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学业表现与偏差行为:中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2022-01-17金小红孙懿贤陈柄臣
金小红,陈 薇,孙懿贤,刘 琳(著);陈柄臣(译)
一、引言
(一)中国留守儿童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国家带来了繁荣与变革。尽管如此,中国奇迹般的发展也伴随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的增加,其中包括过去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前往沿海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不仅使城市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非农工人,而且在中国农村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离开自己的村庄去城市寻找工作。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留守儿童人口为6100万,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年龄不到17岁。加上另外900万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城市儿童,则留守儿童总数达到7000万。鉴于如此惊人的数量,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被广泛关注就不足为奇了。
最近在中国进行的留守儿童研究,通常是与非留守儿童(以下称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来记录对留守儿童的多种影响,主要是由于父母的缺席导致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异常(1)MURPHY R, ZHOU M, TAO R. Parents’ Migration and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Health: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16, 22(8): 766-780. DOI:10.1002/psp.1955.、偏差行为(2)JIANG S, CHU J, LI C, Alcohol consumption is higher among left-behind Chinese children whose parents leave rural areas to work[J]. Acta Paediatrica, 2015, 104(12): 1298-1304. DOI:10.1111/apa.13163.、学习困难以及被害状况(3)CHEN X, LIANG N, OSTERTAG S F. Victimiz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017, 54(4): 515-543. DOI:10.1177/002242781666014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身体和行为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因素。本研究通过解决当前有关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文献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拓展该研究领域。
首先,除最近的一些研究外(4)CHEN X, LIANG N, OSTERTAG S F. Victimiz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017, 54(4): 515-543. DOI:10.1177/0022427816660145.,过去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研究,特别是中文研究的理论解释仍然欠缺。这些研究提供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数据差异,但没有检查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影响两组研究结果的因素。本研究主要用社会控制理论(5)HIRSCHI T. Causes of delinquency[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来解释青少年偏差行为(6)COSTELLO B J, LAUB J H. Social Control Theory: The Legacy of Travis Hirschi’s Causes of Delinquency[J]. Annual Review of Criminology, 2020, 3(1): 21-41. DOI:10.1146/annurev-criminol-011419-041527.,评估儿童对社会机构(如父母、同伴、学校、社区)的依恋,以及传统模式的付出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学校表现和偏差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增加我们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关键发展指标上是否有差别的理解。
其次,此前的研究未充分比较与中国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发展相关的潜在因素。人们可能会推测:某些因素,例如父母的监护和沟通会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调查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和行为状况是否受一组不同(或相似)的变量的影响。
再次,先前的大多数研究将身体健康、学校表现和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视为三个孤立的因素,未能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长期以来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确定了预测青少年犯罪的两个主要因素:对父母的依恋和对学校活动的奉献。社会控制理论的实证检验已经证实学业表现、父母养育和青少年活动在偏差行为中存在负相关关系(7)BOOTH J A, FARRELL A, VARANO S P. Social Control, Serious Delinquency, and Risky Behavior: A Gendered Analysis[J]. Crime & Delinquency, 2008, 54(3): 423-456. DOI:10.1177/0011128707306121.。但是,人们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因素在从事偏差行为的可能影响方面知之甚少,该群体极易受到身体变差和学业发展的伤害。
(二)社会联系的重要性
进城务工既可能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正面影响。例如,农民工总能定期给家里人汇款,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从而有利于儿童的教育、营养和身体健康(8)HU F. Does migration benefit the schooling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Evidence from rural northwest China[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3, 29: 31-70. DOI:10.4054/DemRes.2013.29.2.。然而,父母缺席会对留守儿童身心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在观察组儿童中普遍表现在学业、行为和情感上的差距(9)MING WEN.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Health and Behavior: Data From the 1999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8, 29(11): 1492-1519. DOI:10.1177/0192513X08320188.。过去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倾向于将金钱和时间视为父母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的关键资源(10)THOMSON E, HANSON T L, MCLANAHAN S S.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 Well-Being: Economic Resources vs. Parental Behaviors*[J]. Social Forces, 1994, 73(1): 221-242. DOI:10.1093/sf/73.1.221.,却没有思考关于留守儿童发展的解释(11)MOROOKA H, LIANG Z.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Fujian, China[J].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2009, 18(3): 345-370. DOI:10.1177/011719680901800302.,没有关注到对留守儿童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的影响,而这些都可能塑造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行为发展。
本研究则集中在家庭、同伴、学校和社区的影响上,这些重要社会领域已被证实可以单独或共同塑造儿童发展轨迹。例如,在中国,家庭关系及父母沟通、支持和监督的方式都关系到孩子的成长情况。家庭之外,同伴之间是最重要的社交领域。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在认知上变得越来越独立于父母,而同伴作为主要的非家庭关系人物在儿童的生活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推测,亲密而互助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还可以增加儿童成长中的依恋安全感及对社交互动的信心,促进整体的积极发展。学校和社区环境也是家庭之外特别重要的生活领域(12)ALLEN J P, PORTER M, MCFARLAND C, etc. The Relation of Attachment Security to Adolescents’ Paternal and Peer Relationships, Depression,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 2007, 78(4): 1222-1239. DOI: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7.01062.x.,青少年的大量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也有少部分时间在社区,因此,在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建立连接并维持了许多社交联系和同龄人群体。在对青少年学业与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学生对学校和社区的依恋日益受到关注(13)ROESER R W, ECCLES J S, SAMEROFF A J. School as a context of early adolescents’ academic and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A summary of research findings[J].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00, 100(5): 443-471. DOI:10.1086/499650.。
赫胥(Hirschi)的社会控制理论强调家庭、同伴、学校和社区在解释偏差行为方面的重要性。根据赫胥的说法,当个人与社会团体(例如家庭,学校和同伴)之间的纽带被削弱时,可能会发生偏差行为。社会联系包含四个核心要素:依恋、信念、参与和奉献。依恋强调人际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与父母关系密切的青少年不太可能沉迷于偏差行为(14)AGNEW R.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A LONGITUDINAL TEST[J]. Criminology, 1985, 23(1): 47-61. DOI:10.1111/j.1745-9125.1985.tb00325.x.。奉献是指个人对常规行为形式的承诺程度,更少的奉献意味着个人因参与过错行为(例如犯罪行为)可能遭受更多的损失,并可能危及其常规地位或目标(15)PETERSON B E, LEE D, HENNINGER A M, etc. Social Bonds,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Korean Adolescents: Intra- and Inter-Individual Implications of Hirschi’s Social Bonds Theory Using Panel Data[J]. Crime & Delinquency, 2016, 62(10): 1337-1363. DOI:10.1177/0011128714542505.。常言道“游手好闲,惹是生非”(16)LILLY J R, CULLEN F T, BALL R A. Criminological Theory: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M]. SAGE Publications, 2018.,这是社会联系理论中“参与”因素的根本原因。从事常规活动多的人从事犯罪行为的时间就少(17)ANDERSON B J, HOLMES M D, OSTRESH E. Male and Female Delinquents’ Attachments and Effects of Attachments on Severity of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J].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1999, 26(4): 435-452. DOI:10.1177/0093854899026004002.。最后,“信念”是指个人对共有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信念水平。那些坚信这些价值观和准则的人不太会从事偏差行为(18)CHUI W H, CHAN H C O.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Bond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Hong Kong[J].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012, 41(4): 371-386. DOI:10.1007/s10566-012-9172-z.。
尽管范围有限,但过去的研究发现,社会联系理论可以预测中国社会的偏差行为。社会控制变量,例如对父母的依恋、对教育目标的奉献以及不良同伴,与香港青少年轻罪是有关联的(19)CHEUNG N W T, CHEUNG Y W. Self-Control, Social Factors, and Delinquency: A Test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8, 37(4): 412-430. DOI:10.1007/s10964-007-9218-y.。在中国内地,暴力信念和家庭联系与危险行为和轻微犯罪都具有显著关联(20)LU Y-F, YU Y-C, REN L, etc. Exploring the Utility of Self-Control Theory for Risky Behavior and Minor Delinquency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2013, 29(1): 32-52. DOI:10.1177/1043986212471240.。最近,对广州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社会控制变量中的“师生关系”与违法行为的程度呈负相关(21)LO C C, CHENG T C, BOHM M, etc. Rural-to-Urban Migration, Strain,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A Study of Eighth-Grade Students in Guangzhou,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2018, 62(2): 334-359. DOI:10.1177/0306624X16650236.。 还有研究指出,中国初高中生的偏差行为与其父母的强迫呈正相关,而传统观念与犯罪行为呈负相关(22)BAO W-N, HAAS A, TAO L. Impact of Chinese Parenting on Adolescents’ Social Bonding, Affiliation with Delinquent Peers, and Delinquent Behavior[J]. As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17, 12(2): 81-105. DOI:10.1007/s11417-016-9239-0.。另一项研究报告说(23)BAO W-N, HAAS A, CHEN X, etc. Repeated Strains, Social Control, Social Learning, and Delinquency: Testing an Integrated Model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in China[J]. Youth & Society, 2014, 46(3): 402-424. DOI:10.1177/0044118X11436189.,父母和学校依恋因素对北京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通过传统观念和不良同伴)。据我们所知,当前文献中缺乏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样本对比测试社会联系对违法行为的影响。
(三)中国人口流动和留守儿童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户籍注册制度(通称为户口制度)将中国的人口分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即农业户口(即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即城市户口)。与农村地区相比,该制度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待遇,并限制了农民自由迁往城镇(24)SUN I Y, HU R, WONG D F K, etc. One country, three populations: Trust in police among migrants, villagers, and urbanites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3, 42(6): 1737-1749. DOI:10.1016/j.ssresearch.2013.08.002.。像其他社会的人口流动一样,中国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遇到众多障碍,缺少城市户口不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务工城市中获得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社会福利。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社会资本薄弱,这使得他们只能从事低薪工作,因而生活相对贫困,并居住在杂乱无章的社区中。这些务工人员别无选择,只能将他们的孩子留给农村的家庭成员和亲戚,原因是他们由于长时间、不定期的工作而无法照料孩子,他们的适龄孩子也无法在当地接受公办教育。
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流到城市导致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数百万的留守儿童——通常是指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家乡并被父母一方或父母以外的人照料超过6个月以上的未满18周岁的孩子。自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将留守儿童重新定义为不满16周岁的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2004年左右,在媒体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广泛报道之后,研究人员开始高度关注这一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少年群体,此后发现了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许多安全、健康和行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将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展现出来。
本研究调查了三个最常见的青少年发展指标,即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25)CAO L, SUN I Y, HEBENTON B.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Criminology[M]. Routledge, 2013. WANG L, MESMAN J. 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A Meta-Analytic Review[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10(6): 813-831. DOI:10.1177/1745691615600145.,强调这些有关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方面使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并将我们的结果与以前的发现进行比较。
(四)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中国的发展
近来的研究高度证实父母缺席对孩子幸福感和社交功能具有不利影响,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儿童比父母一方在外的留守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更大(26)陈京军, 范兴华, 程晓荣, 等.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2): 319-323.;母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比父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情况更为糟糕(27)赵永婧, 范红霞, 刘丽. 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7): 59-64.。与留守儿童发展密切相关的调查问题是他们的身心健康情况。本文在与中国农村地区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如非留守儿童,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年龄别身高Z评分和年龄别体重Z评分比率(两个代表儿童身体健康的比率,较高的比率表示健康发展较差)在留守儿童中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以父母双方都在外的留守儿童中发生率为最高(28)WEN M, LIN D.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J]. Child Development, 2012, 83(1): 120-136. DOI:10.1111/j.1467-8624.2011.01698.x.。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膳食不佳和缺乏运动的水平更高(29)GAO Y, LI L P, KIM J H. The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Behaviours among Left behind Adolescent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J]. 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 56. DOI:10.1186/1471-2458-10-56.,体重和身高情况也较差(30)TIAN X, DING C, SHEN C. Does Parental Migration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New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Data in Rural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7, 14(11): 1308. DOI:10.3390/ijerph14111308.。在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指标方面,留守儿童得分也显著较低(31)HUANG Y, ZHONG X-N, LI Q-Y.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ural-China left-behind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2015, 13: 29. DOI:10.1186/s12955-015-0220-x.,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生病或患上慢性疾病(32)LI Q, LIU G, ZANG W. The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5, 36: 367-376. DOI:10.1016/j.chieco.2015.04.004.。
研究还表明,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因父母的务工身份和其自身性别年龄而异,与其他外出务工家庭和非外出务工家庭相比,父母双亲缺席的孩子身体健康状况最差(33)WEN M, LI K. Parental and Sibling Migration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Among Rural Children in China[J].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16, 48(1): 129-142. DOI:10.1017/S002193201500005X.。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探访间隔也与留守儿童的发展密切相关。就身体健康而言,女孩和幼童更容易遭受父母外出务工的伤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也比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差。还有证据表明,父母外来务工身份与儿童健康状况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34)REN Q, TREIMAN D J.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for children’s emotional wellbeing[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6, 58: 46-67. DOI:10.1016/j.ssresearch.2016.03.003.、营养摄入和普通疾病(35)ZHOU C, SYLVIA S, ZHANG L, etl. China’s Left-Behind Children: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Health, Nutrition,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J]. Health Affairs, 2015, 34(11): 1964-1971. DOI:10.1377/hlthaff.2015.0150.方面相似。但似乎大多数研究都支持父母缺席状况与儿童健康状况之间有联系。
第二个引起众多关注的研究领域是父母双方或一方缺席如何影响其子女的学业表现。关于这个问题的现有证据参差不齐,有研究发现,父母缺席往往会引起留守儿童情绪不安,从而导致更多教育问题,例如高逃课率和辍学率,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学业成就(36)MEYERHOEFER C D, CHEN C J. The effect of parental labor migra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progress in rural china[J].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2011, 9(3): 379-396. DOI:10.1007/s11150-010-9105-2.。研究还报告说,父母外出务工迫使儿童(尤其是女孩)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活和家务上,从而减少其在学业上的时间,并对其学业表现产生不利影响(37)CHANG H, DONG X, MACPHAIL F. Labor Migration and Time Use Pattern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Elderly in Rural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12): 2199-2210. DOI:10.1016/j.worlddev.2011.05.021.。其他研究报告指出,父母外出务工时间长短也很重要,三年或更长的离开会对留守男孩产生负面影响(38)ZHOU M, MURPHY R, TAO R. Effects of Parents’ Migration o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4, 40(2): 273-292. DOI:10.1111/j.1728-4457.2014.00673.x.。
与上述发现相反,许多其他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实际上得到了改善,原因在于留守儿童获得了大量汇款(39)HU H, LU S, HUANG C-C.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of migrant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 46: 1-10.。这些财务资源,不仅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情况,还可以加强其教育,例如补习和多媒体教育,从而改善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业表现方面的比较研究高度证实了留守儿童在教育成就方面的劣势地位,但这种关联很可能受到父母缺席方式和孩子性别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对青少年在标准化考试或学校考试中的学业表现具有破坏性影响(40)MENG X, YAMAUCHI C. Children of Migrants: The Cumulative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in China[J]. Demography, 2017, 54(5): 1677-1714. DOI:10.1007/s13524-017-0613-z.,一项研究显示,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要明显优于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其他研究则发现,父母一方外出的孩子或母亲外出的孩子的考试分数要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低(41)LI L, WANG L, NIE J. Effe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China[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7, 25(2): 45-59. DOI:10.1111/cwe.12193.。同样,相较父母外出、父亲外出或者父母在家的孩子而言,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更糟。有些研究还发现了性别差异,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表现差异仅在男孩身上发现,而在女孩身上却没有,并且父母外出对男孩的不利影响要大于女孩。在留守儿童中,年龄在10至12岁的儿童和女孩的学业表现依次比年龄较小的儿童和男孩要高,但是母亲最高学历并不会影响其学业表现。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的学业表现之间存在较弱关联(42)WU J, ZHANG J. The Effect of Parental Absence on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J].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17, 12(1): 117-134. DOI:10.1111/aepr.12166.。一项研究报告说,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数学、中文和英文方面具有相似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并且辍学率也差不多。最近的一项研究还发现,父母在家或父母一方在家的孩子,其智力和学业状况没有显著差异。
最后,尽管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行为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比较,但很少有研究者特别关注其偏差行为。根据安徽省10至14岁儿童的样本,近来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或者仅父亲在家的留守儿童的吸烟率高于其非留守儿童同辈。这项研究还表明,男性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业表现差,往往吸烟率更高。一项针对广东省中学生的研究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发现男性留守儿童比男性非留守儿童更容易有网瘾和吸烟行为。来自安徽样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饮酒率相比非留守儿童明显要高。
一些研究使用了行为问题综合量化表,包括几种类型的偏差行为或偏差行为和非偏差行为的混合。例如,有研究使用了积极健康行为指数,该指数衡量了青少年在过去一个月内是否吸烟、酗酒和使用违禁药物。研究发现,母亲在外的留守儿童不如非留守儿童展现出积极健康行为。在研究分析中加入家庭社会资本因素后,这种不利条件得到缓解,这表明家庭的凝聚力、支持和监督可能会减少青少年参与偏差行为。
然而,关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行为差异的证据是模棱两可的。利用“行为问题加权表”,例如“从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偷窃”“经常与其他孩子打架或欺负他们”以及“一般行为和成年行为”等,留守儿童被发现与非留守儿童同辈在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另一项研究还显示出外来身份(即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与问题行为(例如,吸烟和酗酒)之间的联系较弱(43)LIU Y, LI X, CHEN L, etc. Perceived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adjus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 50(5): 354-362. DOI:10.1002/ijop.12112.,但相对应的男学生和高中生比女学生和初中生具有更多的问题行为(44)SUN X, TIAN Y, ZHANG Y, etc.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5, 36(3): 227-252. DOI:10.1177/0143034314566669.。
也有较少的研究检查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从事偏差行为方面的参与是否不同,然而证据还没有定论。此外,过去的研究尚未充分考虑相关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因素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为了解决现有文献中的这种不足,我们测试了各种家庭、学校和社区变量以及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和学业表现是否会影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逃学、吸烟、打架或网瘾的形成。
(五)本文研究
利用从中国武汉收集的大约1200个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调查数据,本研究通过调查社会联系理论变量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的影响,填补了有关研究的空白,首先是检验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是评估对学校社区依恋、对父母依恋以及亲子间奉献是否可以预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基于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假设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比非留守儿童差,并且比非留守儿童更有可能从事偏差行为,同时假设对父母、学校和社区依恋程度越高,并坚持日常行为规范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并且不太可能从事偏差行为。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地点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利用2013年在中国武汉一个研究项目收集的数据。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研究留守儿童家庭日常和学校活动以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武汉市人口超过一千万,有十三个行政区划,包括七个近城区和六个远城区。我们将六个远城区作为数据收集点,因为与近城区相比,那里拥有更多中小学留守儿童。2013年,该市六个远城区留守儿童的人口数量大约为65000。
数据收集工作由武汉某知名公办大学研究团队在2013年春季启动,并于当年秋季完成。我们通过多阶段抽样来研究样本。第一,设定了1300名受访者的研究样本,包括800个留守儿童和500个非留守儿童。第二,来自这六个远城区的三所中学所有七到九年级班级和七所小学所有四到六年级班级非随机抽取为初级抽样单位。选择以上调查群体的主要原因是研究人员熟悉并与当地官员保持联系,后者协助该项目获得了采集样本学校的批准和使用。第三,从初级抽样单位中随机选择受访者。具体而言,从三个中学班(七至九年级)和七个小学班(四至六年级)中的每一个班级随机选择30个留守儿童和20个非留守儿童作为受访者。
被选为研究样本的孩子被直接带到学校体育馆与研究人员见面。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该项目,并回答他们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特别强调参与该项目的完全自愿性质,并向学生保证拒绝参与该项目不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有任何负面影响,然后与所有参与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在现场工作期间,共有790个留守儿童和480个非留守儿童可供访谈,并参与了该项目。其中,有765位留守儿童和468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调查,回复率分别为96.8%和97.5%。
(二)方法
1.因变量
因变量包括三个衡量青少年成长的指标: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健康状况和学业表现分别由单独项目衡量,要求受访者评估他们在学校的身体健康程度和学业表现情况。回答类别包括非常差(1),差(2),中等(3),好(4)和非常好(5)。
偏差行为是基于四个问题来构造的,这些问题询问受访者他们是否曾经旷课、吸烟、打架或网瘾(0 =从未,1 =很少,2 =有时,3 =经常)。应当指出,网瘾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偏差行为形式,已被广泛报道为中国青少年的严重社会问题。
2.自变量
自变量分为三组:学校社区依恋、父母依恋、父母孩子奉献。 第一组,学校社区依恋,包括三个变量,用于衡量受访者与学校、同伴和当地社区的关系。具体包含三个问题:“您是否对学校感到满意”(1 =非常不满意; 5 =非常满意),“您与同伴互动的频率”(1=从未,2=很少,3=有时,4=经常)和“您多久参加一次社区活动”(1 =永远不,2=很少,3 =经常)。
第二组由两个变量组成,表明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第一个变量“与父母交流”是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汇总而得出的,这些问题询问受访者在沮丧或不满时与父母沟通的频率(1 =永远,2 =很少,3 =中,4 =经常,5=每次)。 第二个变量“检查作业”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父母多久检查一次作业来衡量的。响应类别包括:从不(1),每月一次(2),每月两次(3),每周一次(4),每周两次或三次(5)和几乎每天(6)。
第三组包括两个变量,反映了父母和孩子对传统预期行为的奉献。受访者被问及父母和自身对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回答范围从初中或以下(1)到博士学位(6)。应当指出的是,由于缺乏相关的项目,社会联系理论的另外两个关键方面,即参与和信仰,没有得到衡量和分析。
3.控制变量
控制了四个背景特征。性别和年级被编码为虚拟变量,其中1表示男性和初中(相对于小学)。 第三个和第四个变量,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按照从不识字或小学以下(1)到学士学位以上(5)的序数变量来衡量的。
表1是用于数据分析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应该注意的是,变量“留守儿童”仅在整个样本分析中用作分组变量,以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通过检查所有解释变量之间的二变量系数来检验多重共线性。最高的相关系数是0.51(父母对教育期望与教育自我期望),符合预期。还估算了方差扩大因子(VIFs),发现该值低于极限值10,这证实了多重共线性不是问题。
表1 变量描述统计
(三)数据分析
多元回归是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的原始编码要求使用有序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然而有序逻辑回归平行性检验不符,因此将这两个因变量重新编码为虚拟变量以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值0代表回答“非常差”和“差”的人,值1代表回答“中等”“好”或“非常好”的人。应该注意的是,在预测第三个因变量即偏差行为时,健康状况和学业表现也被用作自变量。
类似的编码被用来构造第三因变量即偏差行为。初步分析发现,这四个项目的分布高度偏斜,“有时”和“经常”选项很少出现。进一步分析显示,有序逻辑回归平行性检验不符。因此,构造了一个虚拟变量,其中值1表示一种或多种偏差行为的“有时”和“经常”参与。采用二元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均值比较
如表1所示,在身体健康状况(0.74 v.0.83)和学业表现(0.77 v.0.83)方面,留守儿童的平均值均低于非留守儿童,这表明非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更好,学业表现要比留守儿童同类高。与两次均值比较相关的t检验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第三个因变量,尽管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均值(0.15)略高于非留守儿童(0.14),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此外,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三个因变量和控制变量上也有所不同,包括“对学校满意度” “家长检查作业”和“性别”。对学校满意度表示孩子对学校和社区的依恋,而家长检查作业则反映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与他们的非留守儿童同类相比,留守儿童更有可能对学校表示较低的满意度,报告父母检查家庭作业的可能性较低,尤其是男性。
(二)全样本回归分析
表2报告了整个受访者样本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从第一个模型来看,留守儿童身份与身体健康变量呈负相关,这表明留守儿童身体健康要比非留守儿童低。特别是,成为留守儿童会使身体健康发生比降低51%。四个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影响也达到统计显著性。与同伴互动和社区活动参与每增加一个单位,则身体健康发生比分别增加40%和55%。同样,父母教育期望增加一个单位,则身体健康发生比会增加19%。最后,成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使身体健康发生比提高56%。
表2 多元回归分析
转向第二种模式,与均值比较的结果不同,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业表现没有差异。学校社区依恋三个变量之一与学业表现呈显著关联。对学校满意度提高一个单位会使获得良好学业表现发生比提高19%。父母依恋组中的这些变量均未对学业表现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和孩子奉献类别中的两个变量都与学业表现呈正相关。随着父母教育期望和自我教育期望增加一个单位,拥有良好学业表现发生比分别增加了18%和21%。在背景特征中,性别和年级与学业表现呈负相关,而父亲学历与学业表现呈正相关。作为一名男生和一名中学生,良好学业表现发生比分别会降低近50%和40%。
与学业表现模型一样,留守儿童在偏差行为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并无不同。四个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可以预测儿童的偏差行为。正如预期,对学校感到满意的人不太可能从事偏差行为,学校满意度提高一个单位,偏差行为发生比降低27%。同样符合预期的是,男性和中学生从事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分别是女性和小学生的四倍和两倍。最后,良好的学业表现将从事偏差行为发生比降低32%。
(三)分组多元回归
为了进一步评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是否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我们对三个因变量进行了四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表3-5展示了结果。如表3所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受到一些共同变量的影响。与同伴互动和父母教育期望都提高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可能性。与父母沟通也增加了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机会,而中学生身份增加了非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可能性。
表3 分组身体健康多元回归汇总
表4中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受到一组完全不同的预测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学业表现与父母教育期望呈正相关,与性别和年级呈负相关,而非留守儿童学业表现与自我教育期望和父亲受教育程度呈正比。最后一张表(表5)显示了关于偏差行为分组模型的结果。与身体健康模型一样,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也受到一些相似且独特的变量影响,女学生和良好学业表现降低了这两个群体从事偏差行为的比例。有两个变量特别影响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较高的学校满意度和小学生身份,从而减少了对偏差行为的参与。
表4 分组学业表现多元回归汇总
表5 分组偏差行为多元回归汇总
(四)讨论
依据社会控制理论,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方面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该研究还通过测试青少年成长的三个重要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填补了现有研究空白。
首先,我们发现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但两组都报告了相似的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水平。上述研究与以往研究的现有证据相呼应,表明没有适当的父母照料的情况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有害。青少年长时间与父母一方或父母双方分离会导致情感困扰,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还有一种猜想是,大量留守儿童处于祖父母的照料下,但实际上他们的祖父母也是被留在农村的老人,并且身体状况不佳,因此祖父母没有精力去参与孙辈的身体健康发展。年轻人向城市的迁移显然对社会和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我们的数据不能直接证实这些推测。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会导致其被忽视。
由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报告了相似的教育水平和偏差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受到的最大影响仅限于身体健康,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矛盾。尽管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留守身份对儿童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影响不大,但仍值得本文进一步讨论。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发展可以从其外出务工父母提供的汇款中受益,这种物质支持可供留守儿童维持上学、补习和其他教育支出,从而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业表现方面一样好。更好的教育成就也可能使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同伴,从而不从事偏差行为。
但是,如果汇款改善了青少年成长,那么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方面的表现应该与非留守儿童相当。鉴于增加的汇款应当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和营养食品,本文关于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发现似乎与逻辑相反。可能的解释是,当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大的经济支持时,可能会有足够的零花钱,从而可能会导致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例如沉迷电脑游戏,不出去运动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支持实际上可以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
其次,依恋和奉献的社会控制变量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成长,但其影响在青少年发展的三个维度以及在两组青少年中并不一致。例如,对学校和社区的依恋变量相比对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变量更能预测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凸显了非家庭因素在塑造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和社区依恋作为一种与同伴互动和参与的形式,与青少年身体健康成正比关系,而对学校满意度与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密切相关。与以往研究一致,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自我对受教育程度奉献与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有着正相关关系。将社会控制理论扩展应用到中国留守儿童中,我们发现依恋和奉献显然对促进中国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业发展以及抑制他们从事偏差行为至关重要。
分别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来看,对社会机构依恋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更密切,特别是在身体健康和偏差行为方面。简而言之,与非留守儿童参照组相比,依恋似乎在预测留守儿童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当父母一方外出务工时,与以往研究一致,留守儿童对学校和社区依恋和与父母交流一样对他们的身体和行为发展仍具备影响力。尽管奉献也有助于预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但是本文的分析仍未能建立留守儿童对教育奉献与偏差行为之间的联系,正如社会联系理论所预测的那样。
本研究还发现,与中国农村地区的非留守儿童相比,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根据其背景特征不同在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方面表现出更大变化。例如,男性和中学生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比同龄人差,但非留守儿童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差异。男性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后自身照料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重男轻女思想,女性留守儿童平常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投入较少,因此没有像同类男性那样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本文证实了以往研究结果,即不论学生处于何种群体地位,男生都比女生更有可能从事偏差行为。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接受叛逆和偏离社会对男性的传统期望。在留守儿童中,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容易从事偏差行为,但是在非留守儿童中没有这种区别。 留守儿童组内群体差异较大,说明与某些类型青少年(男孩和大孩子)相关的风险较高,这些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
最后,青少年发展中的三个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学业表现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无论他们的群体地位如何,学业成绩差的青少年都倾向于从事偏差行为,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也呼应了社会控制理论的关键命题,即学校联系在减少青少年从事偏差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社会联系理论在犯罪学理论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在研究留守儿童的中国文献中很少考虑社会联系的观点。
尽管本研究有一些实质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结果是基于横截面模型分析的,这会引起因果排序问题。例如,尽管留守儿童对学校满意度与偏差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有可能是因为偏差行为首先导致较低满意度。偏差行为会降低对学校满意度,原因在于越轨者更容易被标签化并受到老师和学校的惩罚。因此,应该使用理想的纵向数据进一步评估这种潜在的相互关系。其次,研究样本来自中国内陆城市武汉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将结果适用到中国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群体时应谨慎,原因在于当地文化、社会、经济特征可能会完全不同。再次,本研究使用单个项目来衡量因变量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以及重要自变量与同伴互动。尽管过去对中国留守儿童的研究也利用了单项变量,但这些措施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有效性,原因在于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儿童发展和同伴群体的复杂性质和范围。下一步研究工作应利用有效可靠的量表来充分反映这些概念。最后,本研究使用面对面访谈从学童那里收集信息,由于对长者的尊重和担心被举报给父母,他们可能会给研究人员提供不完整或不正确的信息。
(五)结论
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但两组在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方面没有差异。学校和社区依恋通常表现为与同伴参与互动的形式,与青少年身体健康成正比关系,而对学校满意度则与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密切相关。与社会机构依恋关系对留守儿童比对非留守儿童更重要,尤其是在身体健康和偏差行为方面。另外,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男性和中学生身份的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较同龄人差。
展望未来,以下几个方向应该被研究。首先,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中青少年受到虐待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健康差异的根本原因。其次,未来的研究应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与同伴在闲暇时进行的活动范围,以及留守儿童在其社区中可利用的活动范围,以便进一步解开青少年的留守身份、健康状况和同伴互动及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再次,调查对传统行为的奉献在预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方面不太有效的原因。最后,关于中国留守儿童未来研究应考虑青年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
本文还揭示了有关政策实施的意义。首先,类似于过往研究,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发展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期望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形成更好的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鼓励外来务工人员使用电子通信技术与他们在农村的留守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并表达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期望和信心,这不仅会增强他们对学校的依恋感并取得更好成绩,也降低了从事偏差行为的风险。
其次,男性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较差,偏差行为发生比也高于女性留守儿童。政策制定者和学校官方应在学校开展项目,强调性别平等,为陷入困境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管理者还应制定计划,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父母提供咨询,从而让他们改变传统性别观念以在精神物质上同等对待男女。
最后,这项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社交网络关系水平(同伴、学校和社区)与留守儿童福祉在多个维度之间存在关联。政府应投入更多资源去丰富农村地区的学校和社区活动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毫无疑问,为留守儿童提供具有支持性的成长环境,不仅有益于这些孩子的成长,而且还将促进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