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党课

2022-01-1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马修文

党课参考 2022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马修文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深刻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指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一重要论断,并从历史、理论、问题、逻辑、实践五个维度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为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向度。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刻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就要从历史、理论、问题、逻辑、实践等维度,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革命性、系统性等特征。

一、从历史维度看,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党的百年实践的经验升华

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同当时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工农联盟的武装革命道路,推动社会发展。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客观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提出“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都蕴含了丰富的创新发展意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面对西方全面封锁与国内百废待兴这一发展困境实际,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以苏为鉴”,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同时系统论述了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党内外、国内外等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关系之间的协调性与开放性特征直接构成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源泉。

2021年11月3日,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红旗岭风电场,山巅耸立的风电机组与蓝天白云相映成景,美如画卷。近年来,东至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环保清洁的风电产业,形成了集风力发电、观光旅游、环保示范于一体的风电长廊,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图:陈晨/新华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总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为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如,“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两手抓”的辩证发展观、“绿色革命”发展观、对外开放发展观、反贫困发展观分别是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完成我国当时面临的各种重大任务的过程中提出了“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的重要论断是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来源,“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的理论来源。

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构想,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以人为本”是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深刻破解了我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作用。

二、从理论维度看,贯彻新发展理念蕴含着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解决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到沉着冷静,化危为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过程。新发展理念是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在解决突出问题中把握战略全局、实现战略突破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必然要求具备超前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摸清事物发展脉络,把准事物发展方向,掌握事物发展动态,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灵活应对;必然要求树立全局意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注重全局与局部、国内与国外、当前与长远、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的结合,更要注重个体与组织、集体与国家、中国与世界的结合,不断提升工作的大局观与整体观,不断增强战略思维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必然要求确立整体意识,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整体利益。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新发展理念为我们破解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发展难题提供了历史视角与方法论指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维的意涵。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的元素。创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之中,并为这四大发展理念提供思维支撑和方法论指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这四大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其归宿点和落脚点是共享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内外联动、化解多元利益冲突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理念。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创新发展理念,这是从内容上而言的。从整体上看,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代中国整体转型发展升级面临的种种发展难题而提出的,具有原创性贡献。同时,创新发展理念本身就是与创新思维相互契合的,创新思维贯穿于新发展理念的始终,任何一个发展理念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的过程。新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底线思维的方法论意涵。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之一。“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等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守的底线。

三、从问题维度看,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应有之义

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客观条件和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党中央就作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三期叠加”进一步作了分析,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并概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基础上,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为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积极影响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市场充分竞争创造良好条件。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正在显露,就业也存在结构性风险,必须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需求方面,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供给方面,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适度干预但不盲目,平衡好增强活力和创造环境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新常态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是在问题导向中产生并发展的。

四、从逻辑维度看,新发展理念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2021年12月28日,观众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场了解无人机产品。图:梁旭/新华社

第一动力是创新。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创新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内生特点是协调。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新时代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普遍形态是绿色。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必由之路是开放。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根本目的是共享。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是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从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看,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五、从实践维度看,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分不开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比如,加强了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发展作出部署,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比如,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比如,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比如,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比如,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力,保护广大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比如,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比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比如,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概而言之,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新发展理念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必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摈弃。

讨论题:

1.如何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