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小儿脑瘫患者脑血液循环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2-01-17张丹
张 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小儿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42)
小儿脑瘫又称为脑性瘫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部非进行性损伤,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并同时伴有感觉障碍、智力衰退及惊厥发作等功能性障碍,不仅会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多应用药物与康复训练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其中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纳通过静脉滴注的治疗方式可加速患儿脑组织血液循环,且可减轻脑组织损伤后脑水肿程度[1];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疗法)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控制患儿异常姿势的反射,帮助患儿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其肢体协调,综合疗法对患儿神经与运动功能虽具有一定成效,但对于脑组织受损后继发性的神经功能退化无较大改善作用,因此,需联合其他治疗方式一同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2]。中医认为,小儿脑瘫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因素所致,滋养肝肾、醒脑开窍为主要治疗原则;针灸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改善局部区域神经元血供,进一步重建神经元网络,有效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与预后[3]。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治疗小儿脑瘫对患儿大脑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血管搏动指数(PI)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18例;年龄1~14岁,平均(6.56±0.94)岁;病程1~12年,平均(5.73±2.46)年;其中痉挛型25例,弛缓型8例,手足徐动型7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9例;年龄1~13岁,平均(6.53±0.91)岁;病程1~11年,平均(5.82±2.63)年;其中痉挛型23例,弛缓型9例,手足徐动型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诊疗小儿科疾病》[4]与《小儿脑瘫》[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者;年龄1~14岁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者;无发热、自发性出血倾向者等。排除标准:针刺部位皮肤损伤者;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继发性癫痫等严重并发症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实施综合治疗疗法,具体治疗方式如下:予以患儿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纳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213,规格:2 mL∶20 mg),将20 mg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纳注射液加入至1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治疗,1次/d,以10 d为1个疗程,休息20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同时予以患儿Bobath康复训练:①竖头训练:主要包括抱球法、三角垫法、Bobath球训练法等。②翻身训练:受足协调、躯干回旋、单臂支撑、全身舒展等。③坐位训练:体位转换、坐位平衡等。④站立训练:控制骨盆、姿势转换等。⑤爬行训练:下肢交互运动、平衡反应、骨盆分离等。⑥行走训练:静动态平衡训练、交叉步态抑制训练及步幅训练等。30 min/次,5次/周。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①头针:智三针、四神聪、颞三针、顶中线、顶旁线、顶颞前斜线、枕下旁线、枕上正中线等。针对手足徐动型患儿不留针,在运针后便出针;针对痉挛型患儿则不可强刺激,针灸实施捻转法,控制时间为90~180次/min,每间隔5 min进行1次捻转,当出现针感后留针15 min,治疗1 d后休息1 d,以7 d为1个疗程。②体针:针对痉挛型患儿应选风市、外关、环跳、肩髃、承山、天宗、太冲、曲池透少海、阴陵泉、阴陵泉;针对弛缓型患儿应选手三里、足三里、血海、肩三针、命门;针对手足徐动型患儿应选凤池、百会、合谷、外关、太冲、曲池、太溪、阳陵泉、三阴交。选用0.3 mm×25 mm针灸针,实施提插捻转手法快速进针。针灸得气后将电针治疗仪(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XYD- Ⅱ)连接头针与体针针柄处,并依据患儿具体病状情况对强度加以调节,应用疏密波,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大,以肌肉轻度收缩与患儿耐受力为度,保持30 min的连续通电状态,1次/d,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0 d继续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依据《小儿脑性瘫的防治》[6]中小儿脑瘫的疾病治疗标准进行评定,显效:患儿异常反射和姿势基本消失,肌力、关节活动度、原始反射、运动协调性等与同龄健康儿童无明显差异;有效:患儿肌力、关节活动度、原始反射、运动协调性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且病情随病程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脑血液循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VP与PI水平。③神经因子。采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水平。④生活与运动功能。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7]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评估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其中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GMFM共88个项目,每项为0~3分,总分为26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脑血液循环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VP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I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脑血液循环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儿脑血液循环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VP: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I:血管搏动指数。
组别 例数 VP(cm/s) P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21.34±21.13 130.12±15.21*1.25±0.21 1.09±0.19*观察组 40 130.12±19.23 140.32±16.56*1.29±0.24 0.78±0.21*t值 1.944 2.869 0.793 6.92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神经因子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VEGF、CK-BB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神经因子比较( ±s)
表3 两组患儿神经因子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K-BB: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
组别 例数 VEGF(ng/L) CK-BB(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98.55±36.04 171.52±32.19* 114.28±23.11 101.33±21.46*观察组 40 199.47±26.18 146.25±20.39* 113.95±22.94 70.06±20.58*t值 0.131 4.194 0.064 6.651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生活与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BI与GMFM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BI:Barthel指数;GMFM: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组别 例数 BI评分 GMFM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6.75±5.54 58.45±6.42*108.54±5.67 120.56±9.12*观察组 40 36.56±5.56 67.56±7.56*108.23±5.12 157.87±10.42*t值 0.153 5.809 0.257 17.041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认为与孕期感染、多胎妊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纳与Bobath疗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颅内水肿与肢体协调能力。Bobath疗法首先对患儿运动障碍类型、性质、特点及部位等进行评估,予以针对性的运动模式指导与异常姿势反射抑制,充分利用患儿机体的平衡反射、自发性姿势反射等特性,有效训练和培养其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有效控制异常运动的能力,改善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正确运动姿势的形成,同时提升生活自理能力[9]。但两种治疗方法难以改善患儿脑组织损伤后神经功能的退化,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将小儿脑瘫归属于“五迟”“五软”等范畴,并认为该病症是由于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引起的肝肾脾虚或瘀血内阻,鉴于此,治疗上应以活血通络、补益肝脾肾等为主[10]。针灸治疗可细分为头针与体针,头部属于诸阳与气血汇聚之处,其中头针是通过对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与头皮相对应的投射区域,并依据患儿脑组织损伤程度进针,从而改善局部区域神经元血供和脑血液循环,进一步重建神经元网络,促进脑细胞功能代谢,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有效恢复患儿的脑血液循环[11]。体针则是将阳明经穴设定为主穴,依据患儿肢体功能的具体状况,加用局部腧穴,从而起到调节阴阳、脏腑功能及经脉气血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辅以电针强化刺激,贯通全身气血,改善肌张力和机体代谢,促进运动能力恢复[12]。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VP水平均升高,PI水平均降低,同时BI与GMFM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儿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治疗小儿脑瘫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脑血液循环,进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控制病情进展,促进患儿病情早日恢复。
VEGF是人体内的一种调节性蛋白质,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且可增加颅内血管通透性,脑损伤发生后机体代偿性合成大量的VEGF以帮助修复神经元,引起血中VEGF水平升高;而CK-BB是脑细胞能量代谢中的重要催化酶,如果脑细胞受损,CK-BB将会大量释放,因此,CK-BB是一种判断脑组织损伤程度的特异性指标。研究显示,先天或后天失养导致的脑损伤并非完全不可修复,针灸通过微损伤的方式进针并深刺至帽状腱膜,结合电针,可通过激活传导神经通路,有效激发人体自我修复功能,加快大脑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患儿神经细胞的修复[13]。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儿VEGF、CK-BB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针灸治疗小儿脑瘫可有效修复脑组织损伤,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联合采用针灸治疗可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与运动功能,并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