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与中华民族复兴
2022-01-16魏先法王书波
魏先法 王书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举起的振兴中华旗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
一、振兴中华是孙中山率先发出的呐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的背景就是中国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在西方列强的恣意妄为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孱弱无能共同作用下,具有5000多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在1840年后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前的中国曾有巨大的国家财富,造就了清朝中期的最后辉煌。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繁荣的农业社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提供的动力似乎不足,尤其是没有发生从小生产到机器大生产的工业革命。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统治者腐朽思想禁锢下,资本主义萌芽不仅发展得极度缓慢极度微弱,而且在闭关锁国中失去了与西方资本主义互相借鉴的机会和并驾齐驱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封建政权在小生产方式基础上没有生成有效抵御西方入侵的军事能力,不能为中国资本主义提供安全的发展环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包括买办资本和民族資本,都与外国资本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西方资本虽然给中国人民的对外交往和思想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机遇,但是,西方列强的本意不是在中国传递福音,不是利用其领先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思想文化、政治关系、军事装备、科学技术、物质生产力和交往手段推动中国社会变革,而是以之作为奴役和掠夺中国人民的有效工具。其所谓的推动历史的进步作用,只是作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就决定了与外国资本联系密切的买办资本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反动性,联系较弱的民族资本具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
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总体上处于小生产的水平,面临着反对封建主义的重任,但西方列强的入侵又使中国遭受来自西方机器大生产的挑战,不得不面临反对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新课题。这样,封建经济关系和封建专制主义、殖民经济关系和殖民奴役思想,成为奴役中国人民的双重枷锁。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特殊环境中展开的。这是不能选择的客观存在,也是中国发展不可回避的前提,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的革命实践,一方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环境改造人的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和人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振兴中华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命精神,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把握历史命运的历史主动和改造中国社会的能动力量,是近代中国社会运动的精神动力。
辛亥革命从西方资产阶级武器库中拿来的民主主义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但是这种消解是有限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以西方民主主义作为振兴中华的武器,这既是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思想的进步之处,也是其局限所在。西方民主主义与西方殖民掠夺是并行不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战胜殖民掠夺的有效手段,更不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所以,以西方民主主义作为振兴中华的一剂解药,显然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不可避免地会有先生打学生的困惑。
习近平总书记将辛亥革命的局限归结为“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这是一语中的的。旧民主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政治方案和文化选择,是社会运动的产物,也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在中国问题上的初步结论。虽然在辛亥革命所处的历史时空中,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已经在西方蓬勃发展起来,并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术知识和理论片段开始传入中国,但是,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还十分薄弱,尤其是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在辛亥革命的话语体系和实践形态中只能是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振兴中华。
孙中山本人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排斥的,对中国共产党也是信任和肯定的。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的弊端也是十分了解的,提出了把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民生主义方案,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空想。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才使振兴中华的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孙中山的这种转变,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中国共产党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接过了振兴中华的旗帜,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帮助国民党完成改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成为最忠诚的合作者。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是最忠实的继承者。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相对于孙中山借助于民主主义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这种重大转变也是社会条件发生重大变动的结果。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进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也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战线中脱离出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线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觉醒,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振兴中华不仅有了科学的理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振兴中华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之源,真正汇聚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意志、行动和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振兴中华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并经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框架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新民主主义不仅使振兴中华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而且使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中华的前途。正确道路与领导力量是两大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二者都是中国人民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也是中国人民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在立足中国实际、顺应历史潮流基础上掌握历史主动的伟大创造,是历史必然性和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政党,担负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带领人民,以民族精神动员和团结人民,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转化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革命行动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不仅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能够把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有机统一起来,永葆先进性,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中国人民探索的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和理论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始终保持战略清醒,牢牢地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精神,坚决防范和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选择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历史主动,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先进性和革命性,但最终要通过改造世界的活动,通过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参加的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结成了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必须坚持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以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集中表现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是基于一定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生成的为祖国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天下兴亡的关切。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稳定持久深远的力量,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和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物质基础之上的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的命运共同体。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全体中华儿女中构建协调一致的共同意志,有利于形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必须坚决反对。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爱国主义与坚持国际主义、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密切相连。爱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统一战线两面旗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海内外中华儿女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不影响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一国两制”下的资本主义不是反对社会主义的对立面,也不应该成为反对力量,而应当成为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帮助作用的建设性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性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相通的。中国古人就具有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具有与不同文明互相借鉴的智慧。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爱国主义是一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美国优先”式的零和博弈,而是“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重要体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范例。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30%。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坚定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本文作者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