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炭结”讲到“炭墼”

2022-01-15叶世荪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手炉巷陌家家

上世纪中叶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提及一些上海人所熟悉的场景或物品,譬如在《倾城之恋》中说:“荣贞阿婆刚刚生好一只炭结铜手炉”。其中的“炭结”指的是“炭墼”,一种用碾成粉的木炭加入适量粘土做成的燃料。

过去的城市人家常把炭墼点燃后放入铜制的手炉、脚炉里取暖,使用这种炭墼的好处是因为它一般都是阴燃,不出现明火,没有扬起的灰尘,而且可以燃烧保温的时间比较长。这种加工炭末使其更久阴燃的经验可追溯至南北朝。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杂说》介绍:“炭聚之下碎末,勿令弃之;捣、簁,煮淅米泔溲之,更捣令熟;丸如鸡子,曝干;以供笼炉种火之用,辄得通宵达曙,坚实耐久,逾炭十倍。”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炭墼”,其中掺入的米泔水和泥土一样,起粘合的作用;《清异录》还记载有“研米煎粥用以粘合炭末”的做法。

到了宋代,民間广泛流传的《夏九九歌》中,明确提到了“炭墼”:“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说:“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供香饼炭墼,并挑担卖油”。不论是“家家打炭墼”还是满街卖炭墼,都说明“炭墼”这种东西很久以来便是深受人们欢迎并被普遍使用的。

这个“墼”字的读音,在普通话里它念ji,但在古代这是个入声词;《广韵》注为“古历切”,《集韵》注为“吉历切”。这种民间日常用品经朝历代口口相传,依然读作入声词、保留了其原有音韵的恰恰是包括上海人在内的南方人。

(摘自《新民晚报》叶世荪/文)

猜你喜欢

手炉巷陌家家
你会嫌弃另一半吗?
暖冬抒怀
巷陌文学社:心约巷陌,书海扬帆
家家都有难忘的梗
收藏手炉看3点
QK空间上的叠加算子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谈明
Hangzhou by Moonlight
“名医”进驻寻常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