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寺行记
2022-01-14吴艳
●吴艳
在苍山感通寺后,一条密林幽径连接着传说中的波罗寺,比起感通寺和寂照庵,波罗寺因为路途较远显得有些小众和神秘。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波罗寺却凭借着未经雕琢的山野风光和秀丽的景致成为普通游客徒步苍山的最佳选择,热度不输前者。
其实早在明末,1639年3月的一天,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览了清碧溪和感通寺之后,也曾慕名前往波罗寺,寻访波罗岩。百闻不如一见,假期里,终于得以实现夙愿,呼朋唤友完成波罗寺徒步一日游。
集合完毕,一众老小驱车前往感通寺。经过熙熙攘攘的游客人潮,顺着感通寺后的大道慢慢走入密林深处,四周渐渐安静下来,从水泥路走到山间土路,一头扎进绿野仙踪的神奇境地。沿路都是高大遒劲的松林,满眼的绿意,青翠欲滴,铺满松针落叶的茅草路顺着山势蜿蜒,无声地引导着我们走向苍山腹地。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寺后有登山大道,一条直上西北,一条分歧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涧之峡,北行六里而至波罗岩。”不知道脚下的这条山路是否是四百年前徐霞客走过的那条。不管如何,大家都积极地投身自然的怀抱,兴致盎然地行走其间,感受一份独特的山林野趣。
大部队出发时一路的欢声笑语,随着步伐参差渐渐拉开了距离。年少的孩子们健步如飞,一马当先冲向山林深处探寻未知的风景,而老人们慢慢悠悠,不疾不徐,散着步聊着天,悠然自得。而我们,一边招呼着前面的孩子们注意安全,一边照顾着后面的老人们徐徐而行,忽前忽后,不经意就成为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幸而山路十八弯,密林掩映的道路蜿蜒环绕,一声招呼,前应后答,倒也别有乐趣。不时传来孩子们发现林间小松鼠跳跃的惊呼,也有老人们在路边看到记忆中美味的野菜,勾起一段段忆苦思甜的回忆。
走着走着,林子慢慢安静下来,天地之间只有自己的喘息和心跳。万籁俱静中,心也沉淀下来,在充满负氧离子的森林氧吧里自由呼吸,全身心地投入在这静谧的世界里享受这份森林漫步的悠然自得。舒适的运动鞋包裹着的脚掌踩在雨后略显绵软的泥土上。起起伏伏的土路并不平坦,偶有碎石零落,或是遒劲的树根蔓延至路面,不得不关注脚下,小心翼翼地避开绕过。从未如此认真地走路,确实一步一个脚印,却也走得坚定,毫不松懈。前路漫漫,完美地实践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走到平缓的山路间,举目四望,目之所及,都是高大挺拔的松林,密密匝匝,错落有致。笔直的躯干勾画出垂直的线条,重重叠叠地遮掩住远处的风景,覆盖住山石的肌肤,也将整个人都包裹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抬头仰望,松林虽然遮天蔽日,却并不阴暗。晴朗的天气,依旧有阳光穿越细密的松林针叶洒下一路阳光,给整片树林打上了天然柔光滤镜。树叶更绿了,低矮的灌木丛茂密葳蕤,甚至土基阴凉处茸茸生长的青苔也在这阳光的映衬下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光斑,湿漉漉地显得越发油绿可爱。
《徐霞客游记》里所记载的这段路途却是:“离寺即无树,其山童然。”明末,不知何故,这条通往波罗寺的山路光秃秃的,乏善可陈。四百年之后此时的林间小路,却是如此绿意盎然,实为我辈之幸。路途中不时遇见行人,大家都非常默契地手提垃圾袋,装着废弃的塑料制品,甚至积极主动地将路边散落着的为数不多的垃圾收入囊中。确实,一些塑料垃圾在这片山林中是那么突兀和刺眼,必须清理才能还这片灵秀之地以清净和谐而后快。受此现场教育,孩子们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收拾垃圾,把吃完的零食袋和矿泉水瓶都收到背包里,待下山后再丢弃。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不应该贪图生活的便利生产这么多塑料制品,过度的包装对环保无益……一个接一个的话题在传递,伴随着山间鸟鸣和着似有似无的泉水幽响,我们的脚步越发的轻快。
波罗寺 杨士斌/摄
蓦然回首,倏忽间已至寂静的境地。一个人静静置身于山林小径中,身心都被这自然的气息浸润洗涤,满眼层层叠叠的绿意,浓淡相宜,好似宫崎骏画笔下描绘的森林场景,清新浪漫。突发奇想,童心未泯地期待那弯弯绕绕的山路那边,会有一只巨大可爱的龙猫在等待着自己,也或许《借东西的小人》里美丽善良的袖珍家族阿莉埃蒂就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一边走一边遐想,搜肠刮肚想找几句诗词大声地吟诵抒发感怀,无论是“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还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或者“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美好,此情此景,心灵是那么平静、舒畅,也感到一份难得的唯美和治愈,所谓汲取自然的力量就是如此吧。山林跋涉,回归自然,重塑身心,摆脱终日的忙忙碌碌,让身体的感受凸显出来。当五感被唤醒,呼吸的节奏被聆听,心脏的跳动在静谧的环境中更加明显。也许是因为与自然的力量同频,我们才能和自己的身心更为亲近融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行走的力量吧。就在这样默默的行走中,感受每一次的呼吸,放飞思绪,聆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经过一座古雅精致的忏悔桥后,不知不觉山林小路到此峰回路转,景色豁然开朗。透过丛林能眺望到远处洱海的微微波光,村社阡陌,一派山明水净的田园风光。山路转向西面山涧,眼前赫然出现一条巨大的深谷,谷内溪流潺潺,飞泉叠瀑,隐约可见白练层层,别有一方洞天。按其方位,应是莫残溪无疑。
看来,这里就是《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四里,逾岭而西,其岭亦南与对山夹涧为门者”的地方了。他还在游记里描述道:“涧底水细,不及清碧,而内峡稍开,亦循北山西入。”继续沿着山岩边的小路行进,一路危岩峭壁,下临深涧,不免让人胆战心惊。徐霞客也对此描述道:“又一里,北山有石横叠成岩,南临深壑。壑之西南,大山前抱,如屏插天,而尖峰齿列其上,遥数之,亦得十九,又苍山之具体而微者。”果然,这里山峰高耸,层峦叠嶂,细细数来,似有十九峰之多,故有小苍山的别称。苍山内别有洞天的雄奇风光真可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现实写照。
行至此处,波罗寺已近在眼前,迎着一路错落有致的石阶拾级而上,就看见波罗寺一门一院的斗拱飞檐矗立在山崖边。寺庙虽小但海拔不低,尤其风景绝佳,背倚绝壁前临深渊,弹丸之地,也一应俱全。波罗寺牌匾下的鲜红对联格外惹眼,“斜踏花径上波罗圣境百来不厌,情倚山林进莫残碧溪一入难忘。”如此清幽之地,难怪相传晋代僧人赵波罗就是在此修行得道,故有波罗寺流传下来。
而据徐霞客的记载,赵波罗在此修行,朝夕礼佛,印二足迹于方石上,故称波罗岩。其石今移大殿中为拜台。但什么样的石头,徐霞客没有详细记载,如今也不可寻,寺后有个小小的洞穴,看样子是可以闭关修炼之地。不远处,还有波罗祖师的墓塔在无声地诉说着波罗祖师的传说和故事。如今,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像徐霞客一样在寺庙休息片刻。关于波罗寺,他记载道:“岩之西,有僧构室三楹,庭前叠石明净,引水一龛贮岩石下,亦饶幽人之致。”四百年过去了,格局依旧,波罗寺正殿供奉佛祖菩萨,两侧厢房和院内摆满桌椅供游客休憩。院内一棵大树下尤其清凉,四周花木茂盛,生机勃勃。在此歇脚的人们不由自主地轻言细语,低声交谈,共同维护着一份寺院的清幽宁静。
接待徐霞客时“僧瀹茗炙面为饵以啖客”,而此时我们也能免费取寺内师傅提供的热水泡茶,拿出自带的干粮解决一餐饮食。不知何故,身处山林乡野,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可能真是眼前无边秀色可餐的缘故吧!一个简素的馒头,配以鲜红油润的腐乳就是人间至味,如果再不辞辛劳带点水果佐餐,更是一顿完美的盛宴了!
波罗寺虽小,人气挺旺,不时有游人鱼贯而入,稍作休息又继续登山。据说,沿寺前羊肠小道继续深入,能下到莫残溪谷。溯溪而上,还能寻见一美丽幽深的瀑布,貌似孔雀的尾翼拖蓝曳地,故得名“孔雀瀑布”,令人神往。
囿于时间和体力,我们还是只能和徐霞客一样静静安坐一会“久之乃别”。不同的是,徐霞客在苍山洱海留下了太多的未了之兴,而身居此处的我们还能山河再见,后会有期,唯有珍惜,用心体会,必然能达到相看两不厌的至臻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