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2-01-15孙绍轩
[摘 要]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升华。作为“五育”之一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体育学习全过程。但在如何以体育课程内容为载体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如何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如何挖掘各体育项目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等方面仍然缺乏切实研究。现有研究表明,课程思政理念能够充分体现“三全育人”理念,能够打破专业和课程之间的限制,搭建全新的思想教育桥梁,能够促进思政教育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责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仍值得深思。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163-03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目前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公共体育课的融入式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还应探索如何从中挖掘人文资源、健康文化资源与思想意识等。通过项目研究挖掘公共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融入体育育人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的有机统一、“价值引领”与“传授技能”的有机统一。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优势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作为高校落实“五育”并举关键环节的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既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又是大学生锻炼身体、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高度结合,既能够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又可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体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对个人来说,体育能够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国家来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標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从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去通盘考虑,先建结构,再做设计,梳理课程主干,确定思政主题,形成贯穿整个课程的脉络,然后再来处理细节。体育课程思政的主题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安全意识、团队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守纪品质、遵守比赛礼仪、了解国家体育文件精神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些主题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主旋律来进行教学设计;挖掘契合点,实施思政教育,确定思政主题;挖掘具体专业知识点,开发其中的思政内涵,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思政教育的实施水到渠成。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体育的意义,感受到体育精神,了解到体育政策,培养学生“懂比赛、学技术、会欣赏”的全方位体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自觉地走出宿舍,走进运动场。
二、体育课程思政现状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目前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能够通过公共体育课程努力实现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尤为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体育课程包含的运动项目种类多,运动项目特点不一,各运动项目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上各运动项目之间只能参考与借鉴,仍然存在“生搬硬套”搞“一刀切”的现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内容不匹配,同时也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现状,很难达到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
(一)体育课程思政切入点难把握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切入点难把握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思想政治元素带入其中,导致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降低,存在生搬硬套现象,效果不理想。同时高校体育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投入力度不足,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致使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思政方面无从下手。
(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置难搭配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添加课程思政内容仍然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增加了授课教师的备课难度和工作量,同时体育运动项目中要寻找相匹配的课程思政元素需要深入挖掘和融入。另一方面,在原始的授课中学生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够掌握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在授课过程中设置课程思政内容无疑占用了大量的练习时间,从而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因此,如何设置与体育运动项目相适应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存在一定难度。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难控制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定量评估学生在某个单一技术或数个技术组合方面的运用水平,虽然有部分高校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但很少有针对学生思想变化、品德修养等方面的体现。这使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中片面练习考试内容,单单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掌握整个运动项目和培养个人的思想品德等,从而无法达到将所学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另外,评价体系过于呆板,由于多年没有顺应社会发展进行及时更新,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仍然没有衡量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内容出现。
(四)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难实现
高校体育课程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体育课程内容往往以练习某项技术动作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体育教师如何将每节课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难题。片面地追求在体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而脱离与体育项目授课内容的结合,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导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变成了某一单元的课程内容,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改良选课方式和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课程思政内容主要是根据具体项目的特色和实际情况,采用挖掘式为主,融入式为辅,两者携手并进的方式进行。挖掘式:挖掘专业课程知识或体育专业技能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如民族传统体育中挖掘了武术动作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各类公共体育课中的“能吃苦、有目标、重过程、知礼仪、懂传统、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守规则、有成就、重感情、不服输、敢胜利”等思政元素。融入式:思政元素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融入体育专业知识中,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在宏观上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具体说,包括世界观与人生观方面、理想信念方面、品德修养方面、奋斗精神方面、综合素质方面等内容,与体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可以有爱国、责任、果敢、刻苦、担当、勇敢、乐观、合作等精神品质。体育部门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组织特色研究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优化公共体育课程中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首先就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目标,按照目标导向、产出导向的要求,明确体育课程各环节思政教育目标,构建系统完善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通过挖掘课程中涉及的诸如爱国、责任、果断、刻苦、担当、勇敢、乐观、合作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原有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不断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同时,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与体育项目课程知识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在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课余锻炼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改变体育课只是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局面,将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等思想品德和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体现体育运动项目独特的思想性和趣味性,转变过去只重技能掌握的教育理念。借助课程内容的重新设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锻炼意志品质和品德修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各自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大型高级别赛事的志愿者等活动,带领学生通过志愿活动、赛事服务等方式感受体育赛事中运动员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和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通过赛事服务拓宽视野,增强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认知,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同度。其次,积极邀请高水平运动员、裁判员、知名体育专家走进课堂讲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体育奋斗故事等,通过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首先,利用各种契机将体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选取各自体育运动项目中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赛事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将其巧妙运用,使其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授课中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上率先垂范,发挥标杆作用,只有授课教师自己成为有思想、有高度、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人,才能够被学生信服。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善于挖掘讲授体育运动项目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项目特点及学生的具体表现,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和形式多样的体教融合活动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全面、准确地评价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中对于学生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应当注重考核的多样性与公平性相结合,努力构建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定量评价又注重定性评价的评价体系。除了把体育课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术作为必考项目,还应当增加学生在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上提高程度的相应体现。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关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运动项目之后所展现出来的专项技战术水平、体能和思想等,并通过小论文、外出志愿服务专业体育赛事等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将平时考核如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程度、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纳入总评中。
(五)发挥党组织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课程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一流教育教学的关键抓手,必须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高校体育部门党支部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党员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知识储备,因此不断加强党员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帮助身边其他教师共建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严把进人政治关和师德关,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激励广大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同时,体育部门的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参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并形成相应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展。
四、结语
目前,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然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在学校层面,要着力解决顶层设计问题,做好全面规划,完善激励政策、强化督查检查,尤其在公共体育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在院部层面,要发挥好党组织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调动每一名参与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层面,要转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自身教学引导者的积极作用,在所授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傅新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8(2).
[2]孙绍轩.普通高校乒乓球公共体育课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3).
[3]张迪天,董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研究[A].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C],2021-0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