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方法探究
2022-01-15仇小娟
仇小娟
[摘 要] 作为2006年5月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传统中医药项目之一,中医针灸诊疗方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较为显著的诊疗效果而广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许。中医针灸诊疗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有关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引起了国家与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办学方向的中职院校来说,其应在积极培养中医针灸传承人才领域寻求新的突破与提升,使学生在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针灸技能、操作规范、诊疗要领的基础上,将自身所学深度践行至未来岗位工作领域,为传承华夏优质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重点就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现状、定位取向、保障途径等开展了深入论述与分析,以期为确保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途径优化、效能提升而提供铺垫,助推中职学校教育功能与育人作用的切实彰显。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2-0094-03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其既是华夏优质文化的璀璨明珠,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养生、健身、防病、治病思想理念的深度诠释。作为中医的一项重要构架,针灸所包含的诸如经络、腧穴、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气功等诊疗技法、治病策略,已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诊疗效果。加强对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既是对华夏中医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又为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更大帮助。尤其在国家、社会对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更应在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中切实践行对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以通过对“以生为本”理念的深度践行,使学生在掌握最为基本的针灸技法、疗法、规范、准则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品德修养、文化积淀,将针灸项目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认知提升、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关于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备、系统、科学、有效的育人模式与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对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育人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还对中职针灸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有着积极影响。本文所提到的“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以提升学生针灸技能、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总体教学思路为统领,所设置的中职学校针灸教学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其在育人要素上,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可效仿性等,且与中职学校教学实际关联比较密切。在育人导向上,其涵盖了针灸传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应着力踐行的理论模型与操作规范,且是确保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效能提升的重要依托。通过对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使中职学校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目标、方向、要求、评价等更为精细、精准、精确,且对教师教学措施的落实、学生认知需要的满足,提供更为科学、有效、全面的引领。
二、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受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影响,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的开展,更为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的培育。尤其在中医针灸教学领域,教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不足,加之其教学方式、手段、途径比较单一,且很多教学项目的实施,重点停留在理论讲授领域。导致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且亟须借助科学、有效、深入的途径予以改进。
(一)育人导向与人才需求相矛盾,制约针灸人才的能力提升
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持久性工程。而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师的教学导向,直接影响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效能。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一些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构建、基础设备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正在朝着完善化、系统化方向改变。尤其是国民养生保健意识的普遍增强,更为针灸传承人才就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与无限机遇,使得其在未来社会就业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但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以及一些中职学校针灸专业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培养针灸传承人才时,依然将教学指导的重点停留在理论讲授、强制灌输领域,而对学生的临床实践、分析应用、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比较淡化。同时,由于针灸项目涉及的内容普遍比较抽象、复杂,且对学生实践操作的精准度、精细化要求较高,加之教师专业素养不高,使得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人才发展需求相互矛盾、相去甚远,预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二)教学保障与人才发展相脱节,影响针灸人才的素养塑造
随着针灸诊疗在日常保健、养生、诊疗领域的深入渗透,以中职学校针灸专业为依托,强化对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受长期以来不当评价机制的禁锢,使得一些中职学校在中医针灸专业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基础建设,对诸如实训器材配备、实训场地建设、实训耗材投入等关注更多,而对于有关针灸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技术等吸纳不充分。一些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心智投入比较欠缺,以致非智力领域的教学保障极为匮乏,其严重影响了针灸传承人才的素养提升。同时,一些教学项目的开展,并未考虑其在未来社会的需求量、适应性,而仅仅盲目停留在维持现状层面,使部分对自身专业素养发展要求较高的学生,只能安于现状,其综合素养的塑造、认知潜能的开掘,势必会受到较大束缚。此外,一些针灸专业教学的开展,依然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由于专业积淀的匮乏、不足,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的定位取向
结合中职学校办学定位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在落实医药卫生类专业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时,应切实明确其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指导定位,来确保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促使中医传承人才的精准培养。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取向
伴随着针灸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全面推广,中职学校在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中,应本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准则,来考量所设置的学科、课程、项目等现实状况,以学生的认知诉求与未来发展为统领,对教学的目标、要求、定位等予以适度调控。构建出“理论+实践”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掘其学术意识与潜质,提升专业素养与技能,培植其高尚品质与情趣,将每一个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必须结合不同学生的身心特性、认知实际,就教学的侧重点、突破口进行适当调控,促使其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使人才培养的定位取向更加精准。
(二)教学指导的定位取向
结合市场、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在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中,应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使教学方式、手段、策略、途径等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同时,在师资配备、硬件建设、设备保障上,更应向着信息化、智能化视域靠拢,使更贴近学生认知诉求的仿真实训设备、模拟实训资源等被深度迁移至教学指导层面。而且,在教学中必须着力凸显对学生能力与技术的培养。使其在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把握人体的基本结构过程中,提高其道德水平、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在以赛促教、以学促改的教学导向引领下,多吸纳一些更为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实践操作来反哺理论教学,切实强化对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
四、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途径与策略
为确保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高质量、深层次培养,使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育人作用得以切实彰显,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针灸教师,都应着力于更完善、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构建。并通过对资源设备的均衡配备,借助开放式课堂构建,利用以赛促教途径,从不同领域、视觉、层面来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助推其精湛针灸技能的提升。
(一)多方统筹资源配备,构建多元化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平台
由于中医针灸项目的外延十分宽泛,内涵极为丰富,且更为注重对实践操作的落实,中职学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则应以完善、系统、健全的资源配备、基础保障为铺垫,方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因此,中职学校应从切实统筹资源配备入手,加强对学校实训室、理疗室、教研室的建设,并通过对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借助,推动中医针灸教学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组织学生在借助各类教学资源开展实践训练,进行理论学习中,不断夯实自身认知基础,切实提高其综合素养。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规范化、标准化教学视频、素材,组织其在深度观摩、模仿尝试中领悟各项操作技能的内涵与本质,为实现对高层次、技能型、实践型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提供保证。同时,还可借助对社区实践服务中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的机会与平台,分批次、分层次让学生深入社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针灸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诊疗指导,开展实践训练。以不断延伸教学路径,拓宽学生视域,来实现对多元化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
(二)落实开放课堂建设,打造高质量中医针灸传承人才教学体系
与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教学中其他专业课程相比,针灸课程的内容更为复杂,且很多知识都源自一些经典文献,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精准、深入掌握,预期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对此,教师应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技能”一体化课堂为铺垫,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实效性。尤其在教学项目设计中,应从不同领域、层面、视觉来考量学生的认知现状,并根据其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育人定位,来强化教学指导的实效性。同时,在确保正常的教学安排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多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对应的座谈会、辩论会、展示会等教学项目,分时段精准开展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充分讲解与深度剖析,使学生在逐步夯实自身认知基础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兴趣的激活、认知潜能的挖掘,逐步养成善学、善思、善听、善研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其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应切实凸显学生的主體地位,通过教师的示范与演示,结合部分典型病例,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分析,并就自己认知领域的困惑、问题、局限等,积极与教师去交流、去争论,促使其穴位识别、定位能力的提升,以帮助其精准判别人体经络循环与分布情况,为确保其全面掌握针灸的基本技法而提供保证。
(三)借助以赛促教手段,践行深层次中医针灸传承人才培养途径
传统中医针灸教学的开展,往往按照教师讲解分析、示范引导,学生被动接受、直接模仿的固有模式或套路分步推进,其束缚了学生的认知发展,预期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新时代的中职中医针灸教学开展,应彻底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误区,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铺垫。因此,教师可借助对“微格”训练方式的践行,使学生在以赛促学的认知视域内,开展针灸知识学习,获得针灸技能提升。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所对应的录像、录音、电教功能,将学生引入特定认知场景。就其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践方式、技能现状等录制成视频、音频,在课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不足,寻找差距,为其认知升华提供助力。还可将教学项目划分为若干模块,在学生完成学习后,组织其分组与教师展开比赛,对比赛过程全程录像。在比赛结束后,按照规范的评价指标,由专业教师充当评委,开展点评、指导、评估,将录像发布至师生交互空间,由学生在课外通过回放,开展分析与研判,取长补短,加深其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升其临床实践自信。
五、结论
总之,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践操作领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自身发展提供保证,是新时代中职学校必须着力践行的重要育人使命。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以雄厚的专业积淀为统领,中职学生的未来就业环境必然更加广阔,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认可程度也会获得充分保证。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便成了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应不断强化的重点任务。因此,教师应从精准界定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方向出发,结合其教学领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显著不足,积极探寻有效改进措施。以通过对针灸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学手段的变革、教育途径的拓展,不断增强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中医针灸传承人才的培养效能与提升教学质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借助所学针灸理论开展实践操作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学习针灸理论,提升针灸技能充满自信,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以及教师的有效指导,获得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肩负起传承中医针灸文化的艰巨使命,为其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承担岗位责任而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吴滨江.中医人才培养应尊重传统医学[N].经济参考报,2021-01-06(6).
[2]王婷婷,唐铭含,张可可.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及保障途径[J].就业与保障,2020(16):98-99.
[3]陈美仁.“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5):82-83.
[4]王琳,杨继国,李艳凤,等.针灸推拿学“一文、三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2):90-91.
[5]王列,马铁明,王树东,等.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0):9-11.
[6]吕美珍.对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267-268.
[7]张贵锋,李力强,曾艺文,等.基于现代学徒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5-7.
[8]李瑞,马惠芳,王娜.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J].中医教育,2005(4):27-3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