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2-01-13张元瑞张春玮李克鑫刘建柱
张元瑞 ,张春玮 ,李克鑫 ,刘建柱 *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德信生物科技集团,山东 惠民 251700)
仔猪渗出性皮炎是由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的,又可称为猪油皮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仔猪哺乳期和断奶期的急性传染病,10~20日龄的哺乳仔猪最为易感。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为皮肤破损且伴有大量渗出物渗出、皮肤表面湿润、触摸有黏腻感,故称此种皮肤为“油皮”,病猪常因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脱水而死亡。笔者团队于2021年3月20日剖检了由山东省泰安市银山镇戴庙村牛某某带来的2头病死猪,根据畜主叙述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仔猪渗出性皮炎。根据药敏试验,及时准确地用药治疗,并采取了综合性防控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
畜主介绍,该养猪场共饲养母猪130头、育肥猪及仔猪600余头。自2021年2月15日至3月20日间集中产仔约30窝,共287头。仔猪5日龄左右时开始发病,每窝仔猪发病数2~6头不等,甚至出现整窝全部发病的情况。发病率为45.3%(130/287)。患病仔猪多于发病后10~20 d内陆续出现死亡,病死率几乎100%。因发病迅速、病情严重且无法控制,遂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保健医院进行诊治。
2 临床症状
被感染仔猪耳根处皮肤最先开始泛红,随后形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流出多量渗出液,与环境中的污物混合后附着在皮肤表面,表现为溢脂性皮炎,皮肤呈“油皮样”,随着病情加剧,病变范围逐渐扩大至眼睛周围、头部、颈部、背部,最后发展到全身各处(见图1)。患病猪只的皮肤因反复破溃、化脓、结痂而变得粗糙,触诊皮肤有湿性油腻感且皮温升高。有时皮肤表面还伴有血样渗出液、黄褐色干酪样油性渗出物等,与尘土、皮屑、被毛及其他污物凝集,干燥后形成褐色或深褐色痂块,紧贴于皮肤表面。随后表皮增厚、干燥、龟裂、皱缩,散发出恶臭气味。痂皮脱落后便露出红色的皮肤(见图2)。病猪精神沉郁,怕冷,食欲不佳,饮食减少,最后多因脱水很快衰竭死亡。
图2 痂皮脱落露出发红的皮肤
3 病理剖检
患猪腹股沟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腹腔内侧淋巴结、肺门淋巴结等全身多处淋巴结出血、肿大、切面湿润(见图3);部分仔猪脐孔发黑坏死(见图4);心包有少量微黄色积液(见图5);脾脏出血(见图6);肾脏色淡,可见肾乳头出血(见图7);胃底黏膜出血(见图8);其他内脏器官未见明显变化。
图3 A 腹股沟淋巴结出血水肿,切面多汁 B 下颌淋巴结出血肿大,切面湿润
图4 脐孔呈紫黑色坏死
图5 心包积有少量微黄色液体
图6 脾脏肿大、出血
图7 肾脏色淡,可见肾乳头出血
图8 胃底黏膜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从破溃皮肤处取样,接种至普通琼脂平板上,置于37℃温箱内培养22 h,可见培养基表面有多个白色、光滑、隆起的小菌落,直径约1~2 mm。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观察到的细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似葡萄串状排列,革兰氏染色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见图9)。再将培养得到的单菌落移至血平板培养基上画线培养22 h,可见白色、表面光滑的小菌落,未见溶血环(见图10)。
图1 油性片状物附着于表皮
图9 革兰氏染色后的葡萄球菌
图10 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未见溶血环
疑似菌株符合葡萄球菌的生理生化试验鉴定结果(表1),故初步诊断为葡萄球菌。
表1 疑似菌株生理生化实验鉴定结果
5 药敏试验
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药敏试验结果
由药敏试验结果可知该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呋喃妥因、诺氟沙星、左氟沙星和米诺环素等药物敏感。化,初步诊断为仔猪渗出性皮炎。随后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料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等一系列实验,最后本次病例确诊为仔猪渗出性皮炎。
2)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针对该病例进行治疗,并做了综合性的防控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使用0.25%三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对母猪体表及所处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②每天清洗患病猪,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涂抹病猪患处,并配合补液盐饮水,避免脱水。
③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按每千克体重2.5 mg盐酸环丙沙星配制注射液和硫酸小柴碱注射液5 mL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5 d。
采用以上方案治疗,半月后回
6 讨论与小结
1)通过综合分析本次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访猪群已基本治愈,没有新发病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3)临床上该病最常见的病原为猪葡萄球菌,猪葡萄球菌对环境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环境和灰尘中均可存活,80℃加热30 min才能将其消灭。葡萄球菌根据表皮脱落毒素产生的多少和毒性强弱将葡萄球菌分为有毒力型和无毒力型。在自然环境中葡萄球菌普遍存在,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是主要入侵途径,且本病的传播有明显的接触性。猪只局部性感染致病性葡萄球菌后可在短时间内发展至全身,所以极易出现全窝或数窝同时发病的情况,呈现突然暴发的局面。
4)本次病情的发生,畜主长期不注意猪场的卫生消毒是主要原因,特别是产舍及母猪体表的卫生消毒。另外猪只也可能因为脐带处断裂造成破损、因母猪体瘦奶少仔猪吃奶时互相争斗造成体表受损,感染了环境中存在的猪葡萄球菌,造成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
5)哺乳期仔猪免疫力低下,皮肤娇嫩易受伤,极易被环境中的猪葡萄球菌感染,所以应加强哺乳期对母猪的饲养管理。首先要对栏舍进行彻底消毒,搞好环境卫生,还要重点做好母猪分娩前的洗澡和体表卫生消毒工作;其次,应尽量减少仔猪应激,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外伤。仔猪断脐、剪齿、断尾、去势时,要无菌操作、严格消毒。
6)做好仔猪接生、固定奶头、吃好吃足初乳、保温防冻、防潮防压等工作对于刚出生的仔猪来说尤为重要。初生仔猪出生6 h内吃足初乳可提高抗感染能力,能大大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但寒冷刺激会严重影响初生仔猪对营养物质和母源抗体的吸收,所以做好保温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
7)总之,防控本病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规模化猪场应注意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避免仔猪出现创伤感染。本病宜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否则易导致仔猪死亡或治愈后形成僵猪,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