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人,关注“老年漂”
2022-01-13王鹏飞
王鹏飞
他说:“王老师,今天给您打电话是向您咨询来了,不是我自己不好,是我母亲最近好像不太对劲。”
咨询师问:“您慢慢说,是怎么回事儿呢?”
他说:“我跟我爱人工作忙,平时没时间照顾孩子。就把我母亲从山东老家接来了,一是陪陪孩子,另外我们也尽尽孝心。一开始还挺好的,我母亲能每天陪着孩子上下学,有时还给我们做些好吃的。但也不知怎么了,最近感觉我母亲的状态越来越不对劲,天天唉声叹气没精打采的,还老凶孩子,饭量也少了,晚上老睡不好觉,说哪哪儿都不舒服,平时做事也是丢三落四的,我真怕她恍恍惚惚地在外边出什么意外……”
听完这位先生的大概描述,咨询师心里有了初步判断,安抚他:“别担心,但是我需要跟您母亲当面聊聊,听听老人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她来我诊室吧!”
约定的时间里这位先生陪着母亲来到了我的诊室。只见老人家衣着整洁、慈眉善目,但是满脸愁容,寒暄过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王老师,我叫李凤英(化名),有些话我憋在心里很久了。我儿子说带我来让您开导我,我希望您能理解。我来北京快半年了,之前一直盼着抱孙子,现在倒是如愿了,但自己不争气啊,半辈子没怎么出过远门,来到这大城市一下子就慌神儿了。儿子儿媳妇对我很好,但他们上班也特别忙,有时候天没亮就走了,天黑了才回来,平时就我跟孙子在一起,怕出门了迷路,只敢下楼在小区里遛一遛。北京太大了,我从农村来,不会坐公交地铁,出门买菜不会用手机……
我平时也不太爱说话,看别的奶奶带孩子都有说有笑的,我不知道怎么跟她们聊天。慢慢地我就特别容易烦,经常跟儿子儿媳发脾气,晚上也睡不好觉,老做噩梦,昨晚梦见我带孙子出去把他弄丢了,吓得我后半宿就没睡着……而且还总挂念家里,老伴自己能不能吃好饭,地里的庄稼怎么样,养的鸡鸭鹅怎么样,哎呀,反正天天的满脑子糨糊……我现在觉得自己特没用,特别对不住儿子,这么点事情都做不好,真是没用……”说到这里,老人家眼圈发红,低头抽泣。
咨询师安抚了老人,并告诉她这种“没用了”的感受是抑郁焦虑情绪的表现,是症状让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从前了”。无论是谁,在焦虑抑郁情绪的笼罩下,都可能会变得消极悲观,老人还能把孙子照顾得这么好,已经非常不易了。这是一种疾病,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去治疗、调整,慢慢就能好起来,需要做的就是遵照医嘱和建议去执行。如果不积极治疗,症状可能会加重,甚至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有这么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年人,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落脚,与子女长期同住,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老了,还漂着,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年漂”。如此看来,李凤英老人很可能就属于这个群体。
这些老年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难以适应陌生环境、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易产生矛盾、与老伴被动分居、没有医保看病难……种种困扰,让“老年漂”成了抑郁焦虑的高发人群,然而其就诊率、治疗率却非常低,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自伤、自杀等危险后果。尤其是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这种社会现象愈发常见,我们应当特别关注这个群体,因为他们是老年抑郁焦虑障碍的高发人群。在老年抑郁障碍患病的危险因素中,社会心理因素占重要地位,尤其是环境改变、社会孤立、缺乏支持等,而这些恰恰是“老年漂”可能遭遇的共性问题。
同时,老年人多伴有多种躯体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这也增加了抑郁症的发生风险。在临床症状表现方面,老年抑郁症患者除了具有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外,往往还具有以下特点:焦虑突出、躯体症状明显、睡眠障碍突出、自杀风险高、多伴疑病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认知受损明显等,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
《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对于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治疗态度应该更加积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自杀风险,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老人家接受咨询师的建议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后,开始服用药物,她的情绪很快得到了调整。同时咨询师也帮助李凤英和家人一起寻找到一些应对办法,如:多和老人聊一聊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事情;把李凤英的爱人接到北京,让他们常沟通;鼓励李凤英多和周围的同龄人一起交流带孩子的一些经验;结伴去超市购物;鼓励子女周末多带老人外出游玩、散心等。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呼吁整个社会以及“老年漂”的子女们能给老人更多的关注、关怀、理解、陪伴,让他们能安享晚年、乐享晚年。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系统治疗,李凤英的抑郁焦虑情绪逐渐好转,饮食、睡眠和躯体不适症状也慢慢改善。只要有时间全家人一起出去游玩放松,李鳳英也开始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乘坐公共交通外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