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1-15李明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计算机

李明穗

[摘           要]  中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逐渐强化了“1+X”证书制度与中职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即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的有效融合,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强化其社会适应性。主要对“1+X”证书制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合应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统一性,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2-0010-03

“1+X”证书制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融合应用,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互联网给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社会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而且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针对这种情况,中职院校要结合“1+X”证书制度的实施原则,并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探究,以便开展更加全面合理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全面融合,实现中职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应,构建更加完善的中职教育体系,促进中职人才培育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人才。

一、“1+X”证书制度阐述

“1+X”证书制度是教育部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强化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制度。[1]“1+X”证书制度中“1”是指学历证书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整体的教育质量进行检验;“X”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是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真实反映。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社会企业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操作水平、职业素养等。基于此,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改革,强化人才培养创新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强化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二、“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是限制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受到阻碍,降低了“1+X”证书制度的应用实效性。部分中职学校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未能意识到“1+X”证书制度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故步自封的情况,未能从社会发展特点及岗位需求出发予以优化和調整,导致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下降。未能体现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特色,存在同质化问题,未能将技能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导致学生在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时遇到较大困难。对学历考核的关注度较高,忽视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因此不利于复合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对于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职学校缺乏师资力量,导致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受阻,这是影响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部分教师在工作岗位中形成了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对于职业等级考试的了解程度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引导学生熟悉等级考试内容,学生在获得“X”证书时遇到困境。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滞后,局限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同时,教学方法也存在单一化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兴趣。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仍局限于传统教育理念,未能真正做到“书证融通”工作,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全面提升,不符合“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学生在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前,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课堂学习内容的用处不大,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而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仅依靠自学或者培训难以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要求,无法顺利获得“X”证书,对其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形成负面影响。

三、“1+X”证书制度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构建特色化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应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1+X”证书制度为依托,增强培养方案的特色性及针对性,真正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服务。明确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中的相关标准和内容,除了要考虑到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课程特点外,还应该明确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家、企业技术人才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不断调整和优化。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要掌握丰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道德品质,以便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展现个人才能和价值。要从办公应用、网络直播和平面设计等方面入手,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当前新型产业融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加以不断调整,既要满足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需求,又要为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在准备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1+X”证书人才培养标准下,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注重结合实际需求,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教师考核标准,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顶岗机会,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参与岗位实训,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重能力。和教师的职称考核相挂钩,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教师在参与一线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状况,明确教学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避免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要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将新的理念和方法、技术引入课堂当中,真正做好两者的有效衔接。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相关标准和内容入手,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另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开展相关的专业性讲座;中职学校要注重组织教师参与“X”证书相关的技能培训,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促进学习教学和技能教学能力的双重提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提升。聘请专家授课,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新时期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要求,以便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为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促进“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性途径。[3]在具体实施中,中职院校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善,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中职院校要和相关的社会企业形成合作模式,并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全面了解企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并在“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协同制订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契合的课程体系规划,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合企业实际生产案例,如界面设计、应用技术、网络运维等,邀请企业具有较高资历的一线人员到校开展实践课程,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性,在企业实际项目驱动下,锻炼学生的项目探究和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到企业岗位中参与实际项目的策划设计,强化其对社会岗位的适应性,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实习生的观察了解,进行更加精准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模式的培养重点和目的也不同,因此应该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加以选择。订单班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制订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核心课程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分析学生的发展状况。除了能够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外,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职业技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此外,现代化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也较好,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企业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以便了解自身的专业缺陷,在后续学习中加以不断改进。

(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X”证书制度中的“1”即学历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X”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更加注重企业实践培训。[4]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时,中职学校要把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以及行业证书标准需求全面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形成模块化教学,并构建分层、分级课程体系,结合企业培训、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达到各个证书标准的要求。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时,要保障教学内容和证书培训内容的统一和前后衔接,并合理安排教学组织规划,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师资、课程时间、教学模式、教学场地等,促进人才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与优化。可以开展学徒制,分别由企业技能人员和中职学校教师担任岗位培训和理论教学,构建系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进行教学;第二阶段主要是在“1+X”证书标准基础上开展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拓展技能课程;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综合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锻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对X证书课程进行针对性学习,获得相应证书。其主要的实施途径如图1所示。

(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时期“1+X”证书人才培养标准的需求,中职教师要对具体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充分融合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手段,构建有效性的翻转课堂和微课课堂,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5]教师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制作模块化的教学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络教学视频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和探究,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参与课堂探究。课后教师可以在线上布置作业、发布学习任务、进行教学测验,引导学生进行线上复习,并通过网络沟通平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引入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加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检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学习效果等进行综合性评价;要结合社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实际需求作为衡量标准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考核权重,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成长,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动态性跟踪评价,强化其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6-7]在整体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融合X证书标准、实践项目等进行全面考核,并结合具体的考核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X证书的含金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但是当前由于职业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来源更加广泛,体现出不同的学习层次和学习需求,如果采取传统的统一化的职业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诉求。因此,要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对中职专业教学课堂体系、师资建设、教学形式、校企合作、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钱力涛.1+X证书背景下中职学校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优化[J].科技风,2021(12):39-40.

[2]李为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185-187.

[3]李自纳,张崇芳.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20(11):129-130.

[4]李静.基于1+X證书的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J].职业,2020(30):74-75.

[5]丁银军.基于1+X证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9):152-153.

[6]韩冬.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0.

[7]陈鹰.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双证书”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1):113.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计算机
少就是多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