堂实施之前与实施过程中都要围绕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来实行,不可对分而对分,一切为了对分,而是应对分为目标而对分。

四、对分的方法要得当

我们前面说过,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模式主要是把课堂时间的一半留给学生,以“亮”“考”“帮”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反思、讨论和总结来达到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知识的消化和升华。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放”得比较彻底,甚至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不干预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怎么解答问题,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可见,这样的对分模式它应更适合于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我们在了解张教授的对分课堂时也知道,起初的对分课堂也是首先在大学课堂中实行起来的,可见“亮”“考”“帮”对分课堂模式的顺利实施,效果与学生的知识层次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不防把张教授的对分模式稍加拓展一下。我们可严格对分时间,但对分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本土化。

五、对分的效果要明显

刚才提到,对分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否恰当,要看学生通过这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所提高作为前提的。怎样才知道你的对分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呢?方法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检测”,也就是我通常说的“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方法,目前来说“考试”还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作为考试制度在中国从隋唐开始,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没有废除过,偶有废除,结果也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历史事实证明,考试制度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几年我国大力宣传“素质教育”,有人认为“考试”与素质教育不搭,甚至有些人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叫学生“娱乐玩耍”,从上到下谈“考”色变,甚至有的主张把“考试”改成其他“名词”来代替,有一年我就见到,我们县的高考成绩优秀奖,写成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优秀奖’”,这使得高考与省里面的学生水平测试混淆,叫人搞不清楚这到底是“高考”还是“省会考”。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才是最好的。以上是本人对“对分课堂”的几点粗浅看法,不对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张学新的《对分课堂之高中语文》

猜你喜欢

学情学科目标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超学科”来啦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