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的风
2022-01-15叶梅
叶梅
齐鲁大地自古人文荟萃,而临沂自有临沂的风骨。没去过临沂的人大多会以为那只是一片贫寒的山地,但去过之后才知道,临沂实际上山川秀美、文化深厚。自北而南的沂山、蒙山、尼山山脉,群峰逶迤,素称“岱宗之亚”,享誉中外;又有沂河、沭河、中运河牵动千余条水势丰沛的大小支流,贯通于山地之间,造就了中华大地上南北交融的一片片绝美风景。
据史载,临沂古称琅琊、沂州,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自西周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曾诞生过曾子、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历史名人,而今临沂成为首批中国书法名城,获评首批國家物流枢纽、中国十佳生态宜居典范城市、世界滑水之城、联合国绿色工业平台等称号。我所结识的临沂朋友无不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他们对家园的喜爱洋溢于言谈与文字之间,热情饱满而又感人,王刚便是其中之一。
我对王刚的了解,有些来自与他及临沂朋友的交往,而更多来自他那些动情的文字。近日读到他汇集成册的散文集《月是故乡明》,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这位临沂之子的人生悲欢、才华学识和心路轨迹。
王刚的人生经历颇为传奇。他本出生于苏州,但自幼被人抱养至临沂,在养父母家长大,受到沂蒙这一方高天厚土的熏陶。“1969年冬季,我从姑苏江南辗转来到山东沂蒙。我沂蒙的父亲姓王,母亲姓张。半百之年的父母,对我倍加珍惜。虽然成长在亲老家贫的环境里,我却受到了超乎常人的关爱与呵护。”在王刚的记忆里,父亲能干、智慧、幽默,母亲慈爱、勤劳坚韧,两位临沂老人的抚育使这个血缘上毫无关系的儿子感受到了天地间最温厚的亲情。从小长大,养父母的恩德渐次融入他的血脉之中,他从骨子里成为临沂人。
他说:“俺的家乡沂蒙山,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只是一个小点。过去老人们说:家乡穷乡僻壤,盛不下神仙;家乡水小庙小,养不了蛟龙。后来才发现,家乡是块宝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他满怀激情地在一篇篇文章里历数家乡的变化,赞美家乡人的吃苦耐劳、忠厚善良、知恩必报、敬业爱国,为闻名华夏的沂蒙精神而自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刚以对家乡临沂的挚爱,成就了其散文集《月是故乡明》的灵魂。
而他的家乡所指不光是好山好水,更多的指向是那些情深谊厚的父老乡亲,是对他恩重如山的养父养母,同甘共苦相守多年的爱人、姐妹兄弟,是值得敬重的老师、朋友。他浓墨重彩地书写他们,点点滴滴都是情。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生长于齐鲁大地的王刚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仁义、忠孝在他少年时的心灵里便生根发芽,“我年少时最大的苦楚就是,面对病中老母亲的痛苦呻吟而无能为力。我期待尽快考上大中专学校,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考上大学后,所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果真就是帮母亲治病,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居然一边上学,一边将母亲接到了身边,在城里租住了房屋,并且幸运地得到一位大学女同学的爱情,俩人共同照顾生病的母亲,让老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养父母的仁慈与他的孝敬化作了散文集《月是故乡明》里的感人篇章。而因他的行孝之心,多年之后,他又奇迹般地寻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她当年因为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舍弃了初生的他,而几十年之后的重逢让这一对母子抱头喜极而泣,共同感受了人生失而复得的极大幸运。
王刚的散文是十分真诚的自述,他写到与妻子从相识相爱,到夫妇相偕、创业拼搏的件件往事,于河水涓涓般的日子里见到人生跋涉的一步步足迹,以及始终不断的脉脉温情。让人感动的是,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王刚不仅没有忽略妻子的付出和辛劳,而且常常自省,体察妻子悉心面对的“是我这样一个迷恋于世俗事务中不能自拔的男人:一个善良热情关爱他人看似精力充沛却时常精疲力竭的人,一个奔波在商场上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文人情结的人,一个只顾耕耘眼前不问来生收获祈求身体健康却懒得锻炼身体的人”。他站在妻子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此来弥补夫妻间的缺憾。他写到有一次小儿发烧,不在身边的妻子遥控指挥到每一个细节,结果让儿子化险为夷,这让他感佩不已。他记录下妻子的“训示”:“为人子,不知医,不能称为孝;为人父,不知医,不堪名为慈。”
人们从他的笔下看到了那位聪敏知性的女子,的确,只有在懂得女性的男人眼里,女性的美德才会得以展示。世间不知有多少好女子,如一颗颗珍珠,散落于平庸粗俗的男人世界里,如埋于沙砾之中而难以散发其光芒。因此,王刚是幸运的,王刚的妻子也是幸运的,他不顾风吹雨打,一心陪她到终老;而她不顾山高水远,陪他走遍天涯,他与她相得益彰。
王刚的笔触沉浸于亲情浓郁的故乡,同时也伸向了远方,那是他人生航道的重要港湾。二十年前他随着中国开放的脚步踏出了国门,闯荡于世界各地,用沂蒙人的勤奋勇敢和仁义诚信,获得了人到中年之后的成功。在他经历过许多非同寻常的艰辛困惑之后,仍然难能可贵地保留了故乡温暖善良的底色,即或是写到曾经的酸涩,也总能化作足以回味的橄榄。他在与素不相识的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交往之间,即便是萍水相逢也能透出一缕温馨、一种仁爱,显示出孔孟之乡的厚道民风,他深爱的家乡临沂之风。
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世界正逐渐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地球村,无数人从故乡去到远方,追寻一个个人生的梦想。王刚当年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国外,如今又回到他热爱的故乡,既是他个人命运的变迁,又可以折射出当代无数乡村青年的命运。值得借鉴的是,王刚并没有将城市与乡村、远方与故乡对立起来,他在散文集《月是故乡明》的前言后记中,一再强调“一个游子对根的诉说”。他以他的追求和情怀将那一切拥抱,远方有他的梦,故乡是他的根,没有根的梦就如浮萍,而有根的梦则有更多的力量和憧憬。
散文集《月是故乡明》共分为七辑,分别是“再见母亲”“爱情独白”“人在旅途”“闯荡地球村”“心灵悟语”“游于艺”“根的诉说”。王刚的行文就像与知心朋友交谈一样,倾诉着自己的悲欢,语言质朴真诚,没有故作高深,伴随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带来的经验与思考,同时含有朴素又令人遐想回味的哲理,相信会给走向远方而又心怀故乡的人们以启示。王刚以感恩之心说自己常常得到命运的眷顾,其实幸运并不是偶然的,幸运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王刚的准备或许很早就开始了,并显然来自他自小长大的这片厚德载物的土地。仁者爱人,他以他的人生和书写表达出一种更为博大的心愿,期盼人类和平,国与国之间消除傲慢与偏见,族群之间减少隔阂与误会,以爱心代替仇恨,以健康替代疾病,愿人间有更多的安宁幸福,于是世界也给了他这样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