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偃丰2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022-01-14李建伟

种业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株高河南省小麦

李建伟

(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 偃师 471900)

小麦是河南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10 a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增长,总产量逐年提高,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高产、矮秆、抗逆、优质品种得到大面积普及。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增加,小麦生产面临着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的挑战。小麦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小麦产量指标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考虑到我国人民饮食生活习惯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优质、高产、抗病、节水、广适成为小麦育种方向。偃丰29是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周麦22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多穗型、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09。

1 育种目标

河南省气候属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类型。近几年来,异常气候频繁出现,为积极应对极端气候条件变化和不正常天气条件导致的小麦病虫、低温、干旱、干热风、阴雨、倒伏等问题,逐渐降低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适应黄淮地区小麦生产状况和气候特点,最终确定高产稳产、优质、抗寒、抗病、抗倒伏、高效节水、抗干热风、产量三要素协调的育种目标[1-3]。

2 选育过程

偃丰29是以周麦22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系谱号为2011(008)-0-5-3-1(图1)。2011年以综合性状优良、抗病性好的周麦22为母本,以品质优良的烟农19为父本杂交,当年杂交4穗,共收获种子50多粒,全部点播,组合代号为2011(008)。2012年F1杂种优势强,穗子大,分蘖成穗多,抗病,落黄好,表现优异,确定为重点组合。2013年加大群体点播,F2分离广泛,个体丰产性突出,株高适中,分蘖成穗多,当年选单株30 株,通过室内考种选单株18株。2013年播种,通过田间观察鉴定和室内考种,保留8个优良株系。2014—2015年进一步单株优化提优,选出丰产、抗病、抗逆、落黄好的类型,其中2011(008)-0-5-3-1表现最突出,同时参加本单位产量比较试验,经过2 a品比鉴定和多点试验,表现优异,命名为偃丰29,其具体选育系谱见图1。2017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新品种比较试验。2018—2019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和冬水组生产试验。

图1 偃丰29选育系谱

3 特征特性

3.1 主要特征

偃丰29属半冬性多穗型品种。生育期222.9~231.6 d,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早熟0.6~0.7 d。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窄、长,叶色黄绿,长势偏旺,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略晚,但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分蘖力强,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株高82.5~85.2 cm,成株期株型松散,穗下节长,旗叶窄、长、上举,下部叶片偏小,通风透光性较好,茎秆及穗部蜡质层厚,穗层较整齐。植株偏高,茎秆弹性较好,较抗倒伏。纺锤型穗,结实性较好,穗粒数较多。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叶功能好,较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较好。产量构成三要素:成穗数601.53万~634.5万穗/hm2,穗粒数34.5~36.3粒,千粒质量44.8~45.5 g。2018—2019年河南省冬水组区试,生育期231.6 d,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早熟0.7 d,株高82.5 cm,成穗数634.5万穗/hm2,穗粒数36.3粒,千粒质量44.8 g。2019—2020年河南省冬水组区试,生育期222.9 d,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早熟0.6 d,株高85.2 cm,成穗数601.5万穗/hm2,穗粒数34.5粒,千粒质量45.5 g。2019—2020年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生育期225.1 d,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早熟0.5 d,株高85.7 cm,成穗数607.5万穗/hm2,穗粒数35.6粒,千粒质量46.5 g。

3.2 丰产性好

由表1可知,2018—2019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14点汇总,14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9 163.5 kg/hm2,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8.3%。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试验,15点汇总,15 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7 965.0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7.8%。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16点汇总,16点增产,平均产量8 640.0 kg/hm2,增产点率100%,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6.7%。

表1 偃丰29河南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3.3 品质优良

2019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偃丰29蛋白质含量为14.9%,容重为780 g/L,湿面筋含量为31.2%,吸水量为598 mL/kg,稳定时间为5.1 min,拉伸面积为42 cm2,最大拉伸阻力为231 EU。2020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14.6%,容重为810 g/L,湿面筋含量为33.4%,吸水量为576 mL/kg,稳定时间为3.7 min,拉伸面积为49 cm2,最大拉伸阻力为250 EU。

3.4 抗病性强

2018年接种鉴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结果表明,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2019年接种鉴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结果表明,中感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4 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力地早中茬种植。

4.2 栽培技术要点

4.2.1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整地要达到“早、净、深、细、实、平”,推广深松深耕技术,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翻,旋耕必须耙实”的要求,提倡用大型拖拉机深耕细耙,耙实、耙透,土壤要上松下实,土块细碎,以增强蓄水保肥及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下扎,利于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促苗壮苗旺,增强抵抗力。切忌表层过虚,影响播种质量,降低出苗率。

4.2.2 施足底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底肥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各种营养元素平衡”的原则,氮、磷、钾要合理配施。增施有机肥,在施有机肥30 000 kg/hm2的基础上,化肥施用总量为纯N 150~180 kg/hm2、P2O5120~150 kg/hm2、K2O 120~150 kg/ hm2[2]。在整地时将有机肥和磷钾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

4.2.3 适期播种,提高出苗率

4.2.3.1 适宜播期 根据小麦品种特性,过早或过晚播种均不利于其生长。小麦过早播种,由于气温高,出苗快,生长旺,群体易过度发展,植株养分过早消耗,抗冻力弱;过晚播种,由于气温低,出苗时间延长,养分消耗大,出苗率低,苗弱,抗灾能力差,冬前分蘖少而且弱,严重影响产量。偃丰29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最佳播期为10月8—15日。

4.2.3.2 适宜播种量 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适宜播种量为120~150 kg/hm2,基本苗为240万~270万苗/hm2。如果延期播种、整地质量差或地块地力较弱,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播种量,晚播以每推迟3 d播种量增加7.5 kg/ hm2为宜。

4.2.3.3 播种方式 提倡半精量播种,并适当缩小行距。高产田块采取20~24 cm等行距或(15~18) cm×25 cm宽窄行距种植,中低产田块采取20~24 cm等行距种植。机械条播作业的,播种深度以3~5 cm为宜,同时做到深浅一致,落籽均匀,不漏播,不重播,覆土严实,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4.2.4 合理追肥,提高籽粒品质根据土壤肥力、墒情和苗情,适量追施返青肥和拔节肥。在起身拔节期追肥,一般追施尿素105~120 kg/hm2。为改善籽粒品质,可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初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2 g/L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加粒质量,提高产量。

4.2.5 做好田间管理,浇好“三水”一是浇好底墒水,保证足墒下种,一播全苗;二是适时浇好越冬水,防止冬季麦苗发生冻害;三是浇好孕穗水,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4.2.6 做好各个时期病虫害的防治小麦播种前,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等杀菌剂和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虫剂对种子进行拌种或包衣,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返青至拔节期,可用12.5%烯唑醇300~450 g/hm2或20%三唑酮乳油1 125~1 500 mL/hm2喷施防治小麦纹枯病。齐穗至灌浆初期,也就是小麦扬花前后5~7 d,及时预防赤霉病的发生。如遇3 d的连续阴雨天气,雨停后或雨停中间,立即用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对水喷雾。小麦生长中后期,当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做好“一喷三防”,根据小麦病虫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肥等混合使用,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

猜你喜欢

株高河南省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