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的心理,你懂吗?
2022-01-13黄德明
黄德明
昔日当红明星吴某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拘捕一事,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各圈层人士对此纷纷发表了不同看法,呈现出各种社会心态。
其中,最令人深思的是粉丝的反应。有些粉丝听说吴某凡涉嫌强奸,一开始并不相信。在他们眼中,吴某凡不仅坐拥千万女粉丝的追捧,还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他本人又形象阳光,怎么可能去干强奸的勾当呢?一定是事件中的女方在借机炒作,想红罢了。
接着,警方发布公告,又有粉丝说吴某凡是加拿大国籍,中国警方不能处理,要引渡到加拿大去处理。有的粉丝还声称要结队成群地到有关部门请求放人,如果吴某凡不被放出来,就要一起加入加拿大国籍。部分平台甚至出现了“为偶像劫狱”等真假难辨的极端言论,甚至有粉丝组织“救援群”“探监大队”等。
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对吴某凡以涉嫌强奸罪批准逮捕之后,粉丝们看到骂吴某凡的人越来越多,便称:“人人都会犯错误,大家就不能原谅他吗?就算不能原谅也不要落井下石!”
其中,也有能够接受现实的粉丝表示心痛不已,称是自己看错了偶像。
“塌房”是一个饭圈用语,从表面上看是指“房子塌了”,在饭圈当中,指的是偶像在粉丝眼里是一座神圣而美丽的房子,如果偶像出现一些负面新闻或者被曝光恋情,那么就意味着偶像这所“房子”塌了。
在吴某凡事件还没有最终定论时,除了极端的粉丝,大部分粉丝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站哪一边。而在吴某凡被正式批捕之后,他们要面对的是在短时间内接受偶像人设崩塌的事实,于是长久以来的信仰就随之崩塌。另外,面对“偶像突然被万人群嘲”的舆论现状,他们的心理无疑也受到巨大的冲击。
明星“塌房”对于粉丝的打击很大,容易导致其在言行上出现偏差,或者做出些缺乏理智的行为。这属于一种心理创伤,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危机。
其实,以前的一些老牌明星诸如刘德华、成龙、张国荣等人的粉丝就有自杀的、发誓终生不嫁的、花光了家财逼父卖肾的。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明星粉丝的疯狂行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家长朋友们应该不难发现,几乎没有孩子是不追星的。他们不仅追星,还追得很专业,粉丝群、后援会一个不少。那么,为什么青少年群体是追星族的主力军呢?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把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青少年期处于第五个阶段。该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防止社会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它主要包括我是什么人,我未来要做什么人,我现在做得怎样。
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孩子们少不了对未来的迷茫,由于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想要寻找一个榜样。而明星普遍拥有光鲜靓丽的外表,且具有个性化、标签化的特点,很容易成为目标人物。
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曾在一档节目中说:“追星其实你是在追自己。你其实是在为自己设计着一个你理想中的生活的人设、状态。你其实最终追来追去,你追的是自己的影子。”
在心理学上,这句话可以用投射效应来解释。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粉丝们其实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希望、欲望施加在了偶像身上,他们给偶像花钱、花时间,目的其实不是为了让偶像怎么样,而是想由此满足自己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
追星,其实就是在追那个想要成为却无法成为的、理想状态的自己。
认识到娱乐明星的两面性,偶像跟自己一样是普通人。明星在台上光彩照人只是表面现象,台下的他们也有瑕疵,也有缺点,也有犯错的可能。
你要意识到,舆论对明星的过度吹捧本身就是明星放纵、失德、违法的催化剂,所以你更要警惕自己盲目从众、跟风、迷失自我,时刻保护好自我。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青少年追星背后的心理需要,其實成年人也会面临这种问题。比如前段时间也引发过网络热议的“爱上假靳东”事件,61岁的老年女性黄某在抖音上刷到一个每天都对自己说甜言蜜语的“靳东”,于是坚信自己在跟靳东谈恋爱,并为此跟丈夫分房睡,还想离家出走去长春见“靳东”。
该事件发生后,“如何满足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一跃成了热门话题。其实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与情绪困扰,追星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的情感需要,但如果像黄某一样走进极端,就不好了。
那么,我们还可以怎样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呢?希望以下方法可以给你一点启发:
艺术家山本耀司曾说,“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人才了解“自我”。
意思是说,人的自我需要通过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显现。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语言的交流,有思想的碰撞,有感情的交融,还有行为的互动。我们可以在这些互动中看见自我,而只有“自我”被看到,我们的情感需求才具备了被满足的前提。
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旅游、阅读、摄影、手工等。
兴趣与认识和情感有相关性。基于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挖掘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体便会对该项事务产生情感。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兴趣会愈发浓厚,个体对其投入的感情也会越多。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将注意力从追星上转移,也能帮助他们建立更高的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