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政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2022-01-17祖国张帅李国良

祖国 2021年20期
关键词:碳达峰绿色发展

《祖国》/张帅 李国良

10 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9 月初,生态环境部将2020年环评文件复核中发现的第三批违法线索转交安徽、江西、河南等省生态环境部门依法查处。目前,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已对相关违法线索进行核实,并对查证属实的4 起环评文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二条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生态环境部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发布实施《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不断严格执法责任、优化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以《指导意见》为指引,结合本地实践,持续提升问题精准化、智能化、社会化发现能力,对恶意违法严惩重罚,对轻微违法审慎包容、帮扶指导,提高执法服务水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0 月24 日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原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意见》主要目标。到202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 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 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 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意见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任务:

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三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五是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

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六是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七是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保护。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农业碳汇。积极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

八是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动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我国发展权益。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发布我国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外工作,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九是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研究制定碳中和专项法律,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国际衔接。

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十是完善政策机制。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财税价格政策;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

《意见》强调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地方责任;严格监督考核。各地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两年查处9600 多起涉危废违法犯罪案件 全国每天可以处理6230吨医疗废物

10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专题询问中,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提问直指问题要害,国务委员王勇和到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作出回应。

那顺孟和委员提问,从这次执法检查了解的情况看,危险废物处置成本高,有些地方的危废处置能力跟不上,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在对各类违法行为处罚上,按日连续处罚、拘留等强有力的措施使用不多,对一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大,法律威慑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异地倾倒垃圾、危险废物违法倾倒等案件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惩这些违法行为?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回应说,在打击涉危废违法犯罪行为方面,从去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司法部门,主要是公安部、最高检,开展了联合执法行动。两年下来,总共查处9600 多起案件,罚款8 亿多元,特别是采取了刑事和行政措施,办了74 起行政拘留案件,将1500多件涉嫌犯罪的移交给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处理。仅去年批捕了1253名犯罪嫌疑人。

黄润秋说,针对固废法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对危险废物转运环节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的问题加大监管力度。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亮说,关于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最高法将加大案件审判力度、健全完善裁判规则、加强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

沈亮说,要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严厉打击非法进口、收集、贮存、转移、排放、倾倒、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相关犯罪行为,依法严惩相关犯罪分子,并加大罚金刑适用力度,严格慎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落实损害担责、全面赔偿救济原则,准确适用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妥善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鼓励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依法监督、支持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监管职责,支持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形成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加大打击力度的有效合力。

报告指出,抽查发现,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偏远地区卫生室等存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收集不规范、转运不及时的问题。袁驷委员针对这一问题提问,如何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依法防治危害公众健康和污染环境?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回应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医疗废物大幅度增加,部分地区暴露出来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此,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了强化多部门的综合治理、加快医疗废物处理的建设能力、着力解决偏远地区处置的难题、坚持专项治理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等一系列措施,把处理医疗废物和疫情防控结合在一起开展工作,使医疗废物处理的能力水平大幅提高。

于学军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固废法,抓紧修订医废分类目录,继续开展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综合整治工作,严防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处置能力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废物管理水平。

黄润秋说,生态环境部从标准规范方面制定了医疗废物处置的污染防治控制标准,医疗废物的处置更加规范。从去年以来到现在,基本上每周都在调度各地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情况,一旦发现处置能力不能适应的情况,会要求地方及时调整、及时整改、及时提升。从调度的情况看,这两年医废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到今年7月份,全国每天可以处理6230 吨,完全能满足当前医疗废物的处置需要。

猜你喜欢

碳达峰绿色发展
碳中和·碳达峰
绿色低碳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