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生本教育课堂
2022-01-13齐瑞红
齐瑞红
摘要: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此背景下,构建生本课堂已然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其强调将学生看作课堂的中心和主体,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华丽转身,切实做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进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使课堂教学收获事半功倍之效。本文就从设疑引入、任务驱动和分层教学三方面着手,对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生本教育课堂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本课堂;兴趣;任务;分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采取的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对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的训练,极大地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这一客观事实,这便进一步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扭转这一现状,教师须尽早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设疑引入、任务驱动和分层教学等多重有效手段,积极创建民主、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知的重要动力。在构建初中数学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特別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教学目标及内容提出富有启迪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引入新课,这样便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助于驱动学生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在教学“绝对值”这节之初,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一根数轴,其原点左侧“﹣4”的位置上有一条小狗,原点右侧“4”的位置上有一只狐狸,“5”的位置上有一只大象。之后,我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说一说上述例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将数学现象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使学生认识到了动物到原点的距离与它们所处的方向无关,引发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距离是不是跟方向无关”这一问题的思考,这便为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了铺垫。
二、任务驱动,保障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当下,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任务的形式展开教学推进,使学生亲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便可以切实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这节教学为例,在学生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有关图片,并向学生问道:“图中广场中心的边缘是一个五边形,它的五个内角的和怎么求?”在学生简单交流后,我继续问道:“小明和小林分别利用下面的图形求出了该五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之后,我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思考,并讨论:其内角和还能用其它方法来求吗?在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想法后,我简要介绍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的内角和推导n边形的内角和。如此,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又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尊重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因此,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这一点,在构建初中数学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并承认学生差异性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对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分层,以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各异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课堂的前十五分钟,我让高层次学生结合课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自主探究。在这期间,我为中、低层次的学生讲授了新课,分别为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了相关习题,要求在十分钟内完成练习。接下来,我听取了高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其予以了及时指导。最后十五分钟,我为高层次学生布置了一些拓展性题目,同时检查了中、低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这样,通过实行分层教学,不仅极大地兼顾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正确运用生本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培养,教师应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生本教育课堂的构建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使数学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小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让位,自主发展[J].华夏教师,2017(14):80.
[2]谢立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0):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