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开启全面素质教育新时代

2022-01-12付屹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规范管理双减素质教育

付屹璇

摘  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一年内为中小学有效减负,关停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校内教育体系。“双减”政策出台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促进教育事业管理升级,回归教育本源,增强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应该发挥应有作用,为全民素质教育提升与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外艺术培训;规范管理;技能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3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生减少课业压力,规范校外学科类培训管理,减轻校内课业量,增加校内课后服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才的正常轨道上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双减”政策规制下,学科类培训大面积关停整顿,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一、“双减”政策主要方向是回归素质教育本源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1]。在教育领域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压力,减少家长负担,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政策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中有不同的释义。在教育管理领域认为:“双减”政策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保障教育水平均衡发展。颁布“双减”政策,明确规定校内校外教育方式和教育形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完善教学与作业体系,增加课后服务数量及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方向。“双减”政策也是保障社会教育不被趋利的资本侵入,保障“教和育”的本色,防止教育领域出现“铜臭味”,防止出现“趋利性”,保持教育的“行业性”,避免出现“产业性”。“双减”政策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减轻“过度学习”的压力,不能做“拔苗助长”的愚蠢之举,长身体和学知识同步,让孩子们留下童真、童趣、童乐、童年印记。可见,无论从哪个方面、从哪个领域来看,“双减”政策都体现着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怀。

事实上,“双减”政策有助于释放少年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让教育回归本初。“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考试升学是入学制度性安排,升学必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升学,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研究生,“逢校必考”“逢学必考”。考试实际上就是竞争,特别是高考,学生要想考入自己中意的大学和专业必须有好的考试成绩,学校按分数高低来录取。这样一来,“拼考试”就成了学生的能力标准。由此促成的应试教育环境,各类应试教育培训就应运而生。不但学生拼命抓应试,家长抓应试,学校更是抓应试,并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和教师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样的利益链驱动,倒逼学生知识学习超前,应试难度加大,“课程量”和“知识域”都大幅度扩展,教育培训从学校教育,泛化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了,书包增大增重了,眼镜戴得多了,体能下降了,有些孩子“会考试”“不会做事”,考分很高,做事不行,高素质人才培养偏离了轨道。

“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服务质量,增强素质教育,减少学生课业量,保证学生睡眠与休息的时间,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知识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往往比单纯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工作。只有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全面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双减”政策开启了全面素质教育新时代。

二、“双减”政策促进教育体系结构优化和功能提高

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并逐步成长为社会上有体魄、有学识、有技能、担纲社会责任守法公民的过程。“教育”,既有“教”更有“育”,特别是未成年教育,这是孩子们健全身心的关键时期,树立正常的“五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利义观、情趣观)极为重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上有技能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质、是“教”和“育”的根脉,“教”是手段、“育”是宗旨。词典中是这样定义教育的:“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也可以理解为:“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1]。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是一个人终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按照人生从小到老的经历可以分为:未出生教育(胎教)、小学前教育(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小、高小)、中学教育(初级中学、高级中學)、大学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后学历教育(在职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根据人生成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每个阶段各有特定的人生成长需要,相应这些需要也有特定的教育要求、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既彼此相对独立,也前后相互链接,形成有机整体。由此构成教育体系,形成相互关系的结构。

(一)学校教育优化为知识技能增长的国民教育基础体系

学校教育水平能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培育青少年人才的能力,决定国家未来发展命运。学校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不仅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对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是很完备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就努力进行扫盲教育,弥补一大批成年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受到学校教育的机会,识字是有文化的标志。后来普及小学教育,普及中学教育,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对学校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资料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 792.18万人[2],成为世界上接受学校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学校开展了“教—学—研”活动,学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不断增强。

教育资源也是稀缺资源,包括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硬件水平、管理水平等。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名师、优质师资力量选择到大城市工作,进入一、二线城市的名校就业。相对于其他地区,师资就成了稀缺资源。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口规模差异,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稀缺,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投资、环境建设都缺乏,特别是师资匮乏。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城市学生基本可以实现在线教育,但在偏远地区学生只能自学。教育部为此提出,到2022年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有效弥合区域、城乡和校际的差距,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二)家庭教育优化为心智教育、情操教育的基础体系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是人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场,从婴儿阶段到成长为独立思考的人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人的最初性格。家庭教育最大的功效就是启蒙婴幼儿,维护身心健康,成为婴幼儿最基础的教育,也为幼儿园教育做铺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家庭教育仍然十分重要,结合学校教育共同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熏陶孩子行为方式,形成最初的道德情操,养成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品格。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及时性特点。早期性是指学生在生命之初接触的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将他本人17岁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把握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尤为重要。连续性是指家庭是每个人一生都脱离不开的环境,伴随人生成长各个阶段,形成终生影响。及时性是指学生与家长接触是最为密切的,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够被家长及时感知、及时纠正、及时引导、及时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教”和“育”和融合,在“育”中受教,在“教”中孕育。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作用,家风正,则儿女易行善。古代时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名垂千古的育子佳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过分保护。事事包办代替,为孩子“遮风挡雨”,使孩子无法独立面对困难,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也限制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二是期待过高。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自身条件,学习能力和成长经历不能模式化,家长往往为孩子制定过高期望目标,超越了孩子实际能力,逼迫和填鸭式学习知识,使孩子们过早成人化,酿成家庭矛盾,孩子不开心,家长抱怨,家庭关系紧张。三是极端情绪。有些家长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烦恼、生活中的抱怨转嫁到孩子身上,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孩子心灵,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失去自信心,甚至与父母对立,出现叛逆情绪等。四是漠不关心。父母将孩子全权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管理,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不甚了解,偶尔进行说教,遭到孩子抵触。在农村偏远地区,父母出外务工,留守儿童与隔代亲人生活,父母直接教育缺失。

(三)社会教育优化为终身教育的基础体系

社会教育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有益于人全面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上来讲是由社会力量开设的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里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渔猎,神农氏教民稼穑;春秋时饮酒乡射礼的道德教育;宋代之后的“乡约制度;明代、清代初期颁布的“圣训六谕”“圣谕十六训”等都属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依托全社会的资源力量,相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使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安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教育方式多样,供需结合紧密,促进社会形成良好氛围,提升社会公民整体素质。

社会教育体现国家对公民思想的引领和行为的规范,彰显道德情操的社会主流,由国家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来规制,国家办学国家出钱,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出钱,但是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社会办学也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方面,也要求不断改善办学质量,目前社会教育中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一是逐利性问题。社会教育有资本逐利特点,这与教育本源相悖。二是办学形式杂乱问题。教育结构的运营方式不同,多种多样,内容水平良莠不齐,评价标准参差不齐。三是师资标准不一。专业不同标准不同,师资准入门槛不统一,教师资质不规范,教育价格没有行业标准,市场监管缺失。这些行业管理问题必然会传递给受教育者,影响教育质量。

三、发挥艺术教育功能促进国民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化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器乐艺术、舞蹈艺术、形体艺术、美工艺术,等等,构成了艺术知识群和技能群。艺术是人类特有的受教育内容,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可以使人更有创造性、组织性、纪律性、规范性,思想品味更高尚,道德情操更鲜明,个人性格更开朗,行为举止更规矩,团队合作意识更主动。因此,艺术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青少年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要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概念有两种表述。一是狭义概念,艺术教育是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二是广义概念,艺术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普及艺术教育,通过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教育对其他领域教育具有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激发人的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对增强体质、锻炼头脑、促进健康发育、增强记忆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开阔视野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生理和心理功效。知识—文化—艺术—教育—技能—体质都是相通的。艺术教育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有专门的师资(如教练、导师、师傅)、专业的场地、专业的设备,这些条件不是所有公立学校都具备的,特别是师资力量,更具有专业性和技能性。通常在一个中小学校内是很难具备的。因此,专业教师(如教练、导师、师傅)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或管理领域来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社会化是客观存在的状态,包括地方政府的场地配置、设备配置,等等。例如青少年宫、训练基地、技术艺术中心,等等。

在西方發达国家,艺术教育以家庭和学校为主要载体。例如:法国十分重视幼儿阶段美术与音乐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幼儿园阶段就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参观和旅行活动,让学生自我感悟提升想象力和感知力。俄罗斯重视家庭教育,在周末或学校课后,家长带着学生一起进入音乐厅、博物馆,欣赏音乐,欣赏艺术品。波兰的艺术教育以学校和剧院结合为特点,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学校联合剧院为学生开设戏剧类演出、知识普及等活动,从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3]。校外艺术教育多数是以社区艺术教育,或家庭艺术教育形式为主,以家庭或社区为单位进行区域性艺术教育。社区艺术中心经常提供公益性演出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也有一些私营性质的艺术培训学校,提供专业化艺术技能培训。例如:幼儿阶段的奥尔夫课程,侧重培训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启蒙,中小学阶段,声乐、器乐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这些艺术培训学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市场性。

四、结语

“双减”政策影响了整个教育体系,崇尚“素质教育”的新格局,让教育回归本源,标志着全面素质教育时代的启动。“双减”政策促进整个教育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夯实基础教育,增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艺术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承载着现代文明,传播新时代精神文明。发挥艺术教育功效,发挥美育功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1-03-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

[3]Chris clarke and avila kilmurray.Tom Lovett.Adult Educatiocn and CommunityAction,1983.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规范管理双减素质教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校食堂的管理与发展
医院医用高值耗材规范管理探讨
增殖放流区域布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加强和规范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探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