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研究
2022-01-14贺俊艳董哲昱
李 猛 贺俊艳 董哲昱
(鲁东大学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一、引言
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成为任课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频频加以侵蚀的今天,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国际经济学”课程存在着“当西方理论‘搬运工’的现象”,教师往往侧重讲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理论机理及其现实应用,往往忽视理论创建、发展的历史背景。通常来说,教材中的理论是经济学家为了解决其所在历史时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而提出的,所在国的思政元素往往隐含在理论背后,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只是围绕这些理论的基本原理展开,对其隐含的思政元素揭示不足,由此导致学生只是知道“What”和“How”,但不知道“Why”,容易形成具有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1]因此,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既有理论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过程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另一方要引导学生充分识别理论背后隐藏的制度属性、价值观念,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实现这一重任就必须使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基于此,本文基于OBE理念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
二、课程思政体系的基本架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2]这一课程思政体系的基本架构是怎样?应该包含哪些层面?各个层面的定位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经过梳理和总结后,本文认为课程思政体系基本架构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思政建设(见图1),每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及定位分别为:
图1 课程思政体系基本架构
第一层面为核心层面,该层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所有育人工作的出发点,这一根本问题决定着高校育人的方向、方法、资源整合和结果评价。
第二个层面为高校层面,该层面围绕如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3]高校如何将思政教育具体落实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要以“四个正确认识”做好“培养什么人”,以“四个坚持不懈”做好“怎样培养人”,以“四个为了”做好“为谁培养人”。高校要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四”并结合本校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法,与核心层面有机衔接。
第三个层面为专业层面,该层面围绕“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进行定位。专业层面是所有课程的整合,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程评价都需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高校育人目标、思路和方法有机衔接。
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核心层面决定思政战略,高校层面决定思政战术,专业层面的课程教学则是思政具体的实施者。课程教学虽然在颗粒度上是最小的,但却直接面向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课程思政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呢?下文基于OBE理念讨论了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
三、基于OBE理念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挖掘
现有研究对如何将OBE理念引入课程教学讨论甚多,如顾佩华等(2014)以汕头大学为例阐述了OBE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架构、实施特点、实施重点、实施特色。申天恩和洛克(2016)讨论了教学成果回圈、教育质量内回圈、教育质量外回圈的教学设计。[4]施晓秋(2018)讨论了OBE理念下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策略与方案设计、教学条件与资源建设、教学策略与方案实施、教学产出数据获得、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六个环节的设计及闭合运行机制。[5]苏梵和李曼丽(2018)则讨论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锚定学生能力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6]然而现有文献对如何基于OBE理念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教学的研究却相对缺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2]OBE理念下各个教学环节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从而确保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呢?为此,本文基于OBE理念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挖掘。
(一)OBE理念下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1981年由Spady创设,其核心理念可归纳为“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Spady在其1994年出版的《成效基准理念的教育》中做了进一步解释:“基于成效的教育是从使每个学生能成功地展示学习经验为出发点来组织和运行一个教育系统。成效是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经验结束后展示的清晰的学习结果。”[7]OBE教学理念的实现模式是“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预期学习产出”[4],学生产出评估构成了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
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有清晰的构想,还要将价值塑造也纳入其中,这对课程教学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由于课程性质、类型、类别不同,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相关政策文件提出了基于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见图2)。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设计包含两个循环,内循环为“OBE环”,外循环为“思政元素环”。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8]OBE理念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质上就是以本为本,因此内循环的核心是由围绕“以本为本”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程评价四个部分构成。四个部分除了要服务于“以本为本”,还分别受思政目标、思政方法、思政资源、思政评价四个方面约束,故此思政四个方面构成思政元素环。
图2 OBE理念下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
(二)OBE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
1.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的思路
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在课程目标之中,这五个方面能够从思想引领、价值观引导、文化传承、法制意识、职业责任感对学生培养进行立体化塑造,进而实现“为谁培养人”这一目标。
2.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的思路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本文认为图2思政方法所提及的“八个统一”既是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秉持的基本方法,也是专业课程要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法论。“八个统一”强调了教学过程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如何以思政为核心形成良好互动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内在机理。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贯彻落实“八个统一”是以课程思政实现“怎样培养人”这一目标的根本要求。
3.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资源的思路
课程思政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事实服人。“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1]因此,教师除了将源自于实践的理论精准传授于学生之外,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我们党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案例将真理还原成实践,同时注重国际间的比较,让学生切身领会什么是真理,为什么是真理。为此,课程资源建设要围绕图2实践资源的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教师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从而做到课上与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4.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评价的思路
知识掌握是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能力培养是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评价的必备要求。“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德不配才是课程教学最大的失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学生能力的构建是各个“主渠道”相互贯通、共同发力的结果,如果其中一个“主渠道”把控不严,“短板效应”的存在可能会使得各“主渠道”的前期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融入课程评价是课程思政实现“培养什么人”这一目标的根本要求。
四、OBE理念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实践
1.OBE理念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经济学的设计依据与原则
紧紧围绕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个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学生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培养为导向,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现象,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2.OBE理念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经济学课程目标的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以及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的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国际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及国际经济现实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OBE理念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经济学教学设计的实践
当前国际经济学教材关于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介绍通常以西方经济学流派为主,多数教材缺乏思政元素的引入,因此如何将思政元素多维度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是需要加以考虑的。为此,本文从理论原理—制度属性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点四个“由浅入深”的层面分别设计了课程内容对相关思政元素的融入(见图3)。
图3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
(1)理论原理层面,在透彻分析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及其所用分析方法的同时,注重将马克思基本原理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及其所采用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引入。
(2)理论的制度属性及价值观念层面,通过引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揭示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理论所隐含的制度属性及价值观念。
(3)意识形态层面,经过理论原理对比以及制度属性和价值观念揭示,让学生知道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思想、理论、学说都具有阶级的烙印。教学中以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为案例(如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倡议等),并辅以介绍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创新,让学生深刻领会理论学习最终目的是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进而自觉抵制各种反华思潮并能够结合所学进行反驳。
(4)理论创新层面,通过剖析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理论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创新点是什么,启发学生结合我国社会实践及现实问题(如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思考如何将所学用之于实践并依据实践需求进行创新。
4.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实践
思政元素多维度融入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设有机衔接教学设计的教学资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针对性”是指教学资源必须能够恰当地反映理论所陈述的内容;“启发性”是指教学资源必须能够使学生有所思、有所获,进而具备依托实践批判、拓展理论的能力;“引导性”是指教学资源必须能够使学生基于实践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为此,国际经济学教学团队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共同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以中国比较优势变迁、多双边贸易政策升级、人民币国际化演变等体现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基本事实为依据的教学资源(见图4)。
图4 教学资源设计
5.OBE理念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经济学课程评价的实践
课程评价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包括课程考核和反馈与改进两个环节。
(1)课程考核环节的设计实践(见图5)。课程考核共有三个方面:课堂考核、课后考核、期末考核,其中课堂考核包括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课后考核包括课后作业、课程论文、见习参观,期末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
图5 课程考核环节设计实践
在课堂考核方面,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环节后,结合理论内容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实践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基于所学理论、思想、基本方法讨论案例成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讨论的结果形成结论性意见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辩论。教师依据学生对问题讨论的结果及辩论情况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各小组成员课堂考核成绩。在课后考核方面,利用线上平台考察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阶段性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针对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提出命题论文,要求学生针对这些挑战进行思考并撰写课程小论文;一个学期授课过程中,不定期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切身体会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期末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试卷内容涵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数占比60%),两种理论、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比较(分数占比20%),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方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分数占比20%)三个部分内容。
(2)反馈与改进设计实践。借助过程和终结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发展、诊断并反馈教学问题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方法作为输出,反馈落实于下一轮课程教学,同时进入质量检查与评价,发现与诊断、反馈与改进的新循环,从而形成闭环运行的持续改进和迭代过程。课程思政是高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仅要求各个学科专业课程全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而且还要让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程评价等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全面渗透思政内涵,真正让课程思政如盐化水般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