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阅读·适龄阅读
2022-01-13四方山
四方山
新教育实验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要想实现这一点,个人主张广泛阅读和适龄阅读相结合。
翻翻孩子的书单,尽管多数选自课标推荐篇目,还基本上能够做到了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史哲科,阅读视野开阔、兴趣多元、涉猎广泛,这里就不多赘述。让人格外惊喜的是有一些书我还没读过。例如《哲学的故事》,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哲学入门书,描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科技》一书,对仿生学、机器人学、飞行汽车、人工生命、生命延长、行星矿业,以及人类进化、意识下载的可能性等科学和科技的调查和展望,让人脑洞大开,如同走进了科幻世界。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此话虽有偏颇之处,可也反映了适龄阅读的认知早已有之,不是概念炒作博人眼球。林语堂的《苏轼传》从高中、初中到小学都有孩子在读。个人非常欣赏海门中学高嘉悦同学的解读,她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切入,给我的感觉是她对这本书喜欢了、读懂了、讲透了,和作者林语堂、主人公苏轼产生了思想的共鸣。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小读者的心智、认知、学识都到了一定的水平,已经有能力有自信独立仰视大師。不过也有例外,中南国际小学四年级的聂亦蒋同学,她坦陈面对古今两位大师“合作”的著作,明显感觉有点吃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书中大段的古文给了她很大的困扰。但她自豪地说她爸爸水平很高,能够给她的阅读提供很好的帮助。一幅其乐融融的亲子共读的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老祖宗说的“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的现实版,充满了温馨的亲情和向上的力量,是为亲子共读的成功个例。
我的意见是,在可选择阅读书籍极大丰富的当下,过大地跨年龄段阅读,如果孩子没有助力往往力有不逮,得不偿失,故不提倡。如余华的《活着》,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用生命写成的好作品,让人在绝望的痛苦中体味因为活着、只得活着,为了活着、还得活着的个中滋味,是艰难中的挣扎,是刚透过一口气后的窒息,这种悲剧的力量直逼人的灵魂。但正因为如此,我不建议未成年的孩子阅读余华的《活着》,反对初中、小学的教师推荐孩子阅读这本书。实在要看可以选择由这部小说改编,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主演的同名电影,编导演的经典呈现不让原著是一个原因,另外也可以借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的话来解释——“余华的‘血腥写作’让我读了浑身起凉意,给我一种浸透骨髓的恐惧,它是我心灵的拨弦板。影片《活着》洗掉了余华的血腥写作,留下了对境遇的冷静呈示。”
(摘自《海门日报 》2019年9月26日 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