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辅助下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探讨
2022-01-16覃玉荣
覃玉荣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需要各类语言做保障。对非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而言,要成为具有专业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英语听说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都遭遇课时大幅度削减和学分压缩困境。如何改革传统外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开展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创新,探索人工智能(AI)与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线上线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自然嵌入课外资源,是提升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重构大学英语新生态和新范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找到原本薄弱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突破口,在有限学时内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已有不少学者结合AI 教育技术开展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改革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洪常春通过对人工智能、 生态语言学以及语言教育中相关概念的解读,探究“智慧教育”理念和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2];胡敏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让教师精准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口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文秋芳2014 年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回应了有关质疑,并说明了实施该假设的要求,做出了中国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新尝试[4];齐品、史晓春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产出导向法(POA)不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听说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效,而且验证了输出比输入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内驱力更大,培养表达性语言技能符合学生当下的需求[5];刘波涛通过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实践,用准实验的方法检验其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影响,发现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听说教学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方面有积极效果,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6]。但把AI 技术与POA 结合运用于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探讨的学者较少。本研究重点探讨如何运用AI 技术辅助,开展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二、 AI 技术与英语听说产出
(一)AI 技术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AI 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缩写,译为人工智能,始创于1956 年的达特茅斯研讨会,意指机器模拟人的智能。60 多年间,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历经计算、感知和认知智能发展阶段,其内涵不断拓展,业已深入经济、军事、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艺术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并称21 世纪三大尖端技术。AI 带给教育的革新、契机、希望和挑战,是世界性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声言:“虽然素质教育永远需要人类教师的主动参与,但是AI 可以用于加强各级教育,尤其是大规模个性化教育。”[7]我国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8]这一发展规划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如何融入智能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指明了具体方向与途径,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
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不仅能模拟人类语言、语音、对话等,还能开展人机互动,这为开展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人工智能和教育走向融合催生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各式智能学习工具、智能机器人、智能教学平台等应时而生,智能作业与测试批改系统、智能口语、口试测评系统等进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课堂,不仅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还为人机协同教学、教育回归本质创造了无限可能。“智慧教育教学日益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潮流新境界,助力教师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助力学习者获得适宜个性化学习服务和良好发展体验。”[9]
(二)英语听说产出理论
1.英语听说产出理论依据
“产出导向法”来自英文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简称POA)。此理论由文秋芳在2014年提出,首先应用于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后逐渐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其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如果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来衡量,该方法主要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教学对象至少要达到 A2 或以上水平,即能用英语基本词汇进行造句与写作,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描述周围环境和自身需求;用英语与外国人开展简单对话、信息交流与沟通[10],相当于大学新生一年级第一学期英语水平。第二,“产出”与“输出”的含义不同。“产出”除了包括“输出”所指的说和写,还包括口译和笔译;“产出”既强调产出过程,又强调产出结果[11]。第三,坚持“学生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的理念,建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教学假设。第四,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遵循“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
2.英语听说产出是二语习得者自身英语学习的驱动和终极目标
从能听懂到能流利地说英语,这样的输出产出比输入性(背诵、朗读、读书、词汇或短语记忆等)学习更能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讲英语的热情,促进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达到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指出了克拉申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输入假设”[12]与梅里尔斯旺“输出假设”[13]的不足,认为他们只提出输入条件、认可输入作用、提出输出的四大功能,却忽略了输出作用,未能明确不同语言学习阶段输出对输入驱动及相辅相成的作用[11];而朗在1983 年与1996 年修订的“互动假设”强调互动提供输入的可理解性及活动过程中的纠正性反馈[14-15],是对学习者习得正确语言形式的肯定,但未能揭示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文秋芳提出的“输出-输入-输出”驱动教学假设弥补了上述学者的缺口,驱动学生自主认识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增强学习能动性;而“输入促成假设”提出在输出驱动条件下,教师如果能在互动基础上及时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或任务(如听力、读书、词汇或短语记忆技巧),就能促成产出(说、写、译)的最佳学习效果;“选择性学习假设”指的是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如听力、读书、记忆)材料中挑选出有用或适当的内容,通过学习内容收集、基本知识建构、深度加工、不断练习和反复记忆或运用,更能优化学习效果[16];因此,选择性学习比非选择性学习更有利于促进英语听说产出效能。
三、AI 辅助下的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设计
(一)驱动情景设计
1.设计驱动情景任务与目标
从新生入校伊始,教师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大纲中,确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有意识设计交际会话情景任务与产出目标,如机场、地铁、车站、电信、邮局、银行、超市、校园等英语会话场所情景,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向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更高要求听说产出目标努力。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与目标,真正理解与领会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目的,愉快地接受线上线下情景交际实践任务,提升英语沟通能力,认识自身英语能力的不足,不断克服英语听说畏难心理,树立信心,敢于说英语,主动听英语广播或视频;自觉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提升跨文化交际和听说产出能力;课前课后融入“输出-输入-输出”模式,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产出任务。
2.创设虚拟与真实场景促成输入
充分利用各种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智慧教学平台、智慧学习软件和智慧教育教学工具,创设虚拟输入促成情景,即线上不同场所英语会话情景,如人机对话、师生或学生间微信或QQ 隔空会话等;借助语言中心智慧教室人机协作、智能授课智能测试系统等,开展新闻发布、机场、邮局、旅游、商务谈判等真实输入与输出英语会话场所情景练习;利用智慧校园设施,布置课后听说任务,让学生收听定期播放的各类校园广播调频、英语测试及竞赛听力音频,并在线下课堂检查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效果,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听说输入与输出习惯。
3.甄别与精选线上线下输入-输出材料
线上线下输入-输出材料包括在线MOOC(慕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U 校园资源、听力与口语测试资源、英文报刊、英文广播、课程评价等。针对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外国英语报刊与广播电台资源内容,如英国广播电台(BBC)、美国之音(VOA)、TED 演讲(美国技术、娱乐、设计演讲)等听力资源,经过教师团队甄别与精选,建立听力资源库,在不同英语学习阶段适当运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布置。
(二)混合模式设计
1.“输出驱动”模式
(1)AI 辅助下,教师向学生介绍“产出导向法”理念,让学生明确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产出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搭建 “输出-输入-输出”和“驱动-促成-评价”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框架。听说输出教学目标即大学生能听懂BBC 和VOA 广播或电视英语,用英语进行对话或沟通;产出任务是大学生在英语听说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听辩技巧、基本词汇、短语或语法知识,明确语言交际目的。大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线上线下输入材料,完成课前、课中与课后输入与输出任务,做到课前预习课文、课中在教师问题导向下开展课堂听说与产出练习、课后能按要求提交听说录音或录频。
(2)教师利用QQ、钉钉、雨课堂等应用模拟与呈现各类线上线下混合交际场景,如出国留学时在机场乘机、在邮局寄送快递邮件、在银行注册账户、更新手机电话号码等虚拟现场情景对话。通过设计对话情景、学生对话、小组听话、师生问答等练习,让学生体验情景对话或讨论话题。
(3)学生产出或输出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智慧校园、多媒体课堂、手机客户端、人机终端,开展线上线下输入-输出练习。学生通过模拟情景互动对话,对照他人优点和教师点评,找到自己听说能力的优势或不足;在教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制定未来听说输入输出目标和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听说能力与水平。
2.“输入促成”模式
AI 辅助下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输入促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主要环节:第一,教师布置线上线下听说输入任务;第二,教师指导与检查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听力输入资源选择;第三,学生通过录制音频或视频开展线上线下听说练习,通过共享平台如钉钉、QQ 提交练习作业;第四,教师批改作业,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向学生反馈相关意见,督促学生改进,并布置下一轮听说产出作业。
AI 辅助下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输入促成须具备的元素包含理念、内容、语言形式、话语表达和听说产出混合教学平台与设备保障。
(1)关注线上线下不同教学时段任务重点。坚持“学用一体”理念,根据“选择性学习”原则,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教学需配备通畅的设备及适当的平台;教师需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与产出任务描述,突出课堂听说目标与重难点,根据预先布置的线上问题和听说材料,通过问题导入开展线下师生或学生互动,实现线下与线上课堂内容知识的翻转。
(2)注重输入内容、输出语言表达与产出形式。重点围绕单元内容或输入的听力材料,让学生们反复练习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为他们输出或产做好服务与准备。
(3)重视输入与口语产出话语表达。从线上听力输入材料中提取线下口语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话语结构,选择性甄选BBC 或VOA 英语线上新闻或评论作为学生听力输入材料,事先布置不同学生小组录制模仿音频或视频,在线下课堂播放,分析相关听说录频材料中的单词、短语与句型话语表达,引导并鼓励不同小组相互评论,点评并指出典型与个性话语结构表达。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线上线下输入材料与输出模仿视频时,可开展小组互评,教师需要给予即时指导与评价,以便了解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成效。
(4)严格执行输入与口语产出练习及检查。按照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要求,进行线上线下输入与产出练习,教师需建立开放的线上听说材料资源库,或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线上平台与语料库,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获取或选择相关听力输入与口语产出练习;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所制定的规则,对所布置的线上线下输入或输出任务予以检查。学生个体或小组可循序渐进地选择简短对话、新闻或评论、较长对话、段落听力等输入材料作为模拟练习材料,然后通过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进行录频或练习。学生提交材料或练习结束后,教师要立即对其进行点评。除了课堂上开展师生互评外,还需有教师的线下批改意见,以及时了解学生线上线下听说产出任务的完成情况与优缺点,制定提升学生听说产出能力的方案。
3.评价模式
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评价可分为线上和线下评价两种方式。线上评价是指“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环节中的“检查”部分。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线上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材料,在线上平台提交听说录音或录频等练习,教师在线上对学生录频或练习效果给予评价,指出其优缺点。线下评价是指课堂即时评价或课后评价,这种即时评价能够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控制教学进度。由于线下课堂时间有限,及时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难以实现。因此,课后评价或线上评价成为师生交流或沟通的有效途径。学生可根据教师要求,经过线下或课外练习后,再线上提交听说练习成果,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批改作业、提交评价意见,以此达到最佳效果。
POA 强调大学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尤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听说产出成果或效果。评价的第一项任务是强调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学生产出成果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大学英语听说混合模式下,教师可以结合线上线下具体不同的产出任务和对象,分类制定说、写、译的相关评价标准。不同类型标准要简单易懂,评价条件、指标与表述要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要有利于他们对照检查自己执行的情况。第二项任务是提交线上线下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成果。教师要提前说明录音或视频作业要求与标准,以通知形式告知或提醒学生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
四、 AI 辅助下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实践
(一)“输出驱动”混合模式设计实践
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融合AI 信息技术与POA 理念,依据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能力要求逆向设计听说教学大纲与目标,开展AI+POA 理念下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实践。首先,做好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界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或产出结果标准与要求,设定线上线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目标和大纲,确定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模块、评价考核方法与评分比例,探索AI+POA下大学英语听说线上线下融合内容与手段,建立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为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一、二年级四个学期的公共通识必修系列课程《大学英语(一)(二)(三)(四)》可依托外语智慧教学平台、U 校园和FiF 口语训练系统及手机端或客户移动端,实现线上线下听说教学目标。
按产出结果要求设计教学大纲,每单元围绕产出导向设计主题,让学生清楚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评价考核指标点,采用产出任务式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熟练程度、策略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学习自主性。听说课程考评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听懂与校园相关话题的谈话,能正确运用语言口头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态度和情感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考试计分规则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期评成绩=平时成绩(50%)+听说成绩(50%),平时成绩=网络听力学习(20%)+口语录频学习(20%) +听力小测试(15%)+段考听力(15%)+口语考试(15%)+课后听力测试(15%)。从课程对学生的需求期望和三个阶段九个等级的语言能力要求反推,不断细化各级别学生的要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目标。课程大纲或教学计划系统应体现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环节、落实措施、评价与考核方式。
(二) “输入促成”混合模式实践
在线下听力方面,通过多媒体与面授课堂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可分为四种形式:1.选取部分线上学习内容及部分课外资料进行小测试。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检测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并拓展听说学习资源。2.现场播放听力测试音频,师生互动完成听力练习与拓展性讨论。在《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一)(二)(三)(四) 》各单元热身环节,选取该单元的听说段落或篇章填词练习部分进行听力测试训练,加强学生听力技能。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听力训练。选取近年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模拟题或其他听说教材的新闻听力、长对话和短文听力进行题型分析、技巧探讨和现场操练,模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环境,让学生适应考试形式。4.学生课后听力培训。教师向学生提供听力音频和听力试题,对部分任务在课堂上进行抽查,将抽查结果评分计入课堂表现和定期测试成绩。教师在线下听力教学环节自然渗入课程思政听力内容,从所选听力素材中挖掘多重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行。
(三) 混合评价模式实践
线下口语教学呈现多模态化,通过多媒体与面授课堂以任务式方法和翻转课堂形式导引学生:1.朗读、复述、问答、同桌讨论汇报、小组讨论汇报、辩论小测试等。选取《新时代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一)(二)(三)(四)》部分口语任务,以知识点引导学生口头表述在线听说学习情况,拓展深化其语言词汇运用及听说技能。2.小组成员协作分工完成展示任务。教师在课前一周布置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文化性、思政性话题,学生开展小组展示任务(小组通常3-4 人)。任务话题与听说教程或视听说教程单元主题、时政、节庆、汉英文化等相关,小组成员协作分工、共同制作完成幻灯片,现场展示分享小组学习成果,并回答师生提问,师生对其点评并补充拓展相关知识和内容。3.口头汉译英课堂互动。这是口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常态化模式。学生在课前借助教材或其配套线上资源WE Learn 随行课堂对内容进行自主预习,课中就相关学习内容开展口头汉译英课堂互动与问答,成为线下口语有机组成部分。4.期末口语考试检验与评价。口语考试内容包括日常对话、短文阅读、口语作文或看图作文等,通过一对一或一对二抽签口语问答形式,促进学生口语能力提升。
通过开学初制定清晰目标与考核机制,及听说对话、朗读、复述、问答、同桌任务、小组任务、辩论、小测试等课堂互动的语言实践,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融合与挖掘多重思政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讲述与传播中国故事的自信;依据学生在线上线下课堂提出的问题以及反馈的教师评价与意见,反思前段教学问题;针对学生产出任务作出客观评价,检查教师上课内容与方式,改进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再依据问题,反思与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
五、结语
AI 辅助下大学英语听说产出混合模式能促进教师糅合人工智能技术、在线网络技术、智慧教学资源与线下教材资源,遵循AI 技术原则和POA 理念,通过制定各个级别的听说输入输出课程目标、培养要求与考核机制,及多样化听说语言实践,清晰界定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听说认知能力与应用能力;通过学生考核结果反馈,教师再依据反思与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从反馈结果逆向设计听说课程培养目标,让学生清楚各个目标设计背后各种“典型认知行为”的描述,重视学生语言听说学习过程的思维能力培养;同时,制定听说产出导向量化测试指标,提供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听说水平与能力评判标准,达到各类学生英语水平目标的实现。采用“能做”“能达到”描述指标;关注不同学生语言听说语用与沟通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