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框架与建议

2022-01-17王健郑旭东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精准政治

王健 郑旭东

[摘   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近年来,持续迭代建设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育人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但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资源供需失衡、评价结果失准、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对未来信息化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局性顶层设计、深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治理、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基于此逻辑进路,高校信息化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搭建与之相适应的智能化底层环境、建设场景化教育数据中台、打造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完善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同时,高校还需着力提升教师数据素养、创新优化建设体系、探索精准思想政教育模式和重视数据隐私安全,以期系统性推进未来信息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更好地深化落实“三全育人”任务。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数据治理; 人工智能; 教育信息化2.0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健(1984—),男,河南周口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数据治理与应用的研究。E-mail:wangjian@jsnu.edu.cn。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深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2]。这意味着,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要通过高校课程思政、思想政治課程及相关教育实践协同化、体系化开展。值得关注的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3]。毋庸置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及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提供全过程智能化支持,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高校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仍未实现融合创新,主要表现为四方面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够丰富,教学差异化、智能化程度低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实现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转变,但信息技术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原有顽疾依然惯性存在。其一,高校信息化思政教学方式多为大班级授课、单向知识讲授为主,“电灌”现象仍旧严重。其二,由于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不丰富、不新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验性和教学效果不高。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难以汇聚、挖掘和应用,难以开展教育数据驱动的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教学,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尚有差距。其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资源、管理平台的智能化设计不足[4],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智能教育发展的短板。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需失衡,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教育信息化1.0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红利和开放资源运动促进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MOOCs、微课、移动应用等数字学习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进入教育信息化2.0阶段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已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开展形成掣肘,主要原由有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需体系不完善,师生对优质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反馈渠道不通畅,导致资源供给滞后、错位等供给失衡问题[5]。其二,优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低,出现资源的重复采购、建设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其三,高校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水平不高[6],资源的供给决策、执行和评估不够科学、客观与精准,急需提升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循证治理能力与水平。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不多元,使评价结果不客观、不精准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评价方式不丰富,仍以指向结果的笔试考试为主,难以全面、客观、精准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发展进行评价[7]。其二,评价手段滞后,不能对不同教育场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数据进行大规模采集和分析,难以开展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其三,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学科的思政实践考核形式化、评价结果不客观等问题。以上问题也说明我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一套系统、完善、客观的评价体系,急需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体系化支持,创新开展过程性、伴随式、增值性的评价活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不完善,信息化支持不深入、不全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课堂思政教学活动、课外思政探索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以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开展。这些都对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形成挑战。从信息化赋能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高校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完善,未能构建起多部门协同共治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重复化、低效化开展的现象。其二,高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制度存在短板,未建立数据驱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部门联动机制,导致“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尚未前瞻地布局到信息化建设体系中,导致信息化思政内容体系与管理体系难以有序实施[8],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等现实问题。

为此,我国高校在面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任务时,不仅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信息化进行优化升级,更要对高校信息化如何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展进行顶层设计,通过互联互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数据,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精准化开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治理水平,贯彻落实好“三全育人”目标任务。

二、新时代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进入新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不仅为高校信息化提质升级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展铸就了新发展机遇期。高校在“十四五”期间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如何以信息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高效、科学开展,可遵循以下四方面的建设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范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体系化、协同化、连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团委、辅导员、党政干部等各部门人员的协作配合。为此,高校应作好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全校教育信息化的新一轮升级与建设全过程中,同时应明确以下三方面:一是要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整体布局教育信息化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两条线的全过程、全维度开展。二是要形成灵活开放、开环运行、动态升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方案[9],一方面要打通高校不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则要能根据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求,实现优质资源、技术的灵活接入与迭代升级,逐步打造“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体系。三是要逐步形成一系列教育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协同发展的统筹、激励、治理、评价和保障等机制。

(二)推动数据治理,以多源教育大数据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

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应以教育数据来驱动,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治理,实现思政教学活动的精准开展、实时评价与优化提升。一方面,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生态体系,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孤岛、数据孤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业务信息流、数据流,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层分类、纵向深化、协同有序地开展与落实。另一方面,要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打造思政教学、教研、实践、评估、决策等一系列教育场景,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场景数据进行智能感知、采集、汇聚、挖掘和使用,开展多场景教育数据驱动的精准思政教学与评估等活动。值得关注的是,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中台,是以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业务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

(三)创新资源供给,以高品质的智能化资源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全面提高育人效能,离不开高品质、多元化和定制化的数字学习资源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根据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要求,创新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与供给模式,探索面向全时域、全空域及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其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供给理念,将教育教学需求和循证决策供给结合,实现传统普惠性资源、高质量智能化资源的精准供给与应用。其二,基于物联网感知、大数据挖掘、教育云共享等智能技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泛在性、情境感知性、联通性、多维交互性等智能特征[5],为全空域的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场景提供泛在性、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支持。其三,从中远期来看,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动态更新、淘汰与进化机制,满足多样化思想政治教学场景的资源智能化生成,以及定制化、精准化的供给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完善制度機制,以信息化制度创新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开展

“制度机制先行”是理顺高校教育信息化业务优化升级的基础,高校要重视与创新信息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宏观治理决策层面,应根据工作实际和前瞻智能时代需求,建立集教育信息化、数据治理、移动应用、网络安全、智能教育为一体的新型信息化治理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均纳入高校信息化治理工作视域。二是在中观协同运行层面,一方面要完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类教学、实践、管理、服务等业务部门的协同联动与绩效评估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流动治理机制,及其驱动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技术机制等。三是在微观教学实践层面,一方面要确立调动师生创新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价、反馈、预警与干预等机制。

三、新时代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框架

根据上文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新时代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进行顶层设计与统筹实施,自下而上开展四方面的建设与实践。

(一)构建智能化底层基础环境,采集汇聚多源思想政治教育数据

高校对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时,应构建一种全面感知、智能管控、立体闭环的底层架构,从而为智能化采集多源、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提供底层基础环境。一是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信息化环境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实时或伴随式采集与高速传输来自丰富教育场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二是要基于思政教学与管理的需求,在实现各类教学、管理等教育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研系统、评价系统、预警系统,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循证评价,为学生发展风险预警提供支持。三是通过对智能感知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泛在多源异构数据信息的采集汇聚,并通过教育数据中台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科学化、场景化分析与处理。

(二)建设场景化教育数据中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融合与治理

教育数据中台是帮助教育部门体系化、规范化、场景化治理数据的平台,可以打破各类教育数据交互流通的壁垒[10]。一方面可以降低教育用户处理与分析多源教育数据的技术门槛;另一方面则可以高效地实现教育数据集成、开发、能力复用,同时支撑若干个教育业务场景,实现教学、教研、管理、评价、实践等教育业务之间的互通互融。教育数据中台其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功能套件。一是数据集成套件,即以接口文件采集、流数据采集、网页爬虫采集等技术方式,对智能感知环境和各类教育业务系统中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进行集成融合。二是数据开发套件,其主要对集成的原始数据进行开发(包括离线、实时与算法开发),挖掘和提炼多源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价值,丰富数据资产,以支持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需求。三是数据治理套件,其主要对庞大、复杂、异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产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获取与管控,故其包括数据确权、数据资产、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组件。四是数据服务中间件,即教育数据中台通过该中间件可向前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数据目录、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等服务。

(三)打造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开展数据驱动的精准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对智能化底层生态环境和教育数据中台的建设,可构建一个动态发展与稳定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生态。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生态中,动态流动的、有价值的、多源异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一方面将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实现多元化、精准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变,另一方面则会推进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和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联通与协同,助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1]。为此,高校应重点打造以下三类数据驱动应用场景:一是打造智能化的思想政治课堂与课程思政教学场景,一方面要创新思想政治内容教学模式和实施精准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基于教学过程的伴随式与增值性评价,提高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二是打造丰富的探索实践与成长指导场景(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成长指导、职业规划等场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数据进行伴随式收集与分析,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指导与行为风险预警。三是打造协同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场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开展协同合作等综合治理。

(四)创新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持续进化

关键支撑技术与基本保障体系可为高校信息化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底座,有利于逐步打造持续进化的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关键支撑技术主要涉及大数据、数据可视化、区块链、场景智能引擎、边缘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关键技术不仅能支撑对底层基础环境的智能化改造,还可将教育数据中台升级为智能化教育数据中台,为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更为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支持服务。在保障体系方面,本实践框架主要设计了两类双通道保障。一是组织保障。高校要建立和健全高校信息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委员会,通过制度层面的专家治理、技术层面的数据治理两种方式,自上而下推进与执行高校信息化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二是制度保障。除了上文提及的相关制度体系之外,还要建立健全建设规范、数据标准、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制度保障,自下而上促进高校信息化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向动态发展、安全可靠、持续进化的方向建设。

四、新时代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全员化、长周期、全局性建设的宏观工程。高校在未来开展的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建设模式、开展服务评估和重视数据安全等工作内容。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数据素养

教师数据素养是信息素养的拓展和延伸,是教师能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与应用,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12]。为此,高校应重视与开展教师数据素养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师在工作中利用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及管理的能力。其一,要培训思政课程教师有关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开展精准教研、精准教学、精准评价、精准反馈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二,要培训与提高学工、教务、党政、团委等思想政治教育部門人员的数据治理能力,帮助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工作。其三,要提升高校信息化专业建设人员的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治理等专业业务能力,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解内化能力,以更好地推进与落实面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工作。

(二)创新优化建设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生态

教育信息化2.0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对资金投入、关键技术、人才队伍、多主体参与等方面将有更高要求。为此,高校在今后推进的信息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一是要积极探索、创新优化现有建设模式,如高校可与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的教育信息化企业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感知环境、智能系统等方面协同建设。二是高校在与教育信息化企业开展合作的同时,要确保信息化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方案保持统一接口标准,保障未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求的不断变化,能够顺利接入其他企业供给的优质资源与服务。三是要落实好此解决方案的闭环运行,逐步构建起具有采集、存储、整合、分析、呈现、应用、归档和销毁等数据生命周期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生态,以持续推进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和科学施策等治理工作。

(三)探索精准思政模式,全力提升“三全育人”效果

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包括精准识别、定制、管理、施教和评价等环节[13]。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框架为教育数据治理驱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开展提供了整体思路。但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符合需求的精准思政模式,以全面提升“三全育人”质效。一是应探索数据驱动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教育模式,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这两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知识图谱,并智能分析存在的内容契合点,便于教师协同设计和精准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二是应积极打造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虚拟体验场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体验性与趣味性。三是从长远来看,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治理技术,探索集课程、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活动数据的学生思政发展画像、预警与反馈,精准提升“三全育人”效果。

(四)重视数据隐私安全,完善数据应用与监管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以高校信息化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实质上是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14]。为此,高校以信息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充分保障教育数据与师生隐私的安全。一是要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应用与监管体系,明确各类主体在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共享等各环节中的权利与责任,并要设立数据泄露责任主体追责机制。二是要建立教育数据安全的常态化评估与泄露风险预警机制,要特别加强教育数据风险事故的前期研判与防控,而不仅是事故追责与弥补。三是要特别注重新型智能技术、安全算法与防控模型的升级应用,如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开放共享的安全防护需求,合理采用区块链、联邦学习等技术与算法[15-16]。

五、 结   语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17]。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可支持构建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支撑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也迈入2.0阶段,并恰逢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本研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如何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实践框架进行了探讨,有助于为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提供借鉴,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服务能力,以教育数据驱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三全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01).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02-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21-2-3.

[4] 蒋笃运,杜社娟,谢梦菲.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28-133.

[5] 郑旭东,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8(8):113-120.

[6] 刘基,李积伟.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5):108-113.

[7] 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2):71-78.

[8] 伏永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培养新时代青年[J].人民论坛,2021(1):94-96.

[9] 任友群,郑旭东,冯仰存,金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供给侧改革——市县级需求与问题的分析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2-19.

[10] 顾小清,李世瑾.人工智能教育大脑: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与教学创新的技术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80-88.

[11] 新华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12] 李新,杨现民,晋欣泉.美国教师数据素养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9(4):5-11.

[13] 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42(5):133-139.

[14] 新华社.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2018-11-01(001).

[15] 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教育政务数据开放平台的区块链技术架构与运行機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21(3):71-78.

[16] 李默妍.基于联邦学习的教育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技术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1):94-100.

[17]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1-02-0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2021-2-3.

猜你喜欢

思政精准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