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春季养生

2022-01-14黄柳华

祝您健康 2022年2期

黄柳华   中日友好医院老年医学科原主任,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会及康复医学、神经病学、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与研究,中西医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严冬已过,暖春将临,试将春季如何养生呈献给读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为气生,四时之法成”,表明人与自然界生息相关,天人是相应的。每个人要使自己很好地生存在自然环境中,只有遵循天地四时阴阳的自然变化规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来顺应人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节律,通过养生之道提高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适应能力,才能不断维护和加强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健康长寿的目的。

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6个节气。此时,气候已由严寒蛰伏渐渐转为春意盎然,大地阳气生发、万物萌生,这是一个舒畅升发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对应于人,体内各脏器功能也随着气候转暖,慢慢舒展起来,新陈代谢逐渐加快,器官功能活跃。但人体与自然界变化不是同步的,更不可能完全顺应春令的变化。对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春季气候特点及相应于人的变化,才能知晓该如何进行春季养生。

早春之时,气候寒温无常,又多风兴雨,一般晨、晚仍较寒冷,中午阳气升发,暖意洋洋,人们难以一下适应这么大的冷暖变化。这是因为人们在隆冬多月盘踞居室的生活方式,使机体的耐寒能力和对外环境的调节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加之春来人体毛孔已开张,对冷的敏感性更高,只要稍有不慎,极易因寒致病,甚则引动宿疾发生不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心脑血管意外等。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就低下,基础病变又多,这方面发病的概率要远远超过年轻人。

春回大地,气温回升,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但对应于人,暖意容易使人犯困——出现精神昏倦、萎靡不振,工作和学习效率不高。这是因为随着气温回升,温暖的环境使人的皮肤和外周血管扩张,末梢血供增多,相对大脑供血、供氧减少,影响到大脑的兴奋性而产生困乏感觉,这是机体不适应外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短暂的生理现象。对一些体弱多病或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春困”反应可能还要重些,时间也要长些,应注意“春困”与疾病的鉴别,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中医认为春为肝气当令,肝主疏泄,宜疏通、舒畅、条达,但又极易因春令万物生发而妄动,使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阳上亢,甚则肝木克脾,出现一系列的情志疾病。如对外环境或人际变化极易触景生情,引致情绪低落、心灰意懒或烦躁不寐,还可出现头晕胸闷、纳呆腹胀等肝脾不和症状。对一些原有情感障碍或精神病患者,春季也是旧疾易于复发或加重的季节。所以天人之间也是“心心相印”的。

特别是一些花粉过敏症患者,对“花”的气息、粉尘,甚至色彩都可产生变态反应,轻则出现眼鼻刺痒、流涕、皮肤瘙痒感,重则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喉头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春季常見的流行传染病有流感、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风疹、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不少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作为媒体传播,所以气候变化是当年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了解了上述这些春季天人相应的变化特点,在春季养生方面,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摄可使养生事半功倍。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意在要面对春季气温多变,而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毛孔腠理开泄,容易招致风寒之邪侵袭致病的事实,强调人要适应环境变化,必须捂住自身阳气不泄漏,才能保证身体不受邪气侵袭。只有保存内在实力,才能谈得上防病保健。

从医疗气象学观点来看,“捂”与“不捂”大致可从天气预报中加以区别。如当日温差超过8℃,是捂的信号;当日温差小于8℃,且气温回升,常温持续在15℃以上就可以不再“春捂”了。不过对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属阳虚体质的老年患者来说,一般耐寒能力较差,平时穿衣应较正常人多一点,才能感觉身体舒适。

中医认为,颈背是人体督脉所在,主一身之阳,外邪入侵,首先伤阳。另外“寒从脚起”,脚对寒冷的敏感要高于身体其他部位,所以“捂”的部位要重视头颈与双脚,无论穿衣还是盖被都要重点保护好这两个部位。当气候已稳定,不再需要“捂”之时,脱衣应遵循顺时递减原则,如中午温度高时,可适量减少衣服,但早晚寒冷又要添加衣服。我们也不主张“过捂”,因为汗出受风,容易感冒,人的防寒能力也无法得不到提高。

为了不让“春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平素一定要养成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习惯,不能因“困”而放纵自己,大睡懒觉,如此就打破了自己原有生物钟规律,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超过兴奋状态,还可引起情感障碍及免疫功能下降。

老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时,一定要走出家门,去拥抱大自然,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做保健操、慢跑、放风筝等,使自己身体内阳气不断旺盛起来,才能抵御“春困”。

现代医学认为“春困”与人体缺乏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使机体处于偏酸环境有关,所以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碱性食物的摄入,如多食一些牛奶、时令新鲜蔬菜和水果。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李缤纷,最适宜人们外出踏青旅游。要想在一年之中不断有所作为或身体无病,应该借助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大自然光辉,振奋精、气、神,才能使自己在精力和体力上,力争“永葆青春”。

春天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也高,春游不仅使人在大自然环境中能吸收更多新鲜空气,给心、肺、脑充氧,更可从一片鸟语花香场景中愉悦身心、振奋精神,以此来调整因气候或其他原因而带来的隐性情绪,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积极意义。所以真正的养生,其实重在养心、重在修智慧,我们要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有利条件,重修智慧,做一个活着有意义的人。此外旅途“奔波”,可加强人的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可增强腿部的力量和耐力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强健体魄,减少病痛,对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正面支持。

由于春为肝气当令,春季养生当以肝为先。唐代药王孙思邈曾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主导思想就是通过“省酸”——减少酸性食物(如狗肉、羊肉、虾、螃蟹、辛辣火锅、烈性酒等)摄入,避免肝气亢盛、肝脾不和而产生的一系列情志疾病;而“增甘”——增加甘性食物,如大枣、蜂蜜、山药、莲子、苡仁等的摄入,既养脾又柔肝,可使人肝气条达,精神振奋,适应机体春令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之需。

花粉症等过敏性疾病是春季好发的常见病,所以一些过敏体质者应尽量减少到鲜花盛开的公园、植物园中去,一旦出现过敏症状要及时就医。

对春季的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要多关注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报告,及时做好防疫准备。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是各類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所以一定要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被,掌握“春捂”规律,防寒保暖。

此外,还要注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运动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手段,《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在春季是人吐故纳新、充养脏腑的最好季节,每个人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体重许可,多广步于自然环境中,既强身又健脑。生命在于运动,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增强免疫力,少患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