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推进
2022-01-15梅丽红
梅丽红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共同点,都是在党的重要历史关键节点开创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跨越百年的三个历史决议,既完整地呈现了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觉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轨迹,又在新征程开启的重要历史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百年党史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它虽然与前两个历史决议廓清迷雾、正本清源不同,主要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但共同点都是在党的重要历史关键节点,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在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深刻思考“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具有“路标”性质的重要成果。
一、三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历史节点
1945 年 4 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以下简称 “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面临“两个前途”选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为了破除教条主义在党内思想上的禁锢,澄清思想混乱,以便在共产国际解体后树立自己的独立思想旗帜来团结全党一致向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延安整风为党的七大奠定了基础,延安整风目的是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批判长期危害中国革命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夺取全民族抗战最后胜利并进一步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提供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特点和科学把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思想条件。可见,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对延安整风的总结,也是对延安整风成果的提炼,并升华了延安整风中的认识,延安整风对党的七大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历史决议”及其形成过程中。
1981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 “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转折以及改革开放序幕揭开的重要历史时刻,为了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团结一致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二个历史决议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和认识基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 “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深刻揭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基础上,科学回答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把握发展规律、统一全党思想、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二、三个历史决议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历史决议”,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以什么样的认识论为指导来研究党的历史。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党在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对党的历史认识比较成熟的基础上作出的,其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就是实事求是。
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对党史学习所总结出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经验,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社会主要矛盾论、阶级分析和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等,对党成立 24 年以来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鲜明对比,以及通过与毛泽东的思想和政策相比较的分析,对各次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军事、组织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和危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的路线是非问题作出了正式的结论。第一个历史决议深刻揭示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表明其历史地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与评价毛泽东相联系的是,决议中对党所倡导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正当性进行了“历史”的论证,开创了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先河,为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 础。
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党在历史观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从而为认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奠定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它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就文献名称而言,第二个历史决议本应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写起,之所以上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主要是为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坚实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主流问题,对“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得出了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①正确结论。在深刻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的基础上,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重新定义了毛泽东思想,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根据,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继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 础。
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以大历史观对百年党史进行整体性建构,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贯通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创新了百年党史的叙事体系。其最鲜明特点也是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对百年党史重大事件的评定、重要会议的论述以及重要人物的评价,既坚持前两个历史决议、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作出过的基本论述和结论,又科学反映新時代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的新认识。通过科学的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正确认识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澄清了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做到了正本清源。通过科学概括百年党史4个历史时期跃迁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13个领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新鲜经验及其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包括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为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三个历史决议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
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全面推进、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个历史决议在总结24年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出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高度评价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 ②,并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问题的主要观点,包括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主要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进攻和防御的策略原则、依靠人民群众的军事路线、联系党内外群众的组织路线、应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调查研究中国实际情况的思想路线等,宣示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既正确解答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中心问题,又从内容上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初始形态,实际上宣示了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第一个历史决议肯定毛泽东思想是经过中国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一次以党的重要文献形式明确指出党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 ③,从而开创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先河,在全党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为党的七大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代表全党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重新恢复实事求是并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条件下,从党的全部历史实际出发, 深刻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党的十二大加了“建设”二字)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个历史决议根据党的七大后积累的经验以及在曲折探索中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深化,从六个方面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系统总结了毛泽东思想是如何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并科学地阐明了这三个基本方面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及其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从而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做了系统总结和全面概括, 使全党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第二个历史决议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做了深入分析,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④的重要思想,并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作出了十方面概括,即:(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5)逐步建立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6)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7)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8)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相适应;(9)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0)建设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这十个“主要点”实际上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概括,是党探索这一理论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正是在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82 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結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⑤这就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愈益明晰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历史决议用三次理论飞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概括。在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及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评价既有延续性表述也有新话,“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⑥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标明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而且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三次理论飞跃的概括,既集前两个历史决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之大成,又是在百年奋斗开启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的明晰标示。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括从“一大时代课题”拓展为“三大时代课题”,从原来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增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黨、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⑦。把“强国”和“政党”作为时代课题,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而且要解答使大国成为强国、使大党成为强党的根本问题。
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新增了“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原来“八个明确”中的第八个明确中的“党的建设”独立出来,增加了“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形成了党的领导(核心力量)+党的自身建设(根本保证)“两个明确”的新格局。此外,“十个明确”相比“八个明确”的排列顺序也有重大调整,“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第八位调整为第一位,新增的“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列在“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之后的第七位,新增的“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列在第十位。“十个明确”中涉及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表述排序的调整与“七一”讲话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和第三个历史决议提炼“十个坚持”宝贵经验的排序保持一致。“十个明确”的具体表述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第一个“明确”新增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等表述;第二个“明确”新增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第三个“明确”新增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表述;第四个“明确”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替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九个“明确”将“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为“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的丰富和发展,既是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个关键问题的深邃思考和理论表达,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 必将对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阐述产生重要影响。
习近平指出:“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⑧跨越百年的三个历史决议,既完整地呈现了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觉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轨迹,又在新征程开启的重要历史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注释:
①④《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2、78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55页。
③石仲泉:《正确党史观的一面旗帜——“两个决议”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北京日报》2021年11月8日,第11版。
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 页。
⑥⑦《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页。
⑧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 7 期。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