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导向下中学精准思政教学研究
2022-01-13毛艳琳
毛艳琳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样态的网络化趋势不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育进行全面介入,教育信息化倒逼传统思政教育进行改革。目前的中学生同属于“00”后,他们本就是从小在智能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聚焦千禧一代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他们的发展远景来找到他们更乐于接受的知识传播方式。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梦之队”的筑梦人,如何在教学中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创新,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精准化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精准思政;现实挑战;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许多数据化的信息资源,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新的技术。对于中学思政教育来说,核心要义是精准,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生进行精准教育是目前思政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这符合思政教学大环境,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一、精准思政的内涵
精准思维是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将这种思维运用到中学思政中意味着判断准、目光准。中学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仅仅依托于教材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思政课的特殊性更加强调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深入把握学生特点的情况下,精准选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滴灌”式教学,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精准思政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失衡、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以提高中学生的个体成长、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目标,针对思政教育效果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精准施教创造前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全面嵌入,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技术性变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准思政结合的重要性
新时代中学思政教师要致力于实现思政教育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精准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积极回应,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政获得感具有深远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创新供给结构,引导和刺激需求,解决供需矛盾,实现‘精准供给’。”[2]教育供给侧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思路,根本指向也是精准。充分利用大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精准思政的前提,两者之间结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现人本性与学术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必须保证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专业的名词往往相对抽象,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些话语的中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而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的存在恰恰可以弥补前面两种话语的抽象性,作为中学生接触较多且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话语体系,将这些语言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使得知识的传授更加生活化,使教学保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同时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从而实现学术性和人本性的互补。
2、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3]当代中学生活跃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他们在互联网中的行动痕迹能够反映出他们日常学习中难以表现出来的发展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块不可忽视的隐性教育基地。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利用課堂这一教学主阵地的时候,将线上问题与线下解决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真正进行精准教学。
3、实现全面性与针对性相耦合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班级授课制下学生人数较多,加之学生道德发展具有的内隐性特征,教师通过传统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道德发展情况进行判断并进行针对性教育。但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更加精准的实现信息与学生之间的连接,聚焦学生群体的也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使得教育中的随机样本转变为全体样本,更深刻的挖掘学生发展的真实问题和诉求。同时教师可以在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以后通过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并相应的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实现对于学生的精准施教。
三、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思政的现实挑战
1、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图片、情境、音乐来组织活动,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的条件下,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广泛地利用教育资源,使得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精准课堂的构建需要用鲜活的情境来承载主题,用挑战主题来引领学习,用真实活动来促成学习,从而实现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对教学之中的师生角色和关系重新进行定位,减少以智能技术在场的现实教学环境和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鸿沟和差异,教师要转变对于教师主导课堂这一固有思维,课堂中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甚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难以预设的,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2、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欠缺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的意见》,开篇就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4]。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教师都接触了在线教育,从线下的讲台转变到线上“教育主播”很多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在使用线上教学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但同时他们又受制于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经验缺乏而大大降低了实际应用能力,不同学历、年龄、性别、教学风格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一,但这种差异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同时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也滋生了部分教师的惰性,他们习惯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设计、课件等,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会更加糟糕。
3、教学资源太多以致不具备针对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的易逝性和复杂性导致资源类型、数量都太多,信息的分散无序性、传播速度快都增加了教师进行资源管理和利用信息识别和利用的工作量,教师想要找到有针对性且利用性强的资料投入到教学中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取教学资源以后,在使用其进行教学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去调整资源内容,增加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配度,使学生真正具有获得感,这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四、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思政的提升路径
1、突破传统思维,变革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入前所未有的数字经济时代,教师也需要突破传统思维中的定势,敢于走出思政教学的“舒适区”,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机遇、破解利用的困境,真正实现思政课的突破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了解青年群体的关注点,激发自己对于新知识的敏锐度和好奇心,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为学生所想,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观念中的“权威教学”,把课堂转变为师生的“共同探索”。例如教师可以创新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录制相关微课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那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中来,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探究和討论。这种借助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相长”教学模式。
2、研究教育对象,精选教育资源
“大数据将从过去相对固定时间点的静态状况推向其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过程和状态”。[5]大数据时代可以实现实时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在数据支撑下精准定位学生的兴趣偏好。教育改革和发展新思路之一就是力促教育供给侧改革,从供给侧入手,依据学生特征和需要,精选互联网教育资源,使思政课保持新颖性、时代性特征。例如,依托前沿技术,教师可以利用问卷星和SPSS技术设置调查问卷,利用课后时间发布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完成,这种由于匿名的形式会更加准确的获得学生信息,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心理发展状况,真正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课堂资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这种方式不仅耗时少、零成本,而且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从原来的“粗放供给”变为“精准供给”,更加符合学生需要,让鲜活有效的资源来承载教育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滴灌”。
3、力促发展评价,避免经验主义
精准评价作为精准思政实施的反馈与评估环节,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科学评价,提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传统评价方式中教师单凭零零散散的纸质报告和日常观察难以清晰系统的了解学生,并且过分注重以成绩为载体的量化评价。那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利用“电子书包”的方式,将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实践、表彰奖励、学生互评资料等一起打包,使得“各为其主”的数据形成合力来整体评价学生,有助于实现学生成长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发现学生的兴趣偏好、心理特点等。随着学生升学需要,“电子书包”也可以打包一并跟随,从而使得下一学段的教师对于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质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前提,实现教育的连贯性。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精准评估、反馈和调节的教育过程,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断提升,从而保证教育效果的长效化,打通精准思政的“最后的一公里”。
4、技术赋能教师,提高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发展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应有之义。首先,教师要树立前卫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思政教学的精准化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教师自身要积极实践和运用各类技术软件,提高自己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搜索网络资源、辨别虚假信息、制作微课的能力等,培养信息敏感性,开阔教育视野;其次,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由专业技术人员带头进行教学,辅之以学校内新教师一对一帮扶老教师的形式,可以有效快速的提高教师团队的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把优秀的教育资源、教师自己录制的优秀微课等上传到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并且根据教师对于资源库的贡献程度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避免了教师在选择教育资源的多次筛选,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积极性。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育领域变革创新的重要推手,新时代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精准思政发展的最终趋势是走向智慧思政的过程,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转型升级,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精准思政的推进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持,前沿技术的介入也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适配性大大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精准变革。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123.
[2]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反思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99-102.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03):4-13.
[4]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03):60-64.
[5]邹绍清.论大数据嵌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契合及思维变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