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笋壳鱼养殖概况及生态养殖模式
2022-01-13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陈世文王自强黄洁莹龙海鹰李本旺
■ 文|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世文 王自强 黄洁莹 龙海鹰 李本旺
笋壳鱼,个体大、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现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优质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本文结合笋壳鱼的生物学特征,阐述了笋壳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广东省笋壳鱼的发展概况,总结了笋壳鱼的常见生态养殖模式,以期为笋壳鱼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笋壳鱼的生物学特征
尖塘鳢,俗名笋壳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塘鳢科、尖塘鳢属,为暖水性、肉食、底栖、穴居性经济鱼类,原产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现已成为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我国港、澳、台、粤、沪、京等地区的主要中高档消费淡水鱼类之一。
笋壳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笋壳鱼(尖塘鳢)个体肥硕、肉质鲜美,离水保持湿润可长途活体运输,十分适合现代市场的需求,因而得到多国的青睐。为解决市场对笋壳鱼的需求,推动我国淡水养殖业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1999年,我国农业部将笋壳鱼列入“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褐塘鳢的引进及其人工繁殖和养殖的研究开发),经过8年的研究,我国笋壳鱼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现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广东省笋壳鱼养殖概况
泰国笋壳鱼、澳洲笋壳鱼先后于1986年、1996年引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进行养殖。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和养殖探索,2004年以后,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格鱼种的出现,促使苗种价格下调和养殖周期缩短,极大的促进了笋壳鱼规模化养殖。
目前,广东省已有多个市县建立了笋壳鱼种苗繁育场,2019年广东省笋壳鱼育苗数量超过1亿尾,养殖面积约7000亩,其中养殖澳洲笋壳鱼约占60%,收获产量2800吨,产值超2亿元。近几年,随着杂交笋壳鱼技术研发成功,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笋壳鱼养殖模式
目前,广东省笋壳鱼养殖品种有云斑尖塘鳢(泰国笋壳鱼)、线纹尖塘鳢(澳洲笋壳鱼)和杂交尖塘鳢(即云斑尖塘鳢与线纹尖塘鳢的杂交种)等3种。养殖模式可分为池塘精养,池塘网箱精养,池塘混养及水泥池(工厂化)养殖等模式。
1.池塘精养模式。养殖笋壳鱼的池塘面积以3~8亩为宜,水深1.5~2.2m,淤泥少,水源良好。苗种放养密度3000尾/亩~5000尾/亩。池塘内设置人工鱼巢,以扩大养殖生态面积、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养殖水温要求22℃以上,养殖6~7个月,笋壳鱼可达商品规格,投喂小杂鱼进行养殖的饵料系数达6~8,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的饵料系数约2~2.5。目前,该模式是广东省笋壳鱼养殖的主要模式。
2.池塘网箱精养模式。笋壳鱼进入养成期时,使用地笼箱捕获大规格鱼种,分规格转入在同池塘内设置的网箱养殖,是解决一次养成规格差异性、分批养成上市的一种养殖方式。通常进行网箱养殖的池塘面积6亩~8亩,水深1.5~2.2m,笋壳鱼放养密度10~20尾/m2。网箱四周要经常清洗,去除附着在网衣上的青苔等,以保持网箱内外的水流畅通,并及时用水泵吸出网箱底部的垃圾。每天投喂2次,根据鱼体实际摄食情况调整饲料投喂量,养殖6-7个月后笋壳鱼可达到商品规格。
3.水泥池精养模式。利用具有控温的水泥池或养殖车间进行养殖,可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密度和效益。水泥池面积不少于30m2,规格为30~50g/尾以上的大规格苗种放养密度为8~15尾/平方米,在掌握养殖技术特点后放养密度可逐步达到30~50尾/平方米。水泥池设置饲料台,每日下午投喂1次,定期排污以防止水质恶化。
4.混养模式。(1)鱼鱼混养模式。在罗非鱼、河豚鱼的养殖池塘内,放置少量人工鱼巢,混养笋壳鱼50~100尾/亩,可同时收获笋壳鱼20~40kg/亩,进而提高养殖效益。(2)鱼虾混养模式。在养虾池中套养笋壳鱼,或以养虾为主,同时进行笋壳鱼鱼苗的阶段性暂养,可提高池塘利用率。在南美白对虾或罗氏沼虾养殖池中,虾苗放养10-15天后,可直接投放笋壳鱼鱼苗,鱼苗放养密度100~200尾/亩,养殖3个月的鱼苗,通常规格达到体长9cm~10cm,可转入池塘或网箱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