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出”的意象图式看“V+出”结构的语义

2022-01-16费立玮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或事物住所图式

费立玮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一、引言

“V+出”动趋式结构由“V”和“出”两部分组成,其中“V”是变量,“出”是常量。从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上看,“出”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趋向动词。曹丽妮(2020)总结了“V出”中的动词必须是从内向外的线性动词,可分为制成类、思考类、取舍类、感知类、言语类、显露类六类。[1]其主要看到了该结构中动词的制约性,认为动词在结构中承担主要意义,从而忽视“出”的语义。周红(2019)基于驱动—路径图式,认为“V+出”所在认知域经历了空间域到状态域的泛化,语义扩展呈现辐射式。[2]但周红并没有对该结构最初表达的意义作出解释。

“汉语句法的双向选择性是汉语语法组合规则的一条总纲”[3],在“V+出”结构中,我们认为两者应该是互相选择的。因此,我们认同顾龙飞(2018)提出的“研究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的语义,不但要从动词的本义入手,而且要考察动词所关涉的参与者,以及动作过程及结果隐含的语义信息”[4]这一观点。希望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其对“V+开”语义拓展进行研究的思路,通过构建动词“出”的意象图式,凸显意象图式的不同侧面,分析“V+出”结构蕴含的丰富语义,进而呈现出该结构语义的扩展路径。

二、“出”的意义及意象图式

(一)“出”的本义

《说文新证》(2010)中解释到,“出”在甲金文早期字形是,从止从凵,取足行出入之义,凵或作口,表示古人半穴居的住所。[5]由此看出,“出”表达的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位移事件,它可以抽象为事物经过位置的移动,从容器内到容器外。意象“是反复出现的人类理解和推理的经验完型”[6],从而我们可以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和容器的基本关系构成心理表征。

(二)“出”的语法意义

吕叔湘(1999)提出“出”作趋向补语,与动词搭配的四种语法意义:一是人或事物随动作从里向外,二是表示动作的完成,兼有从隐蔽到显露或从无到有的意思,三是人或事物随动作从某处向外,四是表示超过。[7]刘月华(1998)也提出“出”是典型的趋向动词,认为其具有表趋向和结果的两种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表示从里面向外面的移动,由无到有、由隐蔽到显露的结果。[8]“出”的语法意义体现出其具有明显的[+位移][+方向][+变化]特征,同时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细化“出”的趋向意义的结果意义。

(三)“出”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认知结构。”[9]“图式是意象的一种,是根据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10]因此,我们拟结合“出”的本义、语法意义及人的身体经验,构建“出”的意象图式(如图1所示),进而选择不同的注意点,凸显同一意象图式的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来分析“V+出”结构蕴含的丰富语义。“出”是一个复杂的意象图式,把住所看作是一个封闭的容器(图中以长方形表示),其中包含了人或事物(图中以圆表示人或事物),在“出”这个位移事件中包含起点、终点、路径,通过路径图式和容器图式对其进行高度概括,较为直观地体现人或事物由容器里到容器外的方向变化(图中以“→”体现变化),当人或事物通过容器边界(门)时,住所则由封闭型变为了开放型的容器。

图1 “出”的意象图式

三、“V+出”结构的语义分析

当动作“出”发生后,构成意象图式的各成分都会发生变化,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第一,人或事物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可以具体表现为人或事物由里面到外面、由隐蔽到显露、由无到有。第二,住所(容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表现为容器内变空。第三,住所(容器)与人或事物的关系发生变化,可以表现为领属或占有关系的转移和由一体到对立的关系。第四,人或事物运动间距发生变化,表现为间距变长。第五,人或事物运动会留下移动的路径,表现为离开起点、到达终点以及路径方向。

当我们的注意点不同时,就会凸显意象图式的不同侧面。例如,注意力集中在运动的人或事物上时,关注的可能是路径的动态变化,注意点集中在住所上时,关注的则可能是空间的动态变化。“意象图式往往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能够产生很多种义项变体。”[11]因此,我们将通过凸显“出”意象图式的不同侧面,运用隐喻机制,分析“V+出”的不同语义。

(一)“V+出”凸显“人或事物状态的变化”

采取不同的角度对人或事物的状态进行观察,会凸显不同的部分,抽象化的程度也会由此不同。我们用图2来表示“V+出”凸显“人或事物状态的变化”。我们将从三个角度解释该图式,分别是人或事物由里面到外面、由隐蔽到显露、由无到有。通过三种不同的认知,凸显人或事物三种状态的变化。

图2 凸显人或事物状态变化的意象图式

1.“V+出”凸显“人或事物由里面到外面”

人或事物从一个封闭的住所(容器)出来,它经历了从住所(容器)里面到住所外面的过程,因此,“V+出”扩展出“人或事物由里面到外面”的语义,可记为“V+出1”。“V”主要是表示肢体动作的动词以及人或事物自身运动的动词。例如:

(1)她收回探出的身子,关紧窗户,拨弄了一下快要熄灭的炉火,裹紧被子,和衣躺在床上。(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2)要揭开蒙在科学技术上的神秘面纱,让科学技术走出象牙塔、走近民众、走向社会。(《人民日报》2002年)

2.“V+出”凸显“人或事物由隐蔽到显露”

住所是一个封闭的容器,人或事物从里面出来,同时伴随着人或事物由隐蔽在住所(容器)内到显露在住所(容器)外的过程。由此,“V+出”扩展出“表现、展现”的语义,可记为“V+出2”。“V”往往是表示“显露、表现”意义的动词。如:

(3)如此有力的措施接二连三地下来,岳麓书院重又显现出一派繁荣。(余秋雨《千年庭院》)

(4)画面上高大的樗树郁郁葱葱,傲然挺立,透露出无穷的生命力。(《人民日报》1995年6月12日)

还有一类动词与文艺创作、体育比赛有关,其宾语通常是抽象的,往往是伴随动作的发生由隐蔽到显露、由抽象到具象。

(5)中国体育健儿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一道在公平竞争的旗帜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为奥运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民日报》1996年7月21日)

(6)中国队的下一步,看来唯有像团长王俊生三天前所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要踢出水平来。(《人民日报》1993年6月12日)

除了通过人显露的动作产生由隐蔽到显露的变化外,在人的认知和感知、思维和感官作用下也会产生由隐蔽到显露的变化,可以进一步表达“发现、识别”的语义,记作“V+出2a”。例如:

(7)人们对马家军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同时,嗅觉敏锐的商人也在第一时间嗅出了其中的价值。(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3.“V+出”凸显“人或事物由无到有”

我们以处所(容器)外的视角进行观察时,容器外不存在人或事物,当人或事物从住所(容器)内向住所(容器)外移动时,人或事物的轮廓慢慢清晰,人或事物完全移动到住所(容器)外时,住所(容器)外就存在了人或事物。从住所(容器)外看,人或事物就有了从无到有的出现过程。因此,“V+出”扩展出“产生、出现”的语义,可记作“V+出3”。“V”通常是表示“创造、制作、生长、引、惹”等语义,还可以是表示人或事物获得某种新的属性或性质的动词。例如:

(9)唯有独辟蹊径,搞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可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是中兴通讯的创业宣言。(《人民日报》1998年)

(10)老人愣了一小会儿,然后感慨着说:“我很不放心小三儿,怕他早晚要惹出祸来!”(老舍《四世同堂》)

(11)再说译登巴尔从小父母双亡,七、八岁就在外面流浪,但是他却在流浪生活中锻炼出一身的才干,能文能武,识汉文,懂兵法。(李文澄《努尔哈赤》)

(二)“V+出”凸显“容器状态的变化”

当我们的关注点在容器时,人或事物离开,会伴随着容器内由有某人某物到没有某人某物的变化。我们用图3来表示“V+出”凸显“容器状态的变化”。当物体从里面移动到外面,就使容器内变空。这里的宾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处所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时间、空间等。由此,“V+出”扩展出“使……空闲”的语义,可记作“V+出4”。例如:

图3 凸显容器状态变化的意象图式

(12)第二天,部长便吩咐腾出一所房子,准备为乃义和喇桂举行盛大婚礼。(李文澄《努尔哈赤》)

(13)门开了,露了一个缝隙,一个穿藏青西装的长身的青年给外面的两个人打了招呼,让出一个地位,给他们走进去。(巴金《爱情的三部曲》)

通过研究矿石以及主变围岩的相关特征,根据石英脉体的穿插关系以及矿石组成和矿物生成顺序等等,进一步对成矿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总结了矿场地质的相关特征以及控矿因素并得出相关找矿标志,以此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地质根据。

(14)郁晓秋接过去,母亲空出手拿下嘴边的烟,说:一角钱四个,差不多白吃。(王安忆《桃之夭夭》)

(15)这次改值则提前5个月公布货币改值方案,并留出充裕的时间使居民可从容地兑换新币。(《人民日报》1998年)

(三)“V+出”凸显“容器与人或事物关系的变化”

我们用图4来表示“V+出”凸显“容器与人或事物关系的变化”。容器与人或事物之间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发生变化。

图4 凸显容器与人或事物关系变化的意象图式

1.“V+出”凸显“领属或占有关系的转移”

容器对容器内的人或事物是一种领属关系或占有关系。动作发生前,容器和人或事物是一体的;当动作发生时,动作行为会致使人或事物与容器分开,向容器外运动。容器外是一个新的空间、环境,这时领属关系或占有关系就会发生转移,因此,“V+出”扩展出“往外拿”的语义,可记作“V+出5”。例如:

(16)他们坚持开展“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的轨道,为国家、社会输送出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福建日报》1994年9月22日)

(17)书社管理员告诉我们,每天最少借出30多本书,小说、实用技术类书借阅率最高。(《人民日报》1994年)

(18)其他的人不是书给抄走下落不明,就是因为住房缩小,无处放书,只好秤斤卖出,还有人被迫改行,以为再也用不上这些“封、资、修”的旧货,便拿去送人或者卖到旧书店去。(巴金《随想录》)

(19)他们这话是从心底说出来的,曹加的丈夫在此后的、为本族人民服务的事业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冰心《冰心文集(第五卷)》)

2.“V+出”凸显“由一体到对立”

在容器外面时,人或事物与容器分离,可以独立于容器之外,成为独立个体,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进而与容器形成对立,两者的关系由一体到分开,各自独立。因此,“V+出”引申出“剥离、提取”的语义,可记作“V+出6”。例如:

(20)在这改组的时节,原来在会的职员都被日本人传去,当面试验,以便选拔出几个处长和其他的重要职员。(老舍《四世同堂》)

(21)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来: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朱湘《书》)

(22)根据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提供的卫星照片资料,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从青海湖的大湖母体上已先后分裂出了尕海湖、沙岛湖、海晏湖等大大小小多个单独湖体,呈现了一种众星捧月的独特地理奇观。(新华社2004年2月)

(四)“V+出”凸显“人或事物运动间距的变化”

除了关注人或事物、容器本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外,我们从人或事物运动间距的角度发现,在人或事物从里到外的过程中,距离起点的位置越来越远,产生的间距越来越大。我们用图5来表示“V+出”凸显“人或事物运动间距的变化”。

图5 凸显人或事物运动间距变化的意象图式

因为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可以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12],所以把物理空间上的差距,投射到抽象空间,可用于说明数量等产生的差距。因此,“V+出”扩展出“超过”的语义,可记作“V+出7”。例如:

(23)何科长问马如龙放牛的工怎么算,马如龙说:“我的工已经超出三百六十五天以外了。放一个牛一年顶二十个工,我放了二十一个,一共四百二十个工。”(赵树理《三里湾》)

(24)我的心也乱了,我乱的原因不是因为缺水,事实上工地上一点也不缺水。大坝早已蓄水,高峡出平湖,水位高出下游河面八十余米,解决了附近几个乡的吃水困难,甚至镇上的洒水车也常来湖区汲水。(李晁《旱季物语》)

“超过”的语义主要用于比较事物之间的差距。当“V”表示跨越的行为动作,其宾语不是具体的处所,而是抽象的时间、空间时,在“超过、越过”基础上引申出“前进”的语义,可记作“V+出7a”例如:

(25)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九运会扯起市场化大旗,融资方式以非政府行为为主作为突破口,向产业化迈出了一大步。(《人民日报》2001年)

(26)大会认识到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自由将近一百年来遭到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进攻,就像我们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所看到的那样,因为大会认为拉丁美洲人民同非洲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合作和互助,是朝着人类解放的方向跨出一大步。(《人民日报》1965年5月19日)

(五)“V+出”凸显“人或事物的运动路径”

人或事物的运动路径包含起点、终点和方向。我们用图6来表示“V+出”凸显“人或事物的运动路径”。

图6 凸显容器与人或事物运动路径的意象图式

1.“V+出”凸显“人或事物运动路径的起止点”

人或事物从住所(容器)内到住所(容器)外的过程中,产生了位置的移动,我们的目光追踪移动的人或事物,当人或事物离开起点,即离开原来的位置,注意的焦点落在起点处;当到达终点,即到达新的位置,注意的焦点落在了终点处。由此,“V+出”扩展出两种语义:一是“离开”,二是“到、来”,可分别记作“V+出8”和“V+出9”。例如:

(27)2个半小时后张健游出6公里,开始他第一次进食,并仍然保持自由泳泳姿前进,情况良好。(《文汇报》2001年7月30日)

(28)他忍着剧痛,越过1米多宽的水沟,追出16米,终因失血过多而倒下……(《人民日报》1999年)

(29)小卢从容镇定,一手支着窗,一手举着手电,指挥伤病员一个接一个跳出窗外。(《人民日报》1976年9月7日)

(30)那盘旋四周的黄蜂,纷纷四散飞开,逼出一丈之外,但旋散旋聚,任你掌力最猛,也只是把蜂逼退,再也伤不到它们。(东方玉《同心剑》)

2.“V+出”凸显“人或事物运动路径的方向”

人或事物从容器内向外移动,经过容器的边界,在没有明确的方向指示时,存在多种运动方向的可能,这种移动以边界上一点为圆心呈现出了一种由里向外的延伸状态。由此,“V+出”扩展出“扩展、延长”的语义,可记作“V+出10”。例如:

(31)与此同时,哈尔滨市把道外区公园扒开围墙改为桦林公园,将园中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纪念碑重新定位装修,并在纪念碑区扩出一块铺着漂亮新道砖与绿草坪相间的地面。(《人民日报》2000年)

(32)挺拔的棕榈树给富丽堂皇的旅馆正门带来一片阴凉,门前延伸出一小块亮晶晶的沙滩。(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

四、结语

我们借助顾龙飞(2018)分析“开”及“V+开”的方法[13],将其推广到“出”和“V+出”多义动词性结构的语义扩展分析上,根据“出”的本义和语法意义,构建“出”的意象图式,通过选择不同的关注点、凸显不同侧面,分析现代汉语中“V+出”结构所蕴含的丰富语义,进而验证了这一研究方法的可复制性。结合上文的分析,“V+出”的语义扩展路径可呈现为图7:

图7 “V+出”语义扩展路径汇总

猜你喜欢

或事物住所图式
Love in shoes 鞋中有爱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住所与居所的区别是什么?
宋朝的灯会
“对比”写作方法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住所
外教新词堂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