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2-01-13乔海鹰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德育民族文本

乔海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教学标准认为:"培育学生高雅的品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审美情趣,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心态,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应当将其作为外在的附带任务。老师们必须注重陶冶影响,潜移默化,将这种内容贯彻在学生平时的教育过程当中。"显然,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德育素材,将文本与德育融为一体,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也应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然而,当前社会对教学的评价机制还是停留在升学率上,缺乏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满堂灌式的语文教学现状还是比较普遍,德育渗透往往也只是蜻蜓点水,而民族地区的这一现象更加突出,真正有實效地把德育教育有机融入语文课堂,目前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学校层面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民族地区由于目前经济相对落后,师资较为缺乏,教育仍处于较为滞后状态。学生在学前、小学阶段的国语学习环境较为困难,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还不能流利地用普通话交流,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又鉴于学校对于升学率存在的要求,许多老师急功近利,让学生死记硬背阻碍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延伸,教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被忽略,语文课也就成了识字课,默写课。

二、家庭层面

由于民族地区交通相对闭塞,信息不畅,经济状况较差,以致于社会视野不够开阔,目标切近。家长们往往只为眼前的生计奔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学业,长久以来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学生由此往往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社会层面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渐趋优化发展,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消极负面不健康的思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一些不良风气可能会趁虚而入,影响了社会核心价值教育效果。国家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民族地区的德育依然存在着短板,现状令人担忧。那么,作为一名在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面对眼前的问题,该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落实“情感与价值观”这个维度呢?

一、合理利用文本,让语文课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相较于其他学科有其天然的优势,而语文课的主阵地在于文本。细读文本,将有丰富含义的知识点和德育内容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背影》—课时,文中多次出现父亲的背影和我的眼泪这一特定场景,可以播放《我的老父亲》这一歌曲。通过优美的音乐和语言融合,让学生在此情境中重新检视自己日常的行为与角色,体味父母的艰辛与付出,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阅读《最后一课》,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理解文中的经典语句,从而生发爱祖国爱国语的情怀;学习《散步》一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家庭责任。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须牢牢抓住文本,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的机会,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德育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当今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等各领域迅速发展的变革时期,学校德育的内涵与方式也必然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德育队伍也需改变教学观念,更新道德观念。倘若语文教师观念依然比较陈旧,不进行思想改变的话,不但无助于学生提升道德水准,而且还会让学生处于心理困惑状态。例如,在《我的舅舅于勒》一课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联,还需要引导学生们检视当前社会中也可能存在的拜金、享乐主义问题,从而反省自身的心灵,思考周围的人和事,避免在今后个人发展的道路上走入泥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因势利导,应时而变。有个学生在随笔中写道:“我对做生意很感兴趣,想当一个大名鼎鼎的商人。但是,我讨厌讨价还价,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俗话说,无奸不成商,看来我的梦想只能是五彩的泡影。”对此,我肯定了他理想的合理性,简单谈了正在形成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轮廓。让学生明白各个时代不同的侧面,积极地面对社会,勇敢地接受挑战,写好自己的人生篇章,同时,也对社会尽好自己的职责。

三、德育教育要因地制宜

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并非无病呻吟,只是因时而应,或有感而发。在民族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因地制宜,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

我所支教的莎车二中地处维吾尔族聚集区,具有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回顾莎车的历史以及十二木卡姆的地位,让学生明白莎车不仅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点,十二木卡姆更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标志,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了传承行列。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叶尔羌博物院,欣赏叶尔羌汗国舞蹈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结合语文教学,展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我们的国家。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主体,能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汲取营养,提高自我修养,对于民族地区长远的社会发展加上助推器。语文老师如果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促进,不啻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新疆的地理位置相当独特,沙漠干旱面积广阔,自然环境相当脆弱。加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强度的增大,使得新疆荒漠化程度和水土流失现状越来越严峻。因此,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出台了大量得力的政策措施,以改善大气环境,建立生态文明,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德育可结合语文课本中法国作家乔诺的《植树地牧羊人》一文:牧羊人以非凡地毅力,几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坚持在荒漠上种树,通过努力,使一个荒无人烟的荒漠,变成一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宜居乡村。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加明白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作为中学生,我能为环境改善做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激发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德育过程是一个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决定着德育方式的多样化,因此不同的德育教学方法,在德育功能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作用上更倾向于情感的启迪与情操的熏陶,而心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在于将语文课堂的情感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觉活动,从而使学生对爱国民主、文明和谐、团结友善、平等感恩等一系列德育价值观认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猜你喜欢

德育民族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们的民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多元民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